规范课程设置背景下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9-11-09 06:41贾同文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10期
关键词:规范学科农村

贾同文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对办学行为的规范要求越来越高,课程设置、作息时间、作业量、考试方法成为规范的首要任务,也成为办学不可逾越的鸿沟。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都要适应规范要求,也需要革新。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学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农村小学仓促应战,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尴尬。

专业教师缺乏,需要补充

有的农村小学一个乡镇只有一个专业音体美教师,好的乡镇有两三个,可面对两三千学生如何教学。变通之举就是临时赶鸭子上架,让部分有特长的教师转行或做兼职教师。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也是如此。专业教师缺乏,致使学科标准降低,例如音乐课,有些只是学唱部分歌曲了事,基础的乐理知识传授也很少,更谈不上欣赏、艺术熏陶等,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基本是一句空话。英语课发音等都存在类似问题。

因此,农村小学亟需补充专业教师,学科教师搭配合理,同时积极培训兼职教师做好过渡。

“传统考试学科”课时减少

规范课程设置后,“传统的考试”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课时与之前相比缩减了一半。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还是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各学校虽然也适当配备了部分年轻教师,但是数量不多,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老教师适应了原来的“大水漫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益低。课时猛然大幅减少,作业量受到严格控制时,明显感觉到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跟也跟不上,质量检测时无法达标。

因此,要强化教师学习意识,加大教研力度,注重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确保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

教师对部分“新增”学科不熟悉

课程设置规范后,原本早应开设的课程得到落实,这部分课程面孔“生”,教师们教不好,甚至不会教。例如校本课程,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发,仅停留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层面上。综合活动课程、地方课程也是形式单一,远远达不到预期的课程质量要求。可是这些课程占有的课时量却不少,一二年级几乎占到一半课时,三到六年级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这一部分课程达不到要求,学生能力培养就大大缩水,素质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师培训亟需进行,尽可能培养这些学科的专职教师,尽而逐步达到每位教师都熟悉这些学科。

对部分“新增”学科评价不到位

首先是部分“新增”学科不知道怎么评价,例如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怎么评价、评价什么都比较含糊,是侧重于过程性评价还是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定位也不够准确。现在学校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方案,方案难免只侧重于实用性,简便易行,可是缺乏科学性,造成评价不到位。评价不到位,督促就不到位,指引就不到位,教师的工作就不到位,质量就低了。

因此,把评价工作作为一个大事来抓,请专家做讲座,进行引领,集合一定区域内的骨干领导、教师形成评价方案,供各学校参考、取舍,形成学校自己的较为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案。

农村家庭教育滞后,“在玩中学”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办学行为规范后,孩子在家时间长了,压力小了,有时间玩了,这是好的一面。同时,家长的责任就更大了,孩子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与家长关系更密切了。农村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提高了,但是家庭教育方法几乎是没有什么改观。家长很少给孩子买书,就是买也尽是习题集,教师引导也很难改变家长的做法,孩子还处在无书可读的状况;农村也无游乐场所,孩子只好“天天放野马”了。

因此,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也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责任,通过家长会、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宣传家教方法,逐步提高家教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规范学科农村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