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兰英
今年8月底,山东省审定通过了山东登海种业集团董事长李登海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超试1号”,不仅具有超强的抗倒伏能力,更创下了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玉米高产新纪录。
在我国育种领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李登海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2007年,亚太地区种子年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种业界的“南袁北李”双双获奖。袁隆平获得了“中国杂交水稻杰出研究成果奖”,李登海则获得了“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
一则消息激起壮志
李登海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1966年他初中毕业时,成绩十分优秀,但由于家庭成份不好,不能再继续上学,便回家务农。1970年,李登海参加了大队农科队,继而出任农科队队长。从此,他便迷上了农业科研这一行,一心扑在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上。
李登海说,自己专心于玉米高产研究,是受到一则消息的刺激:1972年中国到美国的一个考察团在报告中提到,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创始人华莱士种植的玉米亩产1250公斤。而那时我国的玉米亩产只有100多公斤。巨大的差距使吃过树叶、饱受饥饿之苦的李登海暗下决心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人应该有志气,美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李登海决定艰苦创业,“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绩,一定要培育出高产的玉米种子来”。
当年他第一次在试验田里试种了自交系间玉米杂交种,第二年他的夏播玉米亩产量便达到620公斤,引起全县震动。
1974年,为了获得更多的育种知识,李登海被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专心致志地学习玉米育种和栽培原理。那时,他对自己提了三个问题:第一,能否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第二,能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第三,能否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他想: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华莱士也是农民出身,然后做到公司总裁,农业部部长,后来当了副总统。我也是个农民,我怎么不能走出条道路来呢?从这年起,李登海便瞄准了华莱士的纪录,开始了中国的玉米高产赶超的攻关研究。
第一年,选了杂交种“烟三10号”,李登海把所有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都用了上去,演算的稿纸一麻袋又一麻袋,在农科队的实验地里,带领七八个伙伴在严寒酷暑下、疾风暴雨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把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好品种拿来试种。没有化肥,就用打土炕、挖粪、拆破屋等积造农家肥。“春争日夏争时”,李登海为了增加一季收成,在夏季小麦收获以后抢种玉米,也就是夏玉米,他天不亮就起来到地里拔去麦秆、运走,然后马上播种施肥。有一年,玉米正在抽穗,突然暴雨倾盆,别人都往家里跑,他却往地里跑,带人把玉米雄穗拔下四分之三,以增加玉米秆抗倒伏能力。之后,亩产一年高过一年。
1975年,他有机会到莱阳农学院进修一年,第一次系统学习了土壤肥料学、植物和植物生理学、栽培学、遗传育种学等专业知识。回想自己以前由于不懂农业科学理论,育种走了很多弯路,从农学院回来后他对伙伴们说,我这才算是打开了农业学的大门,迈进了农业科学的门槛。他认识到:研究攻关玉米,只有用科学理论指导,才能创造世界奇迹。
奇迹在十二万分之一机率中
李登海的工作,既要培育高产品种又要攻关玉米高产。一个玉米新品种,从最初选种到品种最终稳定,至少需要六七年,还不一定保证品种优良,而优良品种稳定的成功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从1972年到1979年的8年中,在他家乡搞了120多块高产田,试验了100多个玉米新品种。
随着亩产逐年提高,终于到了瓶颈期,没有一个品种亩产能突破700公斤。李登海蹲在玉米地里苦苦思索,一组组数据的演算和现场细细地观察,使他发现了原因:传统种植的玉米叶片都是平展型的,叶片重叠遮光,种植密度加大到每亩4000株就会出现倒伏和空秆。1978年,他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一号”,亩产比当时全国推广的品种增加40%。所谓紧凑型,即叶片是向上伸展的,能提高阳光利用率,可以减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
找对了方向,要进行新的试验。可是,由于受气候条件影响,玉米在北方每年只能种植一季。而培育一个新品种,最少需要种植八次。李登海想到海南是个“天然的大温室”。于是他要去海南省三亚附近的陵水县加代玉米培育基地,繁殖亲本以便制种。
他在海南陵水县荔枝沟落笔洞引河村,培育玉米新品种,春去冬来又8年。1979年,“掖单二号”一下子突破750公斤,轰动全国。“收获的时候我一看还有潜力,真高兴,当年就带人赶到海南进行加代繁育,1980年亩产达到903.6公斤。在家乡种了1000多亩,真漂亮,全国都来参观。”然而又是好事多磨,9月1日下午,参观的人还在地里,突然刮起龙卷风,合抱的树都连根拔起,直径有7厘米的冰雹猛砸下来,玉米全断了,铺在地上。李登海哗哗地流眼泪,又是一年的机会浪费了,怎么赶超啊!他提笔在一张旧报纸上写下“肝裂心碎”四个大字。
4年后,紧凑型玉米再遇瓶颈,李登海又研究抗倒伏品种,最终,大穗型抗倒伏高粒重的紧凑型玉米品种获得了成功。1989年,亩产1096.3公斤,成为中国第一个夏玉米亩产过吨的品种。1990年,农业部召开会议,在全国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2005年10月,李登海再攀高峰,以“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亩产1402.86公斤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
农民企业家新形象
李登海在玉米育种与栽培上获得了成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3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农艺师,次年又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并出任掖县科委副主任,随后全家人也都办了“农转非”,这对腿上还粘着黄土泥巴的人而言,无疑是平步青云!然而,此时的李登海,其生命的全部已与玉米育种事业融为一体。他不为所取得的成绩遮望眼,毅然辞掉了在县(今莱州市)科委的工作,又回到后邓村,继续干自己的事业。
30多年的奋斗,28个春节在海南度过,在一次次失败中迎接一个个新的起点。他的自信和执着,使这位农民出身的科学家坚持到了成功。他的压力不仅来自研究条件的艰苦,也来自农学界的质疑,开始,好多专家都反对他的紧凑型玉米,即使农业部已经认同并作推广,还是反对声一片。直到山东省农科院和莱阳农学院的老师帮助研究,发现平展型玉米的叶片气孔在太阳光直射后闭合多、光合作用少,而紧凑型则闭合少、光合作用多,这个原理才说服了农学界。
李登海是一位财经人物。在网上搜索“李登海”三字,出来的结果很多是关于登海种业的上市、关于他超过10亿元的身价。而他毫不谦虚地说,他要做比尔·盖茨。
这位张瑞敏的同乡确实有经济头脑。1985年,别的专家还在埋首于农科研究,李登海已经开始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经营,创办起我国第一个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的农业民办科研单位——莱州市玉米研究所。1993年5月,该研究所被升格为莱州市农业科学院,下设玉米、小麦、蔬菜、果树四个研究所和一个负责推广经营的远征种子公司。1998年,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成立,莱州市农科院以所属远征种子公司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8.86%,李登海以实物资产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1.14%。后经增资,农科院的股份增加到了89.33%。随后,登海种业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2000年,在国内资本运作高手北京中证万融董事长赵炳贤的鼓动与协助下,李登海慢慢意识到要将事业做大,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通过上市募集资金。今年登海种业成功上市,16.70元的发行价创出了中小板发行价格第一高,超过了当初苏宁电器16.33元的发行价格,李登海个人拥有的流通市值达到11.84亿元人民币。
得风气之先地走上企业化经营之路,既是这位非科班出身的科学家本身的“野路子”——不囿于条条框框局限的思维方式使然,也是民间科研的资金窘境所迫使。“育种要钱啊”,他如果不独辟蹊径,自己养活自己,这条路怎能走到现在?“希望别人能超过我,到我想我要永远超过别人”。李登海对他的玉米产量和企业规模雄心勃勃。
2004年2月20日,是中国种业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李登海研究员主持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紧凑型玉米推广以来获得的最高等级的科技奖励,也是对李登海30多年来玉米育种工作的最大奖励。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李登海从开始研究玉米的1972年起,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在笔记本上把马克思这句话书写一遍,至今从未间断。
30多年间,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每亩土地由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李登海说,“我这个人不善言辞,但谈起玉米来,我说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人要想干点事情,一定要有志气,只要有了顽强不断的拼搏精神,有了现代科学知识和市场意识,一个农民照样能够成就震惊世界的伟业。目前,我们育出的‘超试1号新品种具有亩产1400公斤以上的高产能力,具有高强度的抗倒伏能力。我充满信心,有生之年,让超级玉米能为国家再增产1000亿公斤。”
一年四季追赶太阳
从事玉米育种事业以来,李登海大部分时间是在试验田里,一年四季追赶着太阳——夏秋时在山东,冬春一到就飞往海南等育种基地,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这个在当地出了名的大孝子,面对记者坦陈了“忠孝难两全”的遗憾及对家人的愧疚……
30多年来,李登海没在家里安安生生过一个春节。每年除夕,老母亲总要在老家正堂摆上几棒老玉米,求菩萨保佑儿子多育新种。2002年,李登海将93岁的老母亲接到海南岛育种基地,一家人总算过了一个团圆的春节。夫妻俩忙于玉米育种,没有时间照顾儿子。从小跟随奶奶长大的儿子,看到父母育种的辛苦,起初不愿干这一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理解了父亲,大学毕业后,也加入到登海种业公司的科研事业中。
“其实,李登海兴致高的时候,很喜欢唱歌,他最爱唱《我们走在大道上》和《三百六十五里路》:“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抖落一地的尘土,踏上遥远的路途,满怀豪情追求我梦想……三百六十五日呀,岂能让它虚度?”他说这歌就像专为他写的一样,唱到动情处,他还会满脸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