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军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在近代中国100多年里,列强以各种方式侵略中国从未间断,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贯穿始终。
[已考知识和命题趋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专题知识点在江苏近几年高考中已经考查了哪些,是以什么题型怎么考的?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两届高考,本专题所占分量较大。2008年考查了一道材料解析题(抗日战争,8分),2009年考查了三道选择题(太平天国运动、日本侵华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9分)。虽然年年都考,而且分量较大,但是由于该专题内容丰富、情感强烈,必将还是今后高考考查的重点,是高三复习不可或缺的主体知识之一。同学们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
第一,要认识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如“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壮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要结合史实分析理解事物的本质。如《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协定关税”,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侵略的本质目的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再如《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体现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新的输出资本的要求。第三,要结合《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治国方针。第四,要理解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历程中的地位以及与法国的启蒙思想、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之间的联系。第五,要关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认识中国革命由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第六,要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所体现的不同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理解不同时代革命精神的内涵。
[知识梳理]
一、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1鸦片战争(背景、过程、条约、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过程、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过程、条约、影响)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过程、条约、影响)
5一战期间日本对华侵略与《二十一条》
6近代后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背景、事变、罪行)
7解放战争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及其危害
二、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的反抗
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及《马关条约》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抗日战争等。
2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抗争和探索
(1)农民阶级:
①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②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2)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倡导“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3)资产阶级:
①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出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②革命派:宣传三民主义,提倡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清朝统治,颁布《临时约法》;提出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③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4)无产阶级: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知识链接]
一、复习列强侵华时必须联系世界历史大背景
1两次鸦片战争的世界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列强强烈要求拓展世界市场,以便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在此根本目的的驱使下,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世界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资本输出的新要求,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员。
3近代后期日本侵华的世界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沉重,日本为转嫁危机、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尽快摆脱经济危机,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二、辛亥革命对维新变法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同):缺乏群众基础、反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富国强兵。
发展(异):在手段上,由改良到革命;在反封建方面,从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平均地权。
三、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与援助。
[规律认识]
一、面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民及其先进代表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和探索,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救亡图存贯穿始终,反封建反侵略是其基本任务,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二、近代的探索
1从学西方资本主义到学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从走别人(西方、日本、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2政治近代化的努力: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近代化的重大进展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民主政治建设。
三、近代以来,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抗争和探索都以失败告终,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实践证明,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四、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演变趋势: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2)制约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两党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两党关系对峙对立;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内战爆发,国共两党关系破裂。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3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五、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中国人学西方的历程(近代化进程):从学器物(洋务运动)到学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
4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因吸收了前面探索的经验、教训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前后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
5探索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