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龙华
摘要: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公认的天才,他的艺术才华真是史上难得一见,在歌剧方面,他形成了与以往歌剧大师都不同的歌剧创作原则。他坚定的认为:“诗(歌剧)必须是音乐顺从的女儿。”而莫扎特的《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的最后集大成之作,《魔笛》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魔笛
一、莫扎特简介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其父利奥波得-莫扎特是一个小提琴家,管风琴家 ,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著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名。他将小神童莫扎特精心培育成才,是他对人类不可代替的贡献。莫扎特从三岁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四岁的时候他开始写钢琴协奏曲,1762年,将近六岁的莫扎特就掌握了古钢琴的弹奏技术,学习小提琴。正因为体会到了莫扎特惊人早熟的音乐天赋,利奥波得决定把他推上音乐舞台,让千千万万世人惊艳于他不凡的才华,而他同台演出的还有他的姐姐安娜,那时莫扎特六岁,安娜十岁。
1762年秋天,父亲带着莫扎特和姐姐到维也纳去,莫扎特一家的到来使维也纳大为轰动,在别人的建议下,父亲把姐弟俩带进宫廷,皇族让孩子们单独演奏或是四手联奏,并根据别人给的主题做即兴演奏,人们还用布蒙上眼睛,让莫扎特演奏复杂的曲子。他的父亲巧把儿童的淳朴天真结合在一起,音乐使周围的人们感动不已,在宫廷里,他们表演了两个星期之久才离开。
1763年他们回到萨尔斯堡,同年夏天,莫扎特的父亲带着孩子做了音乐会旅行,在去巴黎的旅途中,他们先后去了德国的许多城市,如慕尼黑、 海德堡、法兰克福、 波恩、 科隆等地。每到一处,莫扎特姐弟俩都举行一次音乐会,每次都轰动当地的贵族和居民。1763年11月莫扎特和家人终于到了巴黎,法国首都的音乐生活极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在巴黎,他们听了许多名演奏家的演奏,也听了不少交响音乐会,管风琴音乐会。巴黎复杂的社会生活,激烈的文艺论战以及自由广阔的思想论点是德国和奥地利那种闭塞的生活所不能及的,面对崭新的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注目,尤其受到宫廷百般宠爱,甚至在新年的时候准许他站在国王的座位旁边,这对音乐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巴黎的旅行生活结束后,莫扎特一家又于1764年4月来到英国,他们在英国逗留了一年多,在这期间,莫扎特像蜜蜂一般吸取了当时各派各家的精华,当时最重要的乐派如曼海姆乐派“致力于培养生动活泼的乐队演奏风格”,由创造近代钢琴奏鸣曲的巴赫第二个儿子K P E巴赫为首的北德乐派“强弱变化表现细致”的特点,和被称为“伦敦巴赫”(巴赫的小儿子)的“华丽的风格”,这些对莫扎特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伦敦巴赫”(约·克·巴赫),看到八岁的莫扎特时,对其甚是宠爱。伦敦巴赫长时间给他讲解音乐,介绍自己和其他大作曲家的创作,还与之一起四手连奏,即兴伴奏,他受到“伦敦巴赫”影响之深,据说到了观众听“伦敦巴赫”的一些作品时,会以为是莫扎特的。
最后的近10年是莫扎特的辉煌时期,他那惊人的创造力使杰作频频产生,但在维也纳的自由生活并不尽人意,莫扎特在1782年与自己所选择的姑娘结婚生子,成家后的生活需要独立奋争,使莫扎特忙于教学,演出和出版商交涉,创造大量的委约作品,入不敷出的经济压力始终没有摆脱;同时,莫扎特的生活和创作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充实,可以开列出的精品让人目不暇接。他为每星期的音乐会创作并亲自演奏钢琴协奏曲,他去冯·斯维腾男爵家中参加定期的音乐活动,不仅和海顿 迪特斯多夫经常合奏四重奏,并且一起聆听,演习J S 巴赫和亨德儿的作品,期间他和海顿相互理解,彼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莫扎特此时的作品充满着他所独具的完美和深情,还渗透了他对前辈大师的尊重。如献给海顿的6首四重奏晚期的《普鲁士四重奏》以及他用J S 巴赫和巴赫的长子W F 巴赫的赋格改编的四重奏(K404)等。最优秀的歌剧和交响曲作品也在这个时期连续完成,歌剧《后宫诱逃》(1782)、《费加罗的婚礼》(1786)、《唐璜》(1787),从《哈夫纳》(K 385,1782)到最后的三部交响曲(K 543 、550、551,1788)等,当然还有一部未完成的《安魂曲》以及其它的许多作品。1791年12月5日,贫病交加的莫扎特,带着他心中的音乐和遗憾离开人世,但留给后人的是任何财富也无法比拟的音乐遗产。
二、歌剧《魔笛》分析
莫扎特从小迷恋歌剧,一生共创作20多部歌剧,这些歌剧有根据意大利文剧本写的歌剧和德国歌剧,前者的杰作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后者的代表是《魔笛》。这三部歌剧是莫扎特歌剧的最高成就。下面我们就《魔笛》作简单的分析。
1 故事情节
《魔笛》是莫扎特最后的歌剧作品,剧情描述了王子塔米诺在森林中打猎时,被巨蟒追逐而昏厥,幸好被夜后的三个侍女所救,然而捕鸟人巴巴吉诺却骗王子说蟒蛇是他杀的。三个侍女交给王子夜后女儿帕米娜的画像,说帕米娜被大祭祀萨拉斯特带走了,如果王子能救回帕米娜夜后就把女儿许配给他。然后还交给王子一枝魔笛和一只银铃,以避免灾难。于是王子就和捕鸟人一起去寻找帕米娜,找到帕米娜之后,他们的逃跑计划失败,后来大祭祀答应他,如果通过试练就可以离开了。王子在接受试练的过程中,被禁止和任何女子说话,帕米娜怀疑王子变了心,夜后又给帕米娜一把匕首,骗他说如果杀了萨拉斯特,就可以嫁给王子,帕米娜在矛盾的心理下,试图轻生。此时萨拉斯特的三个神童赶到,说明一切,阻止了悲剧的发生,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画下了完美的句点。
2 《魔笛》的题材及创作理念
莫扎特的《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融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有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使其音乐更为丰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的集大成之作,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歌剧的严谨又包含喜歌剧的灵活。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快的世俗色彩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
本剧的创作动机与共济会有关,莫扎特本人及大部分剧院的成员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1790年,共济会被玛利亚女王的政府禁止并镇压,因此莫扎特通过《魔笛》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形态。这部歌剧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塑造的是“黑暗王国”的领袖夜后(影射当时奥地利皇后)和“光明之国”领袖萨拉斯特罗这两个对立面,呈现了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均衡、对立的理念。莫扎特指出,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胜利终将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和智慧永放光芒。
3《魔笛》内容简要分析
歌剧共八场。序曲以奏鸣曲的曲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调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旋律及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内柔外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帕帕杰诺的二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了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了其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第一幕中的这首咏叹调分为三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刻画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在这部歌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多,如夜后的咏叹调、芭芭吉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以及帕帕吉诺与芭芭吉娜的二重唱,莫扎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5。
[2]刘小龙.你好,莫扎特——26位名人访谈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0。
[3]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莫扎特100首创作经典及其故事[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2。
[4]方立平.圣殿的巡礼——中外音乐博览[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7.11。
[5]邵义强.古典400年歌剧赏析[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
[6]曹利群.缪斯的琴弦——世界音乐史话[M].上海:时事出版社, 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