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斌
摘要:汉英语际语是介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是中国学生掌握英语的必经阶段。如其它语际语一样,汉英语际语也与母语迁移关系密切,并展现出一些与汉语母语相似、相近的结构和表达。本文将从母语迁移的角度出发,试图探索出母语迁移与汉英语际语在句法和篇章结构方面的某些联系。
关键词:母语迁移;汉英语际语;句法结构;语篇结构
语际语系统是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和关注不仅有利于语言学家们探索出二语习得者语言习得的某些规律,也有利于从事语言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教学开展。那么,语际语系统与母语迁移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汉英语际语句法、篇章结构上与汉语有何联系?
一、 母语迁移与语际语
1.母语迁移
迁移,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母语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母语语言知识影响其二语或外语习得和发展的现象。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二语的学习者来说,母语对其二语习得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迁移影响 (Rutherford 1983; Trevise 1986; White 1987; Chaudron & Parker 1990)。依据母语对二语习得所起的促进作用和干扰、阻碍作用,母语迁移被分为了母语正迁移和母语负迁移。当母语和第二语之间存在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共性特征时,母语正迁移产生。当母语与第二语在某些方面不一致时,二语习得者盲目套用母语的结果是导致母语负迁移产生。
2.语际语(interlanguage)
语际语又被称之为中介语、过渡语,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语际语的产生源于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
语际语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提出,并在其1972年发表的“语际语(中介语)”论文中对“语际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从而确立了语际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
语际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语际语系统是一个过渡系统,是二语习得者掌握第二语必经阶段;第二,语际语系统是个动态的系统,它随着语言习得者学习程度加深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3. 母语迁移与语际语
母语迁移和语际语关系的确立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进行的大量研究和调查。
上世纪70年代前,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仅将二语习得者所犯的错误看作是一般的语言错误,没有意识到语际语现象的存在,更没意识到母语迁移与语际语之间的关系。随着70年代以后语际语理论的提出和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研究,语言学家才发现语际语和母语迁移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母语相同的二语习得者会犯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语言错误。在对错误归因研究后,研究人员找到了错误产生的原因之一:母语迁移的影响。由此,母语迁移与语际语之间的关系得以确立。
二、 母语迁移与汉英语际语中的句法结构和语篇结构分析
中国人学习英语必然受已有的汉语知识影响,介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汉英语际语系统也必然带有汉语母语的痕迹和特征。因此汉英语际语在句法结构和语篇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相同和相似于汉语的特点。
1. 汉英语际语中与汉语相近似的句法结构
1.1分句或短语之间缺乏恰当的关联词
如: He entered the classroom, took out the book, the teacher came, all the students became quiet. (After he entered the classroom and took out the book, the teacher came and all studentsbecame quiet.)
The man drank too much, he fell down to the ground. (Since the man drank too much, he fell down to the ground)
尽管是用英语表达的复句,但受汉语 “意合法”(parataxis)的影响使得英语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或短语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词。
英语句子结构强调“形合法”(haypotaxis),强调使用恰当的关联词把分句和短语连接起来,但由于汉语复句中分句与分句间以及短语与短语间只强调顺序排列,强调意思的联系,可以忽略关联词,因此中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时候,便将汉语母语的句法结构带入英语句子结构中。所以汉英语际语系统中出现与汉语相近的缺乏关联词的复句。
1.2连词并用
如:Though he owned much money, but he lived a sad life.
汉语中的连词常以成对的情况出现在汉语句中,如“因为我起床晚了,所以上学迟到了”,“虽然她去参加了聚会,但却没有见到她最好的朋友”等等。受汉语连词成对出现的影响,汉英语际语中也出现了连词并用的英语句子。
1.3零主语结构
如:If get the chance, I will value it and work hard to reach my aim.(If I get the chance, I will value it and work hard to reach my aim.)
Outside vey cold! (Its vey cold outside!)
汉语的主语不像英语主语那样与全句有全面而又紧密的关系,同时它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并不牢固,因此汉语句子省略主语的情形时有发生。受此用法迁移的影响,汉英语际语中也出现了无主语句。
1.4 话题突出
话题突出(topic - prominent)是汉语句法结构的一大特点,其在汉语句中的结构表现为“话题+述题”。话题是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述题是对话题的具体阐述。
话题和述题基本构成了汉语句子的主干。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语的话题并不是汉语句子的主语,它只是新信息给出的载体,仅相当于英语句中的主题。话题放在汉语句首的目的是为引导出后边的述题。
中国学生习惯把汉语的话题译为英语句子的主语源于话题在汉语句中的位置及汉语句子常缺施事主体(即主语)的事实。汉语的话题常因被强调和突出显示的需要被放在汉语句首,同时汉语句子意义的体现高度依赖于上下文关系,突出句子在篇章中与上下文或语境的联系,因此汉语句子的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而不被视为句子构造的主要成分,以致被省略。受汉语母语迁移影响的汉英语际语便出现了较多的让英语母语者感到困惑的“话题+述题”英语句。
如:China people live conditions very good. (People in China live in very good conditions.)
Take regular exercises is important to our health. (Taking regular exercises is important to our health.)
中国学生写出这样英语句子明显受到汉语话题突出思维影响。中国学生只考虑到把话题放在英语句子主语的位置,而忽略了英语句子对主语结构的语法要求,如动词原形不能直接作主语;地点和人的名词不能同时连着成为双重主语等。
对于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另一部分中国学生,由于已比较良好地掌握了英语语法,虽然他们能采用英语中的一些句型(如“There be”句型)或介词等辅助方式来使自己的英语句子更符合英语语法要求,但其英语句子仍还带有汉语思维模式。
如:There are many students attend the competition. (Many students attend the competition.)
Concerning the job training program, it does not attract students much attention. (Job training program does not attract much of students attention)
2. 汉英语际语语篇结构特点
汉英语际语语篇结构结合了汉语和英语语篇结构的特点。比较常见的汉英语际语文章直线型结构的特点:文章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段阐述解决措施,第三段进行总结。
受汉语思维习惯影响的中国学生,尽管经过英语的学习了解或意识到英语语篇结构的构成,即(1)Say what youre going to say.(2)Say it.(3)Then say what youve said.以及英语篇章首段须提出主题或中心思想(subject or theme) ,每段段首须有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等应语语篇特点,但在写作英语文章的时候却仍受汉语母语思维习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Kaplan曾经对东方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过调查分析。他发现汉语学生的英语作文始终多少带有汉语语篇结构的特点,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 “兜圈子”或“旁敲侧击”。而Scollon对中国学生英语文章偏向汉语式的原因分析时发现了汉英语际语篇章结构产生的原因,即中国人习惯使用归纳式思维方式。由于归纳式方式从根本上不同于英美人演绎式的思维方式,汉语学生英语作文出现了以上的篇章结构也就在所难免。
三、总结
母语的迁移必然导致语际语的存在。母语的迁移也是语际语中展现出母语的表达和思维习惯的原因。虽然汉英语际语中存在的与汉语相近似的句法、语篇结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但随着英语习得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汉英语际语系统中的汉语特征会会逐渐减少,英语的地道结构和表达就会更多地出现在汉英语际语系统中。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 戴炜栋、蔡君梅.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述评[J]. 外语研究. 2006 (1).http: //www. scholar.ilib.cn/A-wyyj200601009.html.
[3]侯晓蕾. 汉英表达方式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OL]. (2006-8) [2009.5-6]. http: //www.linguist.org.cn/doc/su200608/su20060807.pdf
[4]王墨希等. 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1): 59。
[5]张在新等. 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4)。
[6] Chaudron, C. and K. Parker. Discourse Markedness and Structural Markednes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2, 43-64.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