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承革命传统文化遗产,弘扬西柏坡精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戏曲电影艺术片《西柏坡》完成摄制。这部戏曲电影不仅是燕赵儿女献给党的十七大的一份厚礼,也是我国在戏曲电影创作上的一个新的尝试和突破。
在苍松劲柏层林叠翠掩映下的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是闻名中外的伟大的中国革命圣地。1947年至1949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时刻,党中央毛主席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驻扎在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建立了中国革命政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58年春,为抵御水患,确保首都北京的安全,政府决定在西柏坡一带修建岗南水库。因土地丰饶而被称为“粮窝子”、“小江南”的西柏坡村面临着搬迁。具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西柏坡村民面对这次重大的考验,不畏艰难困苦,发扬“西柏坡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分忧。正是由于西柏坡村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赤诚和对这一方热土的特殊感情,他们没有外迁,而是后靠山岭,在条件恶劣的柏坡岭上重建家园。由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袁淑梅领衔主演的电影《西柏坡》就是一部生动地反映这一重要事件的文艺作品。
电影《西柏坡》的创作以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为历史背景,以党的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情感依托,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高度觉悟为精神底蕴,弘扬革命传统、歌颂柏坡人心灵,营造出一种融贯今昔的红色文化氛围。影片的艺术创造,让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理想相叠映,让领袖们真真切切地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让普通人的生命在崇高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西柏坡村支书柏凤、平山县县长小秦、西柏坡村大队长坡生,以及村民坡生奶奶、喇叭爷爷、王嘎咕、刚刚、青青、英英等一大批人物形象,从不同的性格层面弘扬西柏坡精神,进而深刻地揭示出影片与时代精神的高度默契。
影片将西柏坡村支书柏凤、秦县长、村大队长坡生设置为搬迁事件的三个核心人物,并精心地在他们之间交织爱情,使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更加趋于戏剧化,为影片的戏曲艺术性预留了创作空间。同时,创作者们又潜心于电影特性的充分展现,通过场景与情绪情节、片段与整体结构、不同人物性格基调与时代主旋律,以及人物表演上的道白与唱腔、生活举止与戏曲表演程式等的对比统一,完美地实现了戏曲艺术的镜头语言创作,也进一步拓展了影片的文化含量和艺术表现力。
该剧由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袁淑梅领衔主演。袁淑梅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文武兼备、戏路宽绰、扮相俊丽、身段优美、嗓音甜润。近年来,先后主演了《西柏坡》,《淀上人家》、《月嫂》等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剧目。她对评剧现代戏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全身心的投入,艺术永远是人性的艺术。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始坚持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歌颂新时期的火热生活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她以《西柏坡》为创作蓝本,把革命圣地西柏坡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成功延伸和拓展:从评剧现代戏到电视连续剧,又到如今的评剧电影。
袁淑梅扮演的女主人公柏凤是影片中最为闪光的人物,在她身上具有着传统与现代、个性与党性、生活与理想兼容的高贵品格,这使得以她为主角的影片饱含了深情与厚重,使得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愈发地鲜活起来。袁淑梅在此中的表演有太多的看点,不乏令人动情之处,塑造出艺术的典型性。
应该说电影《西柏坡》中的柏凤,是一个经过多年打磨的成功的艺术形象,或许还可以说,它是用袁淑梅三十年表演生涯的艺术积累打造成的。袁淑梅充分体验了戏曲传统戏与现代戏的不同表演方式,体尝了花旦、刀马旦、青衣等行当的自由转换。她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实践了话剧名导演的艺术创造,还曾在电视银屏上成功展现了她的表演艺术。她凭借着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成功地开启了跨艺术体验之门,在影视剧三大艺术门类中诗意的栖息。由此才带来了电影《西柏坡》中表现人物心理、把握动作分寸、调控声腔韵致、创造一种特质和意韵等方面的巨大成功。作为一位姿容明丽的女性主演,袁淑梅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规避俗艳,追求一种浓重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场感。她塑造的柏凤淳朴温厚、历练持重,使之在电影中比戏曲舞台上更让人感觉贴当和温暖。这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县长小秦是我们党的干部从西柏坡中央大院走向新中国的历史身影,他的经历和作为,揭示了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而且他与柏凤的感情生活也成为西柏坡精神、“西柏坡情”的一个审美特写。村大队长坡生是一个憨直秉正的汉子,是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利益的代表,柏凤的未婚夫。他与柏凤的默契配合,使柏凤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润,具体可感。
影片对两位老年角色坡生奶奶和喇叭爷的塑造亦有精心的笔墨。他们从历史中走来,洞悉生活,对西柏坡充满眷恋,对新中国无比热爱。老烈属坡生奶奶出场不多,但在多个重要场合都有她出面参与,以致生活在柏凤及村民们的心中。她是人们恭敬和关爱的对象,也是心里装着未来,亲近领袖和村民的老者,有她在,这个村庄就像有了根。片中对喇叭爷的形象塑造有意采用了一种十分节制的、符号化的手段,特邀著名影视剧表演艺术家村里扮演,没有人物道白,只是一尊神像般的精神力量,肃穆庄严,俯视生活,不时地用手中的喇叭吹奏千年的柏坡情,透露出一种能够穿越时空的大朴和大美。
除特邀喇叭爷村里之外,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由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演员担任的,他们同样有着多年的创作演出经验,经历了同一题材在舞台和银屏上的打磨,因此也都对各自在影片中的任务领会得相当透彻,表演到位,为影片增辉。
戏曲电影《西柏坡》搬上银幕,是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一本特殊形式的“教科书”,是弘扬西柏坡精神,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和感染力,带动老区人发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电影《西柏坡》向国庆六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周大明: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唐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