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凯 与阵地为伍

2009-11-03 06:02
中华儿女 2009年8期
关键词:二炮朱文刻度

王 铁 秦 霞

朱文凯与阵地打了多年交道,而立之年已成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学博士、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理事、中国核技术与公共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二炮装备研究院某室主任。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创造如此不凡的业绩,让我们追寻他的背影,倾听创造者的足音。

国防科研是随时要冒险、牺牲的特殊事业

这是一条通往阵地的在建公路,连降大雨,汽车碾压,泛起漫漫的烂泥。朱文凯和同事驾车小心地缓慢行驶,在颠簸中没忘了沿途观察。他们这次要完成特殊的任务——阵地本底调查,也就是对阵地及周围的土壤、岩石、空气、水质、动植物等环境样品,进行全要素采集和测量,从而全面掌握阵地的环境状态,为阵地防护提供基本依据。这是关系二炮部队人员、武器、阵地安全的大事。

这项课题由朱文凯提出。

来到目的地,他们迅速架起各种仪器,对阵地进行网格布点,然后背起设备,上山测量采样。山坡灌木丛生,不得不用砍刀开路,还要谨防毒蛇,不时用木棍敲打前行,这另一方面也是为防山民私设的野兽夹。有的兽夹弹力极大,一下就能将人夹骨折。正午时分,日头如火,强光像无数烫红的针尖,刺着大家的脸颊、手臂和一切没遮掩的地方,汗又把遮挡日光的衣服浸透,顺着裤脚往鞋里流。一位女同事说:“这倒好,减肥了。”

向晚,忽然又来了阵大雨。大家背着上百斤样品下山,山路陡峭湿滑,朱文凯光顾提醒别人注意安全了,自己却一脚踩脱,从高坡上滑下来,鲜血从额头流出,身上也多处划破,但背的样品却没散落。

返回路上,车行更难。暴雨造成多处滑坡,小的石块还可绕过,但在一个崖壁旁,突然有巨石滚落,司机急刹车才幸免撞上。朱文凯下车察看,只见山崖上的石缝还在扩大,眼看会有更大塌陷。这时后面又来了几辆载重卡车,后撤也来不及。朱文凯当机立断,招呼大家与筑路工人协力将巨石撬往路边,开一条窄道,当几辆车刚小心驶过,就听“轰”的一声巨响,几乎半个山崖劈了下来,路全被封死。大家惊叹:“好险啊!”

朱文凯说:“国防科研是一种随时要冒险、牺牲的特殊事业。没有平坦的路,要开辟新天地,各种各样根本无法预料的风险,都可能作为你的‘宾客登门拜访。”

艰险的现场测量、采样和布样,只是一次本底调查的开始,实验室制备、测量难度更大。朱文凯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务。本底调查一个周期三个多月,而他不知进行了多少次本底调查,足迹遍布二炮每一个阵地。

阵地防护要以人为本,要从源头做起,综合考虑

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无色无味,主要由土壤、岩石中的镭衰变扩散到空气中。密闭的房间或通风不畅的地下建筑物,往往积聚了较高浓度的氡。少量的氡对人的健康无碍,但长期吸入高浓度的氡,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因此,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首次发现室内氡的危害以来,各国都在致力降氡方法的研究。可到目前,除了不断通风,尚无其他有效办法。二炮阵地也一贯重视通风,但有时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保证24小时不间断通风;战时,为了隐蔽,更不能正常换气。如何另辟蹊径,研制一套移动式快速降氡装置,解决人员活动较集中区域的降氡,成为朱文凯潜心研究的课题。

首创维艰。要想有效降氡,先要有好的设计思路。为此,朱文凯多次到部队、工厂、院校调研,获取了大量原始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并发现,氡子体的危害比氡要严重得多。他提出大胆设想:优先消除氡子体,而且,装置要小巧省电,具备实时监测全自动运行功能。这一想法得到了有关专家认可。

说时容易做时难。光选择降氡材料,朱文凯就不知做了多少次原理性实验。可是,当他最终把目光锁定一种代号为“T”的材料时,新问题又出现了:“T”材料吸附力强,但也极易饱和。这就意味着降氡过程中要大量使用该材料,装置势必笨重、耗能,不适宜部队使用。他仿佛陷入无边的荒漠,四顾茫茫。但苦闷的煎熬却能使创意在迷雾和暗夜中发光,偶然中,朱文凯从自动手表一弛一张的原理得到启示:能不能用两个过滤罐,一路饱和另一路自动开启,同时对饱和罐床加热解吸?这就能使机器连续运转,而不需要太多的“T”材料。于是他和同事设计了静电与过滤相结合的消除模块,使氡及子体的综合治理达到了最佳效果。目前,已做出样机,即将装备部队试用。

科学的地平线永远不可企及,朱文凯的创新思维也像嗡嗡作响的陀螺,不停地高速旋转。他感觉,阵地防护要以人为本,要从源头做起,综合考虑。那一年,一个高度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工程启动上马,朱文凯提出了一揽子防护方案,包括人员防护、环境监测、废物处理与回收、事故报警与应急、安全信息化管理等10多项内容,得到上级的认可。朱文凯踔厉风发,带领课题组南北转战,高效完成全系统设计,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建设方案,并已在工程中得到全面实施。

朱文凯在日记中写道:“经常感觉身处赛马场。世界科技万马奔腾,稍一放松,就会落后,要想赶超,只能疾速奔跑。”

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收获

朱文凯所在的室是二炮的防化应急分队。为保持快速反应能力,他带领大家刻苦训练,认真做好技术准备,叫响“练兵千日,用兵千日,一切为打赢”的口号。那天,一道紧急命令传来,要他们迅速赶到千里之外某山区,对大气环境、地面目标物做应急抽样监测。朱文凯立刻组织人员制定监测方案,仅用半天便完成一吨多重仪器的准备和托运,第二天一早就飞赴目标地。

朱文凯是个有心人。一下舷梯,他做的头一件事就是用餐巾纸擦取机翼上的灰尘,作为高空沉降灰的样品,这就省去了专门飞行取样的程序。有的仪器需要液氮降温,液氮又不能随机携带,朱文凯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到工厂、医院去联系液氮,却都扑空。这时他想到种子站会用低温育种,便驱车几十公里前往求援,种子站的同志惊讶:“你们怎么会找到这儿?全县只有这儿有液氮。”

目标区范围很广,点位多在地形复杂的深山丛林。他们马不停蹄、跋山涉水,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方圆千里的取样和测量。回实验室,他们迅速对采样进行分析鉴定。一组组数据输进计算机,一幅幅图谱闪烁在荧屏,自然之谜在这里昭然若揭。当大家正要长出一口气,以为大功告成时,朱文凯突然发现一个异常波峰,这是个疑似化学样索,它的真伪却关系到这次监测结论的可信度。朱文凯不敢大意,对这个波峰进行反复分析,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并用反推法,确定这只是疑点,样品中不存在这种样素。全部分析结果出来后,与国家数个权威监测单位的结果不谋而合。二炮首长称赞他们打了一个漂亮仗。

俗语说,手巧不如家什妙。随着上级对“快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朱文凯除了加强人员素质培训外,还对监测技术不断创新。伽玛探测器在用以测量之前,必须进行刻度,类似在秤杆上标出斤两。但传统的刻度方法耗时费力,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朱文凯与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国内率先发明了伽玛探测器无源效率刻度技术和软件。该技术只要往计算机简单输入一些数据,就能迅速计算出伽玛探测器的刻度因子,省时高效,准确性和安全性均佳。这项技术发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专家赞为如同在刻度方法领域发明了电子秤,其价值不可估量。

朱文凯常说:“我相信努力,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收获。”

责任编辑华南

猜你喜欢
二炮朱文刻度
国庆35周年:“神秘之旅”走向天安门
剪彩带
魏凤和:“二炮”出来的国防部长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谁大谁小
谁大谁小
发现木耳
测量三字歌
闪电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