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写画,以艺弘德

2009-11-03 06:02
中华儿女 2009年8期
关键词:工笔艺术

绍 镭 心 田

江南,自古人杰地灵,在艺术领域,更是群星璀璨。众多的艺术家中,著名画家朱泽和刘菊清夫妇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几十年来相濡以沫,各自画画的技法不同,却在艺术领域都取得杰出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亲身感受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朱泽先生是成长于抗日战争时期,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培养的优秀艺术家,他曾受教于莫朴、许幸之、刘汝醴等著名教授。战争结束后因为革命的需要,他又先后从事过新闻、地震、政法等工作,但他始终没有间断过对艺术的追求,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创作写生,在用艺术做武器的思想指导下,创作出许多笔墨紧随时代的佳作。

朱泽的画路很宽,工花鸟,亦擅山水、人物,其花鸟画着重意趣的表现,对自然形态并不强调如实摹写,而是贴近自然,体味自然的生趣,感悟生命的活力,探究并表达自然与自我的融合。他的作品既是借物抒情,也是画家完善自我的委婉表达,他的山水画,则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历史遗迹的缅怀。在艺术上,朱泽始终坚持艺术创作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反映现实,加上深含寓意的题词题诗,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远师南宋,近法新安,对历代大家亦无不揣摩研习。虽师古,并不泥古,重在古为今用,在明确主题思想后,不论在造型,运笔、用墨等方面,都能匠心独运,自出机杼。

朱泽是一个非常注重写生的画家,从他大量的手绘稿可以看出,几十年间他画了大量速写,这使其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技巧,广采博收而渐趋成熟。他的人物画创作,取材于生活,大多画的是当代领袖、英模人物和劳动人民,在表现技法上,因内容而异,或工或写,或兼工带写,极重精神面貌和人物气质的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烘托,更不拘一格,有很好的视觉效果,鲜明地显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时代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因而他的画始终洋溢着一种生命力,一种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积极健康的情调。

刘菊清女士是美术教育家、著名工笔花鸟画家。她最初最喜欢、最想画的并不是工笔画,而是人物画。后因为工作的原因,1959年刘菊清开始涉足工笔花鸟画,并拜谢稚柳等当代名家为师,博取众长,潜心学习古代传统技法,下足功夫临摹名作,她在作品中投注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通过创新,大胆把写意引入工笔之中,工中寓写,写由工成,从而取得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间的艺术效果,形成丰丽秀雅、豪放大气的个人风格。

欣赏刘菊清的工笔花鸟画,你会发现她继承了气息灵秀的江南传统特色,她善于将容易程式化的图案因素的造型,纳入到物象的处理,她的画重掩映与含蓄,色彩处理重对比与节奏,构图处理重巧变与意境,从而避短扬长显出过人的艺术才性。刘菊清教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独创“积水法”,得生动自然韵变,以增加生动之致的因素,这些都是她灵秀气息流动于画面的表现。她的工笔设色清雅,具有鲜明个性创造的特征。她的画注重的是气韵的表现,或繁或简,造型玲珑、优美、空灵,或展飞或倦栖总与花枝相连,或统一或对比气贯神连的精神,而在细节方面处理的则细腻、灵秀,无论是造型之功的流动婉转,还是色彩之染的清润深沉,都见精巧精微和精心。

一幅好的作品必定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刘菊清教授笔下的禽鸟,多置于广袤的大自然中,与大地、天空、空气、阳光融会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她打破了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的界限,既见笔墨韵味,又见色彩魅力,并大胆运用各种肌理效果,这些都和她对生活的体察分不开。

万法同源,朱泽和刘菊清夫妇二人多年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各自在书画艺术领域都取得瞩目的成就。“一对贤伉俪,两位大画家”,成就画坛一段佳话。

责任编辑伍小保

漫谈中医的另一个价值

于今

闲暇时翻《笑林广记》,刚入眼的一句话就让人捧腹,“有一庸医,不知己杀了多少人”,由此不禁想到嘲笑中医的现代版本:“一个老头,一个枕头,商个指头”,鲁迅也曾说中医“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中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尚且如此,其式微也就不难想见了。

与多数中国入迷信西医相反,中医在国际上倒是备受推崇,邻近的韩国、日本更是在中医中药的研究上大下功夫,在中药的市场竞争中把我们远远甩在了身后。正如我们发明了指南针,用处是看风水,外国人学会了却用来航海寻找新大陆,我们发明了火药,用处是做鞭炮,外国人学会了却用来造枪炮……很少有人用心的去看看、去想想、去仔细清点一下老祖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倒是有不少人很用心于断章取义、舍本逐末,当然目的只是“为我所需,为我所用”。大街上有很多的中医诊所,有针灸,有按摩,有减肥,有美容,我不敢妄言这些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但总觉得中医的真面目被蒙住了,它的作用也被许多人有意无意的误解或曲解了。

治疗疾病,救死扶伤,是医学的价值所在,中医概莫能外,发挥中医的这一价值,也是当今中国人的责任。

但作为传统文化精萃之一的中医,蕴含着传统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智慧,是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学”,而不只是徒具应用价值的“术”,其价值早已超越了技术的范畴。古代的医者都以“悬壶济世”自任,他们追求的不仅是救人。还包括“济世”。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扬中医,从中医中发现“济世”的方法和思路是不应忽略的一个课题。

仅从中医看病的方法去探讨,或许就能使人们对中医曲价值有新的认识和体会。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望气色,闻气味。问病状,切脉象,辩证施治。人体不适,是有病,社会运行不畅,也是有病。给人看病要讲究方法,好医生通过“望、闻、问、切”,既能及早发现病情,防患于未然,又能对症下药,使病人很快恢复健康。庸医不谙“望、闻、问、切”之道,虽也装模作样的看了又看,嗅了又嗅,却仍是惯于误诊,没病的人也看出病来,乱下“虎狼之药”,不但治不好病,还会给人添新病,甚至“名为医人,实则杀人”。给社会治病,恐怕也得学学中医给入治病的方法,“望、闻、问、切”,望百姓之气色,闻百姓之气息,问百姓之冷暖,把百姓之脉搏,善于观察民意,听取民意,用全局的、整体的观点,用辩证的思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拽准病根,对症下药。

改革仍处攻坚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依然多多,以中医之思维,疗社会之痼疾,未尝不是一种好思路。

猜你喜欢
工笔艺术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工笔花鸟画
李文慧作品
纸的艺术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莫高翔工笔花鸟画研究室研究生作品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苍老复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