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琴
成功,是无数人插上翅膀极力想抓住的梦想,更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问。何谓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成功路。陈元兴,一个普通的文职军人,坚守老年服务工作二十多年,敬老爱老,专注热情,团结敬业,凭着他和所里全体干部战士“精耕细作”的精神,曾获得“全军先进干休所”的殊荣,为我们照亮了一条不一样的成功路,诠释了一种每个人努力了就触手可及的“实实在在的成功”……
青年“志愿兵”初进干休所
陈元兴出生于湖北咸宁农村,家境贫寒,从小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后到生产队锻炼,做过民办教师、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农业技术员……因中修身意志坚。从生产队锻炼回来的陈元兴,在应征入伍的同时也接到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走大学这条阳关大道还是走前途未卜的军旅路,陈元兴面临艰难的抉择,而从小立志从军报国、服务人民的陈元兴,最终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1976年冬,陈元兴来到了北京房山参加新兵团训练,后凭着身高体壮的优势分到了空政俱乐部做水暖工。工作优秀的他按照原来的政策三年后本可以直接提干留在部队,然而,机不逢时,正赶上1979年改革,战士一律需要通过军事院校才能提干。不能提干就意味着到了时间就要转业,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收拾行李踏上回家的路途,而执着于军旅事业的陈元兴不改初衷,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埋头苦干,六年后转成志愿兵,被调到刚刚开始组建的空军北京西郊干休所当水电班长,也奠定了他和这个干休所的不了情缘。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1981年11月,怀着满腔热情的陈元兴踏进了这个正在营建中的干休所,放眼望去只有几栋刚建成又不成规模的房屋,显得满目荒凉、满眼杂乱。一些老干部陆续搬进了这个小院,屋里那些漏水的暖气管道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等待着陈元兴这位技术熟练的水暖工来拯救。然而不巧的是,就在这样的一个寒冷的冬天,远在老家的大女儿出生了,为了抢修暖气管道为刚刚入住的老干部送上一个“温暖”的冬季,当兵六年只回过一次家的陈元兴没有能回家看望难产、剖腹产的妻子和新生的女儿。由于刚进城的农民工在施工过程中把管道的活接头装在了墙缝中间,陈元兴冒着凛冽的寒风把墙洞挖开,认真地修好后再把墙洞一个一个地堵上。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元兴每次完成维修工作后,都要把屋里打扫干净才肯走,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是他做人做事都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的真实写照。
在干休所做了六年的水暖工,由于表现突出,第六年破格提干做了营房助理,一做又是七年。然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干休所工作了十三年后,陈元兴被空军政治部调到空军体工队任副队长,后又调到空军招待所任书记……
知难不畏难,又回干休所
然而峰回路转,也许是上天注定陈元兴和干休所有着剪不断的情缘,2001年10月份,陈元兴又被调回空军北京西郊干休所当所长。
作为空军北京西郊干休所第一代建设者中的一员,重新回到这里可谓临危受命,用陈元兴的话说犹如“二次创业”,上任之初就任务艰巨、如履薄冰。抬头望着窗外一排排整齐的树木,陈元兴向我回忆起当年重回干休所的场景:由于来之前院内的绿化全部承包给了个人,没有统一绿化,一眼看上去像一个无人打理的“农家小院”,栽满了各种香椿、杨树、梧桐等杂七杂八的树木,树叶堆了四五十公分厚,垃圾砖头遍地。除了环境没法看亟待整治之外,回来之前所里的财政亏空巨大,十年没有占“先进”的边。
要在这样一张白纸上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可谓举步维艰。然而胸有宏图乾坤大。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看了都往后退的地方,陈元兴知难不畏难,始终贯彻自己上任之初提出的“抓管理、促服务,保稳定、求发展”十二字方针,带领干休所砥砺前行,最终赢得了天海巨变。
陈元兴上任的第一把“刀”首先对准了院子里杂七杂八的树木。在当时把门前的院子收回,砍掉所有乱七八糟的树木统一绿化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清理院子,第一年整整拉了九十八卡车树叶和垃圾出去,然而和那些老树日久生情的老干部起初并不理解,说什么也不让他们砍伐门前的树木,甚至到林业局告状。其中有一个老干部看到要砍自己的香椿树,不顾一切地跑过去坐到树旁说,“你要砍我的树先把我的人砍了。”
在巨大的阻力和压力面前,陈元兴从大局着眼,点滴人手,和班子成员一起挨家挨户找老干部谈心做工作,逐步让他们认识到统一绿化的好处和重要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全体干部战士的努力下,老干部们终于理解了并一起参与进来,同心协力,对整个院子做了大刀阔斧的规整和绿化。漫步在这个绿树成荫的小院,满目苍翠、花香扑鼻,人们已经想象不出当年荒凉的场景了,心中只有对“岁月流逝,沧海桑田”的感慨……
陈元兴的第二把“刀”对准了所里巨大的财政亏空。陈元兴回来之前,所里的水,电都是邻近单位转供,价钱高,还限制用量,不但造成所里的水电费亏空巨大,还与临近单位的矛盾重重,给老干部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陈元兴上任后下大决心果断的把水电独立出来,把老旧腐烂的管线换掉。现在,所里水电费便宜,水电收支平衡,也能敞开用了,解决了老干部日常生活的一大难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干部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抛头颅,洒热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和繁荣昌盛。他们是国家的功臣,是党的宝贵财富。然而对于大多数血气方刚、激情满腹的青年人来说,老干部服务工作无疑是不好做不愿做的琐碎差事。但“心无私念天地宽”,作为干休所所长,陈元兴并没有知难而退,秉承“只为他人求人,不为自己求人”的信条,本着对老年事业的热爱,带着对老干部的感恩之心、崇敬之心,以情感人、以实际行动影响人,把上任的第三把“刀”直指“服务质量”,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服务工作第一线,“急老干部所急,做老干部所需”,亲力亲为、实心实意为老干部做实事。
细节中现真情,点滴中见精神。在陈元兴的带领下,干休所形成了一套规律性的服务标准:每周工作日组织班车带老干部出外看病、购物,并形成了有名的“三把”服务方针,即“有东西提一把,上下车扶一把,走路搀一把”。而为了给腿脚不方便的老干部提供更大的方便,陈元兴每周组织人员去新发地批发新鲜蔬菜和水果,按照批发价卖给老干部甚至送货上门,这样老干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比外面便宜很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了;另外老干部的生日统一登记,每个老人生日的时候陈元兴和他的老搭档张国和政
委都会带着礼物去庆贺,并借此了解老干部的困难和生活状况;每个住院的老干部他都会亲自去探望,遇到病情严重的老人他还多次亲自抬他们下楼到医院急救……
现在的干休所,已经建起了齐全舒适的室内室外健身室、棋牌室、台球室、阅览室等,还经常在新建的大会议室组织健康、安全讲座,文艺联欢等丰富多彩的日常娱乐活动,另外还时常组织老干部出外游玩、疗养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元兴和全体干部战士的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下,空军北京西郊干休所先后被评为“全军先进干休所”、“空军先进干休所”、“全军干休所营院营房管理先进单位”,他自己也多次荣获空军政治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管理干部”等荣誉称号。而对于陈元兴来说,最让他欣慰的不是取得了多少荣誉,而是老干部获得了真正的实惠和实在,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在敬老事业中发挥才智
陈元兴身高体壮却心思缜密,有着北方人特有的粗犷直爽的性格和魁梧挺拔的身材,也有着南方人的精细和精明,经营眼光独到,敢闯敢干。
初来干休所时,由于经费紧张,陈元兴以兵代干,创新性地提出了“煤的二次利用”等经费节余策略;第二次回到干休所,燃煤锅炉已经到了该换的时候了,因为两年后统一要换天然气锅炉,很多人提出先换一个烧煤的用着。而擅长精打细算、未雨绸缪的陈元兴却果断地提出直接换成天然气锅炉,这样不但为国家节省了几十万的经费,也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而这一变,却使陈元兴“天才”的经营头脑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燃煤锅炉换成天然气锅炉后,锅炉房不需要原来那么高了,陈元兴就找设计师把一层的锅炉房变成了两层小楼,并把二层引资建成了招待所,这样不但为老干部的亲朋好友来队探访提供了便利,而且二层招待所为下一步出租、增加经费来源奠定了基础。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从陈元兴的身上我深深感受到的却是“选择决定人生”。眼前的陈元兴,经过岁月的磨砺,已经由一位英姿勃发的年轻军人变成了白发皓首的老干部,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但气色红润,眼睛深邃中透着睿智。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我始终都为他那只有商人才会打出的精明“算盘”,惊叹着,感动着,甚至禁不住问他像他这样有经商头脑的人在枯燥琐碎的老年干部事业中受到阻力时有没有想过下海经商的问题。刚毅直爽的陈元兴回答说:这几年有时工作遇到很大阻力或不被理解时,这样的“火花”也曾在眼前闪过,但是他始终认为,组织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这里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服务工作没有止境,专注坚守于自己的事业,带着感情做,尽心尽力的做,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克服不了的困难。
专注、坚守,执着的专注、坚守着某种“精耕细作”的精神,没有轰轰烈烈、没有丰功伟绩,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只是体现了人对经营本身的洞察力,更体现了对自己的事业“精细”而“勤苦”地经营意识。工作中每个人都在做事,但是要做到家做到位做到人的心里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正是陈元兴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精耕细作,平凡中现伟大,为我们谱写了一条“实实在在的成功”路……
责任编辑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