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斯
[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大量自然风光类的文章了。我们生活在神奇而美丽的大自然中,自然界蕴含着各种美:动态美和静态美互相补充,阳刚美和阴柔美兼而有之……我们不仅要将足迹留在山水里,还要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大自然的如画风光。
写景性散文是以描写景物为依托,抒发内心情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本次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去感悟自然,然后通过课本相关文章的阅读,探讨一些值得借鉴的写法,再用一个具体的题目训练,探究写出心中的山水的出彩之路。
[教学过程]
1感悟自然,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阀读徐迟的《黄山记》,讨论写法借鉴。
3写作《心中的美景》,感悟身边的自然。
4互评作文,讨论出彩之法。
5展示精彩文本,提炼出彩写法。
[体验感知]
大自然是无限美妙的,欣赏大自然可以使人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大自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眼中的大自然”。
[阅读指引]
(要求学生课前重读徐迟的《黄山记》,划出文章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总结这篇文章于自己作文的启示)
粤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感悟自然徐迟的《黄山记》用独特的手法勾勒出黄山美景。文章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
第二部分: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的经过和感受。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写作借鉴]
1谋篇布局,独具匠心
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两个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写景时,把实写与想象结合起来,可以充实文章内容,增添文章情趣,引发读者的想象,更好地寄寓作者的感情。由写自己登山联想到古人登山之难;总写黄山景色时想象大自然布置黄山的种种景物,写云海时想象自己在海中航行。
3短句排偶,节奏明快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这里原来是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有意将他们逗成一串短句,以加强语势节奏。“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这些排偶句的使用能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4善用修辞,描写生动
“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5抒情议论,画龙点睛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明志、言理。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又如文章第三部分结尾“看啊,这是何等的公园”这一句,作者运用直接抒情方式,对黄山的美进行了直接的赞叹。
[训练文题]
(用一节课40分钟限时完成训练题目。当场完成的由教师收上来评分,当场不能完成的课后完成后写上写作体会和他人评价再交给教师评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山川草木,风花雪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出你心中的美景,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出彩写法]
(教师评分后,选取有特色的文章印发。学生根据印发的文章讨论提炼不同的写法,同时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师再用一节课进行展示点评)
1情景交融式
春日里的家乡(略)
詹海龙
[点评]写景作文最忌走马观花式,见啥写啥,平铺直叙。这篇文章题目为“春日的家乡”,但作者并没有对“春日的家乡”进行详尽的描写,而是运用凝练生动的语言,巧妙地把自己对家乡的深情与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对家乡春日美景的描写之中,达到了景与隋水乳交融的效果。
2借景抒情式
荔林(略)
龚学健
[点评]用文字描写实景是个吃力难讨好的活,不比摄影绘画,可以纤毫毕现。这篇文章的作者没有想方设法去描写眼前的荔林具体如何如何,而是巧妙地在描写眼前之景的过程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把古人放进了自己的镜头之中,并实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的目的。
3移步换景式
江南小镇
陈浩忠
浓浓水乡情,悠悠小巷音。
水乡,古朴、安逸;小巷,宁静、脱俗。风到这里结成线,拦住了过客的脚步,雨到这里缠成丝,缠住了游人的情感。
名曰水乡,其实是小镇生活在蛛网上面,密密麻麻的河道将小镇的每部分串成一个整体,从上空看,像是天女散花般的错落有致。每户人家一出门就是小河,交通工具是一叶小木船,人在其中,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摇着双桨,轻轻地在水面漂着、荡着,无拘无束,将心交给这里,将愁融进清清的河水里。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紧闭的心门此刻得到释放,俨然《陋室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走在潮湿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回音。这里的每一块石板都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只要你驻步停留,细听石板中的声音,如同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回环芾绕;又仿佛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悠远悠远的。像是一支故乡的歌。稍一留意就会发现小巷两旁褪色的壁画,斑驳的墙壁,它们随着历史的脚步走来,见证着岁月的流逝和变迁,更增添了小巷的厚重。
幽深的小巷,古老的大宅院,半掩的大门,高耸的围墙,青黑的瓦片,还有发黑的青苔,这一切构成了小镇元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屋檐底下的青苔一直延伸到门口,不时还会看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动人情景。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的姑娘犹如出水芙蓉,清秀可爱,这得益于这恬淡、淳朴的小镇。小河的石阶上。三五个妇女举着榔头拍打着衣服,手起声落,笑声如同清脆的铃声,惹得小河也笑了,“笑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河水的宁静平和、小巷的淳朴,造就了性情温和的小巷人,他们陶醉于安逸闲适的生活。
年迈的老人悠闲地坐在藤椅上,微闭着眼;孩子们呼朋引伴,聚在一起捉迷藏,笑声惊动了树上休憩的小鸟,也吓得河底的鱼儿倏来忽去。此情此景真像《桃花源记》里描述的那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多么令人向往陶醉。
小镇的水、小巷和人,深深地触动了我的情愫,如同这些似乎没有尽头的小河,一直延伸着……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瓦砾或一草一木,带走的只有对小镇幽幽的情思……
[点评]江南水乡,景色优美,人文荟萃,面对太多可写的东西,没必要也不可能一一道来,这就需要处理好篇幅少而材料多的问题。文章作者以时空为序,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把眼中所见最美、心中感受最深的东西纳入了自己的笔下,既写出了江南的特色,也写出了自己的感觉。
[教学反思]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自然是我们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升华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活水。
粤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重在写景状物。但作者又不是单纯的描写,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是寄寓自己的理想、或是表达自己的思考。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学生与大自然的隔阂太大、太久了,以至于要他们回味对自然的感受时,他们往往会显得有点茫然,有些吃力。大自然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是需要亲身去体验的,大自然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这正需要我们教师多多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天然养分,增强作文的灵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