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升降的幕后故事

2009-11-02 02:49于莉娟
小康 2009年10期
关键词:国旗班升国旗升旗

于莉娟

翻开60年升旗的历史,就像翻开一册发黄的老照片,光影交错中,往昔的日子再一次浮现,今朝也更加清晰

距五星红旗1949年10月1日第一次升起在天安门广场已过去了60年,第一次按下电钮的是毛泽东,第二次呢?那些国旗在此后六十年是如何升起降落的,亲历和见证过五星红旗升降史的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首次试升国旗自动降半旗

1949年10月1日清晨7时许,曾经的北平市纠察总队一大队的驻地,四名队员意外地接到紧急通知,在即将到来的历史性时刻,他们将站到五星红旗下面做护旗手。

多年之后李元甫还清楚地记得通知他们的那位参谋当时严肃的表情:“交给你们一项光荣的任务,在开国大典上做五星红旗的护旗手,无论如何,一定要保证咱们的国旗顺利升起。你们现在立刻赶到天安门广场。”

从北京东四南大街史家胡同8号的驻地到天安门广场3公里的路程,李元甫几乎是一路小跑,以最快速度飞奔而去。事实上,他们不知道这临时的通知,缘于头天晚上一个颇为戏剧性的插曲。那天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22米高的铁制旗杆傲然矗立,电动升旗装置安装完毕,正在做最后的调试。

谁料当天夜里预演升旗时,国旗到了旗杆的中间就停止了。有人善意地解释说:当时天安门国旗杆的南面,正破土动工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预演升旗的前几个小时,举行了纪念碑奠基仪式,毛主席亲手铲下了第一锨土。这面有灵气的国旗,在它第一次升起的时候,不忘为国捐躯的820万英灵,自动升半旗向英烈致哀。人们认为那一块红布通人性。

人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那天是因为机械装置出现了故障。后来,经过反复维修,改制调试,到10月1日的凌晨,才调试成功。

由于这一次的有惊无险,让人们意识到,关键就是把旗升起来,电力技术保障是关键,当时电工并不多,而旗杆下的电机归北京市供电局负责,于是十一后,组织上就顺理成章地把此后的升旗任务交给了供电局。

那时候并不是每天都升旗,只是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时,才会在早晨把国旗升起,晚上降下。

当然,开国大典那天是毛主席亲自按下了升旗的按钮,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时,天安门前万民欢腾的场面已经成为永久的经典载入史册,供人们时时回味。

他最后一刻说“该升旗了”

1950年的10月1日,国庆升旗的按钮由北京供电局的电工师傅程红年按动。狂欢的游行队伍尚未散去,未满周岁的中国就迎来了第一个大难题,要不要出兵朝鲜。那个不眠之夜的讨论结果日后为全世界所铭记。

1951年的9月30日,当年22岁的供电局电工胡其俊接到一个让他彻夜未眠的通知:从明天起,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将由他来升起。

当时家里没有表,凌晨时分胡其俊就爬起来,扛着旗子到了天安门广场。他翻过一米多高的汉白玉栏杆,把配电箱的箱盖打开,踩着箱盖爬上两米高的旗杆台,把旗子绑在旗杆的钢丝上,绑好后从台子上跳下来。这时天才蒙蒙亮,胡其俊就蹲在基座下面。等着东方泛出些微红,胡其俊按下按钮。旗子缓缓地升上去了。

就这样,青年电工胡其俊第一次升起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此后一直到1976年,26年的时间里,胡其俊都担负着这个光荣而秘密的任务,连他家人都是多年后才知道他这一特殊工作。

2006年10月1日早晨,国庆节当天,去世前的胡其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该升旗了”。

五班的故事

1976年这一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年4月清明节期间发生的“天安门事件”对天安门广场上国旗的升起提出更高要求。

电力工人升旗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卫戍部队的战士。

1976年11月26日,北京卫戍区部队担负起了升旗任务。从此国旗每天升旗,不再是节假日才有的特例,但升旗时间依然只凭战士肉眼的观察,谁也说不准第二天升旗的时间,也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是由两名战士扛着国旗并肩而行,通过长安街时,还需要给自行车让道。等太阳快落山时候,再把国旗降下,扛回来后放在驻地房檐下。

1982年,冷战结束,中国先后与日本、美国握手言和。百万大裁军随之而来,原来的卫戍部队官兵有很多转变成对内管理的武警。董立敢等就这样成为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的一员。

这个五班,日后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国旗班。他们担负起了天安门广场升降守卫国旗的光荣任务。在第一任班长董立敢带头奔走下,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开始成型。原来的2人升旗改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护旗,正步前进。统一了着装,升旗变成每天一次,并制定了综合天文台提供的科学数据和人们习惯的国旗升降时间表,

“每年的五一这天升旗时间最早,一般在4:35分,元旦这天最晚,在7:36分。”国旗班第一任班长董立敢至今依然能准确报出一年四季每天升旗的具体时间,一年相差两个半小时,每天差两分钟左右。

社会逐渐开放,其时很少有老百姓知道还有天安门升旗这回事,观看升旗的人很少。国旗杆也没有围栏,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人们对于国旗的态度也还不够尊重,升国旗时有人交头接耳,有人坐在地下,拍照留念时,有人随意靠在国旗杆上,要战士提醒上面有国旗才会离开。

1983年2月的一天开启了国旗卫士宣传国旗知识的历史。当时一队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这种有组织的活动在当时尚不多见。升旗后,领队教师要求正在执勤的战士给孩子们讲讲国旗知识。此后,宣讲国旗知识成为国旗班每一位成员的另一重要任务,不仅在国旗下讲,还在学校厂矿机关以及广播里讲解。内容既包括国旗知识的介绍,还包括发生在国旗下的一些感人故事。

1984年,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全过程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片头,整整播放了一年,从此到天安门看升旗成为中国民众的梦想,也成为北京游客的必备项目。

董立敢还清楚地记得,1984年冬天一个寒冷的晚上,国旗班成员看到两个女孩子久久滞留在附近不走,半夜两点时,战士向当时的班长董立敢汇报了这一情况,董立敢要求战士继续观察,到了四点这两个女孩不但一点没有走的意思,反而乱蹦乱跳,手舞足蹈,战士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她们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为了看升国旗晚上不敢回寝室,因为学校早晨开门太晚,赶不上升国旗,因此,先是逛街,到了晚上也没街可逛了,怕不安全,就跑到国旗下,呆在战士的身边让她们有安全感,至于手舞足蹈是因为太气太冷,为了取暖才跳舞的。战士们深受感动,立刻将两位女同学请到了室内,送上热水、大衣,第二天又让她们最近距离地实现了观看升旗的愿望。

天安门升着的是“特号国旗”

1990年10月1日这一天,《国旗法》颁布,要求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原来的国旗杆周围都是封闭的,升降国旗时,战士们需要跳进跳出,既不方便又不雅观。经有关部门批准,国旗基座于1991年2月23日开始改建。改建后,国旗杆升高至30米,国旗也改为长5米、宽3.3米的特号旗。

国旗班班长赵新风见证了国旗班最终成型的时刻。199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旗班扩编为国旗护卫队,5月1日正式开始启用新的升旗仪式。升旗方队由36名武警官兵组成,其中擎旗手一名,左右是怀抱冲锋枪的两名护旗兵,后面是一名佩戴指挥刀的带队警官,其后是由32名肩扛56半自动步枪的护旗队员。每月的1号,有60名军乐队队员在升旗现场演奏国歌,平时播放国歌录音。

新的升旗仪式一亮相,每天到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群众都有几万人,重大节日甚至达到一二十万人,升旗仪式很快成为首都北京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汶川地震后,2008年5月18日下午,国旗护卫队接到了从19日起连续三天降半旗为灾区死难群众致哀的通知。这是建国59年以来,天安门广场上空的五星红旗第一次为遇难的普通人而降半旗。

2009年10月1日,共和国六十年,国歌奏响,擎旗手以优美的动作将国旗展开抛出的画面,飘扬于风中的五星红旗,一定会向全世界传达出一个自信成熟的民族骄傲。

猜你喜欢
国旗班升国旗升旗
我的国旗班
观看升国旗仪式
十三年的守望
十三年的守望
小小国旗班(上)
天安门前看升旗
孙杨要求重升国旗
中吕 山坡羊 升旗(外四首)
升旗
升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