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红
随着《武则天》、《大明宫词》等以反映唐代宫廷妇女命运为主题的电视剧的产生,唐代宫廷中妇女的生存状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唐代又是一个诗歌王国,唐前中期宫廷妇女在唐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文学角度解读这群特殊的女子。
不服丈夫胜妇人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22年。执政达50年之久。她对当时文坛最大的贡献是其出于政治目的而实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
为了扩大和稳定武氏政权。武则天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改革自隋以来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具体说就是。提高进士科的地位,由尚儒学而重文艺,增加殿试的程序,扩大招生的范围,增加录取人数等。陈寅一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
进士科既以诗赋取士,自然会对应试举子产生巨大的引导作用,从而对当时乃至有唐一代诗歌的创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注云:“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以成风。”武则天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使文人学士专意于诗歌创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培养了一定规模的诗歌创作队伍。并且在观念上和制度上打破了士庶界限,广招文词之士入禁参与朝政……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太宗以来宫廷诗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唐代诗歌从贞观后期开始的平庸华靡的诗风向盛唐雄浑阔大、朝气蓬勃的气象的发展演变起了引领作用。
唐朝开国之初,以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贞观君臣以建功立业为勖勉,因此君臣唱和诗作就明显突破六朝宫体诗传统范围,表露出“人生感意气”(魏征《述怀》)、“提剑郁匡时”(太宗《幸武功庆善宫》)的阔大胸襟与抱负。贞观后期,国家承平日久,晚年的李世民励精图治之情也不像早期那么强烈,唐初的功臣已逐渐形成新的士族。因此贞观君臣诗中那些带有开国气象和时代精神的内容在逐渐减少,内容多流于平庸浮泛,一味追求华美的诗艺,与南朝宫体诗走向合流。这种情形在武则天时代发生了根本改变。大批庶族士人、文词之士靠科举、诗赋进人中央机构,他们的诗歌中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一洗贞观后期诗歌的宫体色彩。
不仅如此,武则天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善诗文,好书法,对当时诗坛的兴盛、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全唐诗》载其诗46首,其中郊庙歌词39首,古质典雅,似汉代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其他几首写得很有特色。如其《腊日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诗风明快。一气贯注,那种号令一切的气势,给人以振奋的力量,从中也透露出盛唐气象。其山水纪游诗,内容主要记颂山河的壮丽和盛世承平景象。《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群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写景清新、幽静。“竹叶”、“荷花”一“浮”一“写”,色彩绚丽至极。而潭心倒影、风入松声,更是将九龙潭的天籁之美描绘得有声有色。其《石淙》诗:“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不仅意境深邃,而且在描绘出山水的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另一位在当时宫廷甚至整个文坛都有深远影响的女性诗人当数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天后时,配入掖庭。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后召见。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中宗即位,大被信任,进拜昭容。劝帝侈大书馆,增学士员,引大臣名儒充选。”(《全唐诗》作者小传)可见她非凡的政治才干和在唐初文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张说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说:“自则天久视之后,中宗景龙之际,十数年间,六合清谧内峻图书之府,外辟修文之馆。搜英猎俊。野无遗才。”在她的建议和倡导下。当时英才几乎被搜罗殆尽,这对巩固唐朝统治,发展唐朝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她又是一位才女。她的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奉和应制、出游纪胜和抒情述怀三类。应制之作,虽内容多空泛,但也有写得较好的。尤其是在诗歌的格律运用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诗对仗工整。平仄基本合律。郑振铎称其“正是律诗时代的‘最格律矜严之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婉儿另有一些陪侍出游之作,写得意境壮阔,气势雄大。《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其一云:“三冬季月景龙年,万乘观风出灞川。遥看电跃龙为马,回瞩霜原玉作田。”钟惺《名嫒诗归》评曰:“遥看、回瞩俱有分晓。”“全首皆以猛力震撼出之,可以雄视李峤等二十余人矣。”不但雄视当时,而且对后世尤其是盛唐诗风影响深远,无论是意境、气势还是词句都与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山门》)极为相似。她以绝代的才华对武则天、中宗两朝文化尤其是诗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中宗朝是奉和应制诗的一个高潮期。当时以文章四友、沈宋为代表的宫廷文人,诗作普遍呈现一种轻松娱乐的意绪。中宗雅好文学,登基后更是游乐吟赏。《资治通鉴》卷209记载:“(中宗)每游幸禁苑,或宗戚宴集,学士无不毕从,赋诗属和。”虽然诗坛一派轻词丽语,但毕竟把目光从狭窄的宫廷移向了山川景物,在对景物的细致描摹中时有清新淡雅气象。在这个转变中,上官婉儿起了很大的规范作用。她现存诗32首,虽多为应制之作,内容不免空泛,然其善于对景物作细致摹写,语言清新雅致。《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描写长宁公主府宅山水景物颇有特色。“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石画妆苔色,风梭织水纹”,写景细腻,对仗工稳,尤其是她的诗中常流露出一种高逸旷远的飘然出世意绪。“霁晓气清和,披襟赏薜萝。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跂石聊长啸,攀松乍短歌。除非物外者,谁就此经过。”“傍池聊试笔,倚石旋题诗。豫弹山水凋,终拟从钟期。”“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既可看出六朝玄言诗的痕迹,又可见其后王维诗的精神,在山水诗的发展链条上构成重要的一环。
婉儿还善判诗。由于武氏、中宗对诗歌创作的奖励、提倡,故写诗赛诗蔚然成风。五言律诗虽完成于沈、宋之手,其中上官婉儿的栽培提携之功是很重要的。《新唐书·后妃传》曰:“又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当时属辞者,大抵虽浮艳,然所得皆有可观,婉儿力也。”《唐诗纪事》记载了一则她评诗的故事:“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唯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
其评曰:‘二诗功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盖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服,不敢复争。”上官婉儿评诗不仅着眼于格律、对仗、词句,更注意诗的气韵格调的高下,难怪被评者不但为之折服,而且引以为荣。她自己的五言律诗基本合律,有的更是严格合于粘对规则,这足以证明她在诗律的掌握和诗歌的鉴赏方面的水平和修养确实高人一筹,在当时宫廷乃至整个文坛上的地位都是很高的。
武则天、上官婉儿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起到了引领文坛风气、规范文坛走向的积极作用,为唐诗沿着健康的道路走进盛唐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柔情似水,情志如钢
一般女子,一人宫廷,几乎都泯灭了个性,曲意奉迎最高统治者,以求得在“六宫粉黛”残酷的竞争中能够保住一席之地,根本不敢对皇帝提出什么感情要求。而在唐初太宗宫廷里,却有这样一位柔情似水、情志如钢的后妃徐惠。
徐惠自幼聪明好学,“生五月能言,四岁诵《沦语》、《毛诗》,八九岁好属文。……自此遍涉经史,手不释卷。太宗闻之,纳为才人。其所属文,挥翰立成”(《旧唐书·后妃传》),深得太宗赏爱。不但如此,她还是一位有思想、有政治见解的人,而且直言敢谏:“贞观末,数调兵讨定四夷,稍稍治宫室,百姓劳怨。患上书极谏。”(《新唐书·后妃传》)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太宗死后,哀慕成疾,不医而卒,年仅24岁。她的诗也很有特点。
《全唐诗》载其诗5首,其中4首与宫廷生活有关。她看重的是知音之遇的感情,“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赋得北方有佳人》),一旦失去,她有深沉的痛苦甚至绝望,“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长门怨》)。然而在她眼里,太宗不只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更是和自己在感情上处于平等地位的丈夫。诗中的作者也不同于以往被动望幸的嫔妃宫人,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要求独立个性和平等人格的女性,她要求的是双方的平等与尊重,因此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不满:“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长门怨》)并且敢于驳皇帝的面子:“朝来临镜台,状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进太宗》)这种拒绝根本不同于汉代班婕好出于政治目的为维护皇家利益的拒绝,而是基于对感情的失望而产生的反抗情绪,虽然这种反抗意识还很模糊,但这种平等的观念和有意识的反抗在以往的宫怨诗里是从来没有的,昭示着宫廷题材的诗歌新变的方向。而其不凡的才华、思想、政治见解都对当时和以后的女性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即使武则天,她的诗歌中不但有古质典雅和刚毅明快之作,也有用情至深之作。《如意娘》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全诗含蓄、深沉,韵味悠长。“看朱成碧”四字设想奇特,将女子因相思而至于恍惚的神态生动传出。接着以“思纷纷”点明原因。末句以裙上泪渍说明思念之强烈、痛苦之深沉。没有经历过刻骨的相思、深切的体会,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对后世的影响
唐前中期宫廷女性诗人以其在唐代特殊的人望、地位和创作成就,为唐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她们有的君临四海,有的母仪天下,有的追求情感独立,在创作思想、诗歌格律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是这一时期女性诗人在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长孙皇后的《春游曲》已是较为成熟的七律。久视元年(700年)1月,武则天与太子、狄仁杰、李峤、苏味道等16人到三阳宫游玩,并和群臣赋诗唱和了《石淙》,创作了17首七律,超过了以往七律诗的总和。武氏的纪游写景诗和《如意娘》等作品,已做到了考究音律。上官婉儿不但有30多首较为成熟的格律诗,并且曾代朝廷品评天下诗人。可见其对格律的精通在当时堪为天下宗师。徐妃等人的诗作皆基本或部分合乎律诗要求,在律诗的形成及格律诗的创作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她们的山水纪游诗作,对盛唐山水诗的发展和繁荣也功不可没。
其次,在宫怨诗的创作方面,徐妃开拓的传统被其后宫人继承。宫怨诗最早见于汉代,多写待临望幸之怀,感情哀婉凄侧,不失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太宗妃徐氏的诗作,显示了与传统宫怨诗的不同。其后宫怨诗沿着这一道路继续发展。玄宗时候江妃的诗与徐妃一脉相承,其《谢珍珠》诗:“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她需要的是平等的爱情,已不满足于皇帝的一点点施舍与恩赐。徐妃的诗与江妃的诗的出现是一个鲜明的信息,与整个唐代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一致的,表明在深宫内苑里,人性也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在逐渐复苏。真率大胆、一任性情。与以往的宫怨诗大异其趣,开拓了宫怨诗的题材,同时也启迪了当时与她们接触最紧密的宫人,于是红叶题诗、袍中诗等各种形式逐渐成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定求[清]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献出版社。1957年版。
3、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4、胡戟:《武则天本传》,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
5、高世瑜:《唐代妇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6、孙顺华:《唐代妇女观之嬗变与社会政治》,《文史哲》,2000(2)。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