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东 尚 进
看过纪录片《圆明园》的观众对片中大量使用的“真实再现”表现手法一定记忆犹新,片中既有用演员演古代的人物,也有通过先进的电脑动画合成技术再现当年的场景。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其实。不仅仅是在《圆明园》中,在其他的纪录片中,“真实再现”这一极具生命力的创作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日益显现出来。
“真实再现”手法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
说到“真实再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不少创作者都在进行着努力探索。“真实再现”是不是必须紧贴纪实的原则来使用。还是可以按照不同的情景灵活使用呢?在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又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
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保证事件的“真实性”。讲述的故事要有一个主线来贯穿,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到达精彩的一段,插入真实再现以填充观众无法想象的高潮部分。真实再现的手段在中国纪录片中已经很多见。从整体上看,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即虚处理与实处理。虚处理再现手段多数是一种造势,一种对历史气氛的营造,多是利用光影效果,采用一些特殊的影调处理,拍摄时对一些小景别的处理,对人物局部动作细节的放大。以及后期对画面质感色调的一种处理,达到一种特定时空的气氛烘托。另外一种是实处理手段,它是完全按照事件路数写实化的方式进行拍摄。
在《狙击英雄》一片中,主创者挤掉片中的所有水分,留下真正的最精彩的部分,来再现出来。再现是精华中的精华,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片,最精彩的就是战争场面。作为狙击手,最精彩的就是伏击狙杀。因此,从再现的选取内容上,选取的段落基本都是动作感比较强的段落,即使是个别情绪化的段落,也必须化为动作来展现。整体风格上采取纪实采访结合情景再现,对于一个精彩的狙击段落,基本上是一句采访紧跟一段再现,再现完全根据讲述的气氛定夺,而且镜头设计紧切采访的衔接句子,所有情景再现的内容,就完全融入到了纪实采访中,而采访是真实的,整个情景再现的段落也就变成真实的了。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种:
一是局部细节的表现和重演,往往运用背影、特写等表现现实生活的重现是由纪录片中的特定人物,按编导的要求对自己过去的特定真实生活片断进行重演。如《北方的纳努克》中,爱斯基摩人已不居住冰屋了,为了表现爱斯基摩人的风俗特点,弗拉哈迪请纳努克一家重演了搭建冰屋的情景。而捕捉海豹时,爱斯基摩人已经开始使用枪械。在片中还是仿照原来的样子用钢叉去捕捉海豹。二是演员扮演,是由演员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进行扮演。常见于公安机关破案重现现场情景,比如百姓故事中的《万里洗冤录》和《圆明园》中演员重现了历代皇帝在万园之园中的往昔景象。三是运用相关镜头,达到再现的目的。包括借用空镜头、虚影、局部特写等表现手法。主要目的就是讲述清楚,交代明白。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内容上讲大体也可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是细节再现,或称作过程再现。主要用来再现某一事情的细节过程,追求真实气氛。如纳努克一家是如何生活的带有细节性的场景和《狙击英雄》演员再现。这种“再现”的写实性更强。第二类是象征再现,或者称为虚化再现。主要以虚化处理的情景象征某一种事物。如运用虚影、局部和特写。或者用火把和脚步象征寻找;以匆忙的脚步、拥挤的人流象征奔波等。
在这些“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被运用得越来越多的同时,新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涌现。美国纪录片《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影片通过22个西方人1937年在南京救助了20多万难民的真实经历,客观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导演请一批好莱坞一流的演员以及若干当事人的后代扮演几位关键的历史人物,让他们在舞台上朗读当初的日记和信件资料,面对摄像机进行讲述。并且与历史的影像资料相结合,痛诉那段被掩埋的惨痛历史。
在此之前。纪录片的“真实再现”都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重现。演员一般都是扮演特定时间环境的角色。而在此片中,导演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演员来扮演已故人物,面对摄像机讲述故事。
“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原则
“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要适当恰当,而不可滥用,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在纪录片创作中要严格遵循真实再现的使用原则,合理合情地使用好这一创作手段。
一、符合生活的逻辑。纪录片中所展现的“现实”是源自生活的,事物的流程和场景切合生活的原貌,叙事结构也严格遵循生活的客观规律,不能虚假地创造生活“真实”。这是对一切类型的纪录片的共同要求,但对于运用“真实再现”的纪录片来说尤其应该坚持。创作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恰恰反映了纪录片对生活、对客观现实的尊重。运用“真实再现”手法的纪录片可以表现生活中已经消隐的部分,揭示更为复杂的社会内容,创造更加美的意境。
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真实再现”是一种在技术和艺术表达上要求都很高的表现手法,为了达到效果,它对声音光影等造型元素、拍摄技巧、演员表演、后期剪辑都有特殊要求。在造型技巧上注重对光影造型和声音的运用。光影造型要能够突出重点,交代时空关系,蕴涵更深层次的意义。模拟场景是通过创造性的拍摄与纪录对象有关的现实场景,展现曾经发生在纪录对象身上的事件过程,重在交代事情的经过、场景中的人物关系、人物的主要活动。使用演员表演,重点是交代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主要活动和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三、适当交代清楚,保证真实性。“真实再现”是把虚构策略用于纪录片创作的一种方式,“再现”的部分在本质上再“真实”,但在形式上也是人为地搬演和创作。因此,为了使“再现”的部分避免给观众造成误导,在纪录片中就要有恰当的交代,即必须让观众知道这是在搬演。如果观众在看过后分不清哪些是“再现”部分、哪些是纪实部分,并进而对片子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那就失败了。
四、要有职业道德,杜绝造假。“真实再现”虽然是一种虚构策略。但是它又严格杜绝虚假想象。所谓虚假想象,就是违背生活逻辑的导演摆拍和完全虚构编造。“真实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建立在严格尊重生活逻辑的基础上,不是对生活进行任意的组合重构。只有当观众相信了你所拍的一切都是严格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时,他才会接受你的立场。用“真实再现”没有错,但不能用“真实再现”重构生活、编织影像欺骗观众。
另外,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要适当,一般在一部作品中,“真实再现”所占比例不能超过纪实的部分,以免造成喧宾夺主、适得其反的效果。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