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分析

2009-11-02 07:21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7期
关键词:民生民众受众

彭 华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是用民生的眼光,通过把民生新闻的报道和促进民生事件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有高度服务性的民生新闻。它有别于其他媒介类型的民生新闻,具有叙事风格、内涵品格、公共话语空间这三个方面的特色。具体说来,它现场感强烈,细节处理细腻,情节曲折,较经常使用地方口语和方言。同时它以不拘题材、贴近民众生活为基点,以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公正为中心,以提高民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最终目标。此外,通过对穿插交互的话语权、上通下达的平民式演说和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交集碰撞的运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关键词:叙事人文公共空间

前言

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各地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得如火如荼,电视民生新闻也成为民生新闻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为本,心系百姓、面向大众的民生新闻。它是通过民生的视野,把民生新闻报道和促进民生事件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传达社情民意,解析社会大众观念和思想。实施正确的舆论引导,具有高度服务性的民生新闻。它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的构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载体的民生新闻类型,它的特色有以下三点:

从叙事风格来看

现场感强烈,如身临其境。谈到何种民生新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带给受众以真实性的感受和现场冲击力,当以电视民生新闻为首。由于电视民生新闻通过摄像机真实地叙说民生新闻事件,因此在由摄像机录制出来的影像和声音向受众传播民生新闻事件时,受众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带入电视中的民生新闻中去,产生一种共同的带人感。这种共同的带入感,使得受众与电视中的群众具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受众能从自身出发,切实参与到电视里的民生新闻中去。感受欢喜与伤悲。

与其他民生新闻相比,电视民生新闻与受众的关系可以结合得更为密切。在这种关系密切的基础上,受众既可以从作为观众的个人看待社会问题,又可以从实际经历他人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有机会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看清现实,反思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本土民生新闻播报时,除了可以切实关注电视上传播的本土新闻以外,本地的受众还能对电视上出现的人和事加以对比和类比,触发本地情怀和对本地人事的思考。

细节处理细腻,情节曲折。在一则有关“回家过年”的民生新闻中,电视里出现的首先是一个特写。“刺眼的阳光下有个穿着破烂军大衣的背影。扛着红蓝交织的塑料袋子……”;然后旁白开始,“小武自从三年前出来打工就设有回过家……”:再画面一转,用倒叙的手法追溯“三年前离开家的情景”:接着快进到某一具体时间,着重刻画人物“在餐饮店端盘子洗碗的艰难日子”:最后,让小武的声音回荡在镜头前结束新闻,“俺是该回家看看了”。

这是很典型的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一景。它运用多重视角的手法,援引诸如电影等其他表述方式,在夹杂着语言、文字和镜头的多媒体运用中,真诚而自然地用温暖而悲情的笔触向受众展现了一个离家打工的小伙子三年来思家的生活。

这类设置成故事形式的电视民生新闻,通过“新闻故事叙述技巧的使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和情趣性,使观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有利于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进而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地方口语和方言的使用占相当一部分比重。综观各地的电视民生新闻,使用地方口语和方言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引起百姓认同感的民生新闻表达方式。就南京地区而言,《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等一批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它们使用地方口语和方言的频率也比较高。可以这么说,适当地使用地方口语和方言,缩小了受众与新闻的距离,能够让受众更乐于参与到电视民生新闻中去,也更易于接受电视民生新闻想要传达的观念,更倾向于提高对揭开事实真相的兴趣。

从内涵品格来看

以不拘题材,贴近民众生活为基点。在贴近民众生活的基础上,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丰富多样,诸如民事纠纷、医疗和食品卫生、社会劳动保障、消费维权、时事政治、垄断行业等。都经常出现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屏幕上。通过这些各式各样的题材,电视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关注民众日常的工作生活。

但这并不是说电视民生新闻就是有闻必录,而是针对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民生事件遴选,选取那些具有帮助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民生事件。这些事件能够切实反映民众普通但不庸俗的生活,指导受众在遇到类似事件时该如何去处理,引导民众有效的公众监督。

以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公正为中心。电视民生新闻以群众价值认同为基础,本着为百姓解决实事这样的精神,树立社会正气,发展广博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电视媒体工作者从对民生新闻的采编开始,再到报道民生事件,焦点不是仅仅限于民生新闻事件本身,更多的是探求其背后的因素,以求为大众解决实事。

这在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闻评论栏目中尤为常见。譬如《南京零距离》4月份的《孟非读报》有一期讲到河西高架的拆迁问题。他在节目中就直言说自己想代表百姓问有关部门相关问题,包括能否在拆之前对百姓解释清楚相关情况、拆高架的原因、纳税人的钱是怎么用的。这些问题都是以民生为本位,就民生来提出问题。由此,“栏目主持人用简短的话语点睛式地渲染新闻报道,对报道中出现的各种观点信息进行整合,让受众对电视民生新闻中呈现的各种矛盾、关系形成理性认识。同时,也表达出栏目主持人以及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其在播报民生新闻的层面上增添了一份人文情怀”。

通过民生新闻事件,把民本意识的目光放远放大,用富有人情味的叙述来争取与社会时代合拍的旋律,深究社会深层次原因和矛盾,坚持公正和公平,从为百姓着想、为大众社会谋福利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力图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民生新闻的新风尚。

以提高民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最终目标。从电视民生新闻近年的发展趋向来看,反映民众精神层面诉求的民生新闻由原来的稀少到日渐增多,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尊重民众的物质文明,与努力提高民众的精神文明并重,是民生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

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做到紧扣“民生实事”,为民众解决争端,追踪报道民众物质文明建设。它有助于增强民众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关注的积极性,鼓励民众勇于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依法执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敢于对执法部门及政府机关提出疑问和建议。反过来,它又能及时向执政机关反映群众的看法和建议,给这些政府部门提出多元化的新思路和解决事情的新途径,最终也能促进民众对于物质文明提高的正确理念和追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同时它还实时追踪并展现有关精神文明的内容,于物质文明中引出精神文明,又或是直击新时期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问题,解析社会大环境中的精神面貌和风气,赋予民众更多角度来认识当今社会在精神这个层面上的发展和变化,启迪教育和开发思想,提高法律法规意识,提倡社会主义式的和谐精神文明新风貌。

从公共话语空间来看

穿插交互的话语权。电视民生新闻主题虽然是“民生”,但是其中参与的人不仅仅是民众,还有起媒介交互线作用的新闻工作者,更有代表政府的公仆、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这三者时常一同在一个民生新闻中出现,致力于当中民生事件的发展。这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话语权也不只是归民众所有,还有新闻工作者、机关负责人等,他们也有自身的话语权。这在有关民生的公共事务决策中时有发生,如一些大型民生新闻,像是省市级民意调查、价格听证会、居民与城市建设发展讨论。有些相对小型的民生事件,如城管暴力、家长里短等也经常会出现这类情形。在这种穿插式的话语权的交互过程中,公众民意的表达和政府直接对话,创造出和谐的公共环境和对话气氛。

通过民生新闻事件在电视上的报道,可以折射出普遍而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显露出民意表达的通畅性。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民生新闻寻求到了舆论监督和政治昌明并行不悖的出口,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了一座半民主化的桥梁,进而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

上通下达的平民式演说。所谓“上通”,是指在电视媒体阐述民生新闻的过程中,将涉及其中的政府机关以及相关机构都摆在台前。新闻工作者带领或是代表民众发问,促进事件的协商解决。所谓“下达”,就是把政府的政令或是政策向民众叙述解释,有时还可以协同市政机关等深入民间,讲道理办实事。这也是民生新闻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即相当一部分民生新闻事件可以让政府与受众直接上下贯通建议和意见,促进事件当场解决。

例如,有则关于某地区大楼里自来水管改建的民生新闻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在这个民生事件中起了模范的沟通上下群体的作用: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向民众宣传政府政策,并记录民众对此项政策的舆论;另一方面,区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工作者解释和回答诸多民众就自来水管的改道问题。缓解群众对区政府决策焦虑的情绪。最后。通过电视民生新闻这个媒介,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

总之,“电视民生新闻不仅可以报道这些事关社区居民和城市发展的公共事务,还可以通过传播各方观点来寻求公共事务决策的程序合法性,以更好地协调和处理涉及各方权益的公共事务”。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交集碰撞。在电视民生新闻事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民众作为个人、代表个人上民生新闻这样的节目,实质上是把属于自己私人空间的事件呈现在整个社会受众这样一个大众公共空间里,于是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就发生了交集,碰撞出火花。

真实情况不仅仅是这样,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类民生新闻在电视上传播的时候,并不是这一个公民的个人空间在交互,对于整个受众这样的公共大环境来说,若是独立分开来看,每一个受众的私人空间也在与电视机上的个人空间处于交融或排斥的过程中,也更是在与除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这样一个整体公共空间发生转换和交流。这种在电视媒体上的交流,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交互。

这并不能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经历扭曲和变形这两种形式。真正这两者空间交换的实际是观点、方法和意见。也就是说,两种空间在不断地提问、交流和回应,在这种交集碰撞中达到了一个交互的动态平衡中。也因为这种交互,民生新闻事件展现的绝不只是私人空间。它还展现了大众公共空间里的状态和理念,有利于在公共空间的舆论督导和开拓人文环境新局面。

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要发挥,归根结底,就是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与民众交流沟通,为民众办实事。这样才能让它有别于其他媒介类型的民生新闻,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叙事风格、内涵品格、公共话语空间这三方面的特色。在强烈的现场感上,再加上适当的地方口语和方言使用,展现细腻曲折的动人情节。此外,以不拘题材、贴近民众生活为基点,以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公正为中心,以提高民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最终目标,通过对穿插交互的话语权、上通下达的平民式演说和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交集碰撞的运用,最终达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电视民生新闻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搭建公共话语平台,促进媒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协调公共生活,促进市民参与公共决策,培养现代社会人民的公民意识、塑造公民素质,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实施建设性的有效监督”。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民生民众受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