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鹤 杨丽丽
近几年,由普通老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经历。记者聆听记录而成的副刊专栏——“口述实录”栏目在各种市民生活类报纸上遍地开花,受到读者的热情追捧。仅以武汉为例,《楚天都市报》的“情感讲述”、《楚天金报》的“百味人生”、《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等口述性质的栏目纷纷“出炉”,形成一阵热潮,新闻学术界对此现象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谈及“口述实录”类栏目,就不能不说到“媒介生态学”。所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这一概念近年来被借用到媒介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尼尔·波兹曼将“媒介生态学”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著名学者邵培仁等指出:传播生态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受众群体,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传播生态系统的动态空间。按照这种把媒介视为生态系统的新视角。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媒介与社会环境、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密切联系都得到了一种新的诠释方式和研究角度,这对笔者分析“口述实录”栏目有一定的启示。
“口述实录”栏目的生态环境要素
栏目的内部生态环境。现如今,报刊业存在着严重的“生态位”(指的是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有的位置)重叠,具体表现为媒介的同质化倾向严重。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新闻媒体就必须进行定位创新和内容创新。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对手进行差异化的错位竞争,实现生态位分化。由此,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人情味”这一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并将目光瞄准人们情感生活方面的“无形需求”,从而“口述实录”栏目便应运而生。由于具有新颖独特的平民视角、采用特殊的叙事方式并选取人们所关注的情感隐私问题作为题材,栏目无疑是对传统新闻报道的拓展,因而具有更强的可读性,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竞争力。
栏目的社会环境因素。笔者认为,该栏目产生的“温床”即大众文化,它的兴起使个人情感话题成为一种可供共同消费的传媒文化现象。同时,大众文化促使媒体公共领域的转型,推动了私人话语向公众话语的渗透与置换。此外,在社会转型期的开放语境下。社会文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也给人们情感的流露和发泄营造了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
传媒产业化的发展,是“口述实录”栏目传播的驱动力。马克思曾非常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意力经济,眼球的争夺,受众市场之间的鏖战是当代传媒业发展的“关键词”。毫无疑问,阅读率是报刊的生命线,因此,它只有极力捕捉受众的注意力,将“口述实录”的内容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二次售卖”:第一次是将内容出售给读者:第二次是将读者的“注意力资源”出售给广告商。这些都为“口述实录”栏目的出现与扩张提供了市场的需求和生存的空间。由此看来,无怪乎学者崔保国在其论文《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中所说:“媒介是条鱼。”因为在媒介生态学看来。媒介在社会环境中不得不受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诸多要素的影响甚至制约,与其“同呼吸、共命运”。
栏目的受众环境因素。受众是媒介生态环境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口述实录”将自己定位于情感倾诉类专栏,也是对受众情感需求关注的结果。笔者调查得知,这类栏目的大多数读者都是受过一定的教育、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女性,即都市“自领”。受众的年龄多集中在20岁~45岁,他们往往工作节奏紧张,生存压力较大,常有压抑、烦躁等心理不稳定情绪。“口述实录”栏目既有新闻体裁要素,又具备文学体裁特征,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它极具人情味、节奏轻快、通俗易懂,很适合受众在工作之余阅读,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疲劳,获得心理愉悦,这也是栏目大受欢迎的内在因素。另外,有些故事涉及情感隐私、不健康的情爱关系等话题,可谓刺激又好看。“满足了转型时期受众对他人情感天然的好奇心和窥私欲,以及对自己的指认,对负面情绪是一种治疗和释放,同时给读者以理性的思考”。基于此,“口述实录”从一开始就受到读者的热情追捧和持续关注,也影响着受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口述实录”栏目生态环境失衡风险
“口述实录”栏目在瞬息万变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有其存在的因素,同时也受以下各种因素的制约:
“口述实录”无法摆脱“真实性”危机。既然是“实录”,真实可以说是“口述实录”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可自它诞生以来,关于其真实性的争论和质疑就从未停止过。首先,倾诉者、故事情节一般都是保密的(人名多为化名),即信源结构比较单一,因此我们很难排除一些记者出于媒体利益的考虑,篡改甚至虚构情节,大多数文章被经过栏目特有的“模式化写作”处理后,显得大同小异,弱化了报道的可信度。其次,记者虽然只是作为客观的记录者和编辑者,但作品毫无疑问会向记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靠拢,带有主观性,甚至倾诉者的“口述”走向等也可能受记者的驾驭和控制,这些都与新闻与生俱来的真实性准则背道而驰。因此,栏目虽然标榜绝对纪实、毫无虚构。但它的真实性其实是难以衡量和确保的。而大众媒介中蒙着真实面纱的虚假、伪劣信息具有误导性,是影响较坏的信息污染源,对“口述实录”而言,其无法解决的“真实性”危机。将给媒介生态带来严重后果,这也是许多学者一直把“口述实录”文体当作边缘文学而不承认它是新闻体裁的原因所在。
“口述实录”语篇里反映出的“大众文化”悖论。笔者以2008年8月1日至10月31日为时间段,将武汉3家市民报刊登的“口述实录”类文章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其样本选取《楚天金报》的《百味人生》栏目8月份全部报道51篇,随机抽取上述时间段内《楚天都市报》的“讲述”40篇、《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30篇,总计121篇。
在量化分析后我们看到,在主题上“口述实录”似乎十分“偏爱”报道婚外恋等感情纠葛极其复杂的不健康感情,而坚贞不渝的爱情、高尚的亲情友情、奉献社会之情几乎没有涉及。且栏目多已“××出轨”,“XX发生婚外情”的面目出现,内容具有煽动性。试问,在这种叙事下读者能解读到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毋庸置疑,“口述实录”语篇中折射出一种与传统文化决裂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以市场为需求,我们可以看到受众在这种带着隐秘色彩的男权社会中被操控被压制的状况,其结果就是理性话语的空间不可避免地被挤压。甚至被排挤出去,无怪乎学者们大多对这类栏目表现出一种忧虑态度。
“受众上帝论”不是“口述实录”的保护伞
笔者认为,“口述实录”若不注重内容的深层次挖掘,而一味依靠不健康情感题材来吸引受众,即使获得高阅读率也难以避免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失衡风险。因为那样既降低了受众的审美层次,也影响了受众在媒介中的文化消费,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出现缺失和萎缩,掩盖甚至抹掉了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的需求,这会让受众产生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表面上看,“受众上帝论”的口号使得“口述实录”以受众的需要来确定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但从更深的层次看,在受众生态及整个传播生态的构建中。受众仍然处于被操控的地位。
总之,“口述实录”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也有其风险和隐患。要着力发展好栏目。就要更多地思考分析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抓住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