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玲
人类的生态化、和谐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促进人自然成长的社会活动,而课堂是构成这种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精神交流、生命成长的场所。所以,教育生态化,构建生态和谐的音乐课堂,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路径。
一、生态音乐课堂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态”都具有生命性、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等特征。用生态学的原理去审视音乐课堂教学,可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音乐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因素构成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些因素中,既有生物的也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质的也有心理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诸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惠共生所形成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我们可把它称为生态学视野下的“生态音乐课堂”。生态音乐课堂具有多元意义,它是自然的、自主的、和谐的、互动的和开放的。
1.生态的音乐课堂是和谐与共振的课堂
和谐就是人、自然与社会在课堂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人、自然与社会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和谐就是课堂中的各因素之间的和谐,师与生的和谐,生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教与育的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和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和谐,课内与课外的和谐等等。和谐的音乐课堂,会使师生间相互认可,心理相容,谐振共鸣,从而产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
2.生态的音乐课堂是自然与自主的课堂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挫伤的结果。”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自主的。由于自然,生态中的各种因素自由发展,彼此依从而协调。课堂也因自然而自主,因自主而充满活力和动力。在这种自然而自主的音乐课堂里,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者和促进者。
3.生态的音乐课堂是交往与互动的课堂
互惠互利,是维系一个生态组织的基本要求。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共享与共进。对音乐课堂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音乐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互动,会使课堂更加精彩,更具生命力。
4.生态的音乐课堂是开放与生成的课堂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开放,实质上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地思考而不在乎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开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让师生双方在“对话与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实践创造与资源开发,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于个性化的不断生成创造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提高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二、生态音乐课堂的构建路径
生态的音乐课堂是和谐共振、自然自主、交往互动、开放生成的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舞台。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构建生态的和谐的音乐课堂,让学生生动地、和谐地发展,是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应然选择。
1.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教学民主,就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音乐教学应该比其他知识性学科更富感情色彩,更具亲和力和趣味性。在音乐课堂活动中,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既需要建立起一种相互交流、相互默契的关系,更需要形成一种愉悦的、和谐的氛围。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见解,敢于质疑,同时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例如,课堂上有些学生在演唱或演奏时可能会发生一些不正确、不协调的声音,这时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善于说“没关系、很正常、慢慢练习会更好”,这样学生便会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从“怕出错”到“敢出错”,再到“改正错”进而“不犯错”。同样,如果教师的演唱或演奏出了问题,教师也应该敢于“放下架子”认错,主动道歉。这种平等、良性的互动,使师生间感情的鸿沟消失了,心理相容了,关系和谐了,课堂气氛也因此而变得轻松、愉快了。
2.激发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要构建以生为本的自主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文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于教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研究学习方法。”实践证明,上好音乐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十分关键。只有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其热爱音乐、享受音乐、进而学好音乐。首先,可以通过名曲欣赏等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在音乐世界里遨游,引起他们探寻音乐奥秘的情趣,唤醒和引发学生的音乐感觉,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其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动人的音乐故事,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美学价值与社会功能,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学习音乐课本身就是艺术美的享受,音乐课堂就是陶冶自身情操、净化自己灵魂的熔炉。同时,还可运用设疑、求变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学习,使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同步进行。
3.利用音乐情境教学,增强音乐课堂生命力
在音乐情境教学中,学生学习时有亲临其境之感,可以兴趣盎然地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笑笑,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情境教学,让学生回归自然,提高了课堂生命力,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交往互动、开放生成的理念,改变了教师主宰一切的做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平等、宽松、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学习空间,赋予课堂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从而创造更多的“无法预设的精彩”,实现学生生命的自然成长。例如:在教唱歌曲《可爱的家》时,可为学生创设歌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同时让学生即兴创编情景剧“回家”。学生在教师伴奏和其他同学拍手附和中进行歌表演,有表情交流,有动作语言,表演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其情浓浓。不但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抒发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而且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还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而在情景剧表演中,因为动作、情节都是他们自己创编的,就会使学生在巩固、应用知识的同时,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还可使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的活动中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满足,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4.重视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彰显学生个性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其本身就富有“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是他们参与学习实践、提升学习效果的核心所在。为此我们应当倡导这样的理念:“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表现,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欣赏一首歌曲或乐曲时,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不能用同一个目标要求学生,而应该让学生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表现音乐,以达到共同欣赏的目的。总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真正地“自由起来”。也只有在学生“自由的表现”之中,他们的音乐创造才会得以发挥,创造的灵感才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