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光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态生成理念。在关于“生成”的一片叫好声中,却有许多教师曲解生成,误以为只要学生说得别具一格、天花乱坠就是有效的生成。那么语文课堂怎样做到有效生成呢?
一、激活情致,演绎活度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虑,畅所欲言。为此,在教学中应善于捕捉、创设一些情境,挖掘学生的兴奋点。
在《彩色的非洲》教学时,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先为非洲的“蓝天骄阳”做做广告。顿时课堂情趣盎然,简直成了欢乐的海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浮想联翩,把课堂当成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几分钟后,该是“收场”的时候了,因为下一步预设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但孩子们却意犹未尽,怎么办呢?于是我说:“同学们,大家的情绪很高涨,我替非洲的老百姓谢谢你,但是这篇课文单单写了非洲的蓝天骄阳吗?就学这些行吗?”“不行”,正想切入重点段的时候,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也能给非洲的绿树、红土、鲜花做宣传呀!”对呀何不让学生自己来学呢?于是笑着问:“你们怎样才能把它介绍美呢?”“通过读呀!”“抓句子体会。”“抓关键词品读。”……就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时而点拨,时而倾听,课堂又一次成了欢乐的海洋。既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学习了第三自然段,体验了非洲的风情美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生成的教学环节无疑成了整堂课的高潮。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应该说和我原先的预设异曲同工!这样“演绎”了此起彼伏的课堂,学生趣意盎然。看,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
二、反复诵读,诱发宽度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诚实的孩子》是人教版第三册中的课文,在处理打碎花瓶后孩子们的回答段落时,如果采用单纯的说教,学生是很难体验列宁和表兄妹内心的世界。如何让学生自然情感得到自然流淌,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从而感受列宁的情感波澜?让学生反复诵读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这部分的内容非常简单,学生一读就会明白,但是其中隐藏的情感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发现了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回答的语气是不一样的。于是就抓住学生这一生成资源,进行质疑:“为什么朗读的语气不一样?找找词句。”于是,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生成了感悟:细心的孩子从省略号体会出此时列宁的内心是慌张的,所以读出紧张的语气;有的孩子抓住了提示语的“红着脸、低着头”感悟出列宁当时的心虚,读出慌张的语气;有的揣摩出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当时的心理,读出沉着的语气;还有的观察到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分别读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接着,放手让学生继续读课文,学生又有了新的体验,有的体会到列宁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有的认识到做了错事后要赶快认错。他们在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习得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可贵的是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三、拓展阅读,激活厚度生成
语文课仅仅靠课本是不行的,必须把书本变厚,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开放必须是有机的、有效的。
如在人教版第十册《赤壁之战》的教学前,由于学生对三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课前让学生通过谈天说地话“三国”,有的孩子把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最精彩的片段说给同学听,有的孩子把自己从大人那里听来的与大家分享……顿时,课堂热闹起来,成了欢乐的海洋。这正是课堂预设所要达到的效果,正当准备自然地导出今天的教学——《赤壁之战》时,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还知道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是呀!它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下导入了今天的课堂。可见,合理运用生成,并通过适度的课前拓展,能有效地激活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读通课文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第49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周公瑾赤壁鏖兵”。这样到第二课深读时,学生由于了解了这一战役的详情,就引经据典、触类旁通,课堂交流时表述得头头是道,取得了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正当我们准备收场的时候,又有“好事”的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次的战斗不是伟大的胜利而是可怕的失败!因为曹操如果在这次战斗胜利了的话,中国就可以更早统一了,也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更没有战火纷飞的岁月,老百姓也就能早日过上好日子!”学生说得句句在理,但是这是课堂教学中没有想到的,如何合理引导呢?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国演义》,对孩子说,到底这场战斗的功非是过如何?请大学去深入学习,我们下次再来一次品《三国演义》主题会。之后好多孩子通过课余时间去阅读,在后来的交流会上许多同学说得头头是道,这样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拓展把文本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促使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