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灵
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链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具有审美价值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审美化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以及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美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语文教学环节内容的统一美
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众所周知,随之应运而生的教学环节也是丰富多彩。就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来看,各有侧重,多不一样。但仔细琢磨,却发现其中暗藏玄机,那就是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表象背后,有一种看不见却能强烈感受到的,并具有一定指引作用的思想在发挥着作用。所有教学环节的内容教学都最终统一到为实现这一思想而服务。这就是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环节浑然一体的内在依据,统一着落点。如果把一堂课比喻成一首曲子,那曲子的各音符便是教学的各环节,曲子的主旋律就是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环节内容在教学目的这一点上的高度统一,使得语文教学环节富有内容的统一美。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教师一开始就安排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给故事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四人按智慧排序的活动,让学生在边比较边唤起以往的记忆中初识诸葛亮的“智慧”;后面几个环节:点击诸葛亮的“智慧”、三个臭皮匠的“智慧”,通过朗读精彩语句、自由讨论交流,领悟诸葛亮的“智慧”。第二课时有这样三个主要环节:与诸葛亮对话“知天”的智慧、对话“知人”的智慧、对话“知地”的智慧。学生时而畅谈天文地理知识,时而揣摩人物心理。内容精彩纷呈,但我们不难发现,就在这谈天说地、知人论世之中,学生充分领悟到了这正是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事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的智慧所在。整节课各环节的教学最终都统一在“智慧”这一核心词上。很明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无论教学什么内容,领悟诸葛亮的智慧所在这一教学目的是各个教学环节和谐统一的根本,课堂始终富有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内容统一美。
二、语文教学环节形态的多姿美
黑格尔说过:“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教学环节的外部属性呈现出来的那些能引起美感的审美特性,即是黑格尔所说的“另一种”。教学环节的形态多种多样:紧凑缜密,均衡对称,错综曲折、比例恰当,节奏明快……具有多姿美。
教学环节多姿多彩,“凤头、驼峰、豹尾”是语文课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经久不衰的审美魅力。凤头指开始上课的教学环节,它要求新颖、别致、漂亮,营造愉悦和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驼峰即教学高潮,高潮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高潮让教学环节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没有高潮,教学如一潭死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豹尾即课堂要结束的教学环节,犹如音乐的节拍。节拍讲求力量,它引出矛盾,为下一节课蓄势;节拍又讲求韵味,如歌声绕梁,耐人寻味。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二泉映月》就是这种课堂结构形式的典型案例。课的一开始,播放乐曲《二泉映月》,悠扬的歌声荡漾在教室里,慢慢地,也荡漾在学生的心上,学生被牢牢地吸引住了。随后,通过重点字词的品读、赏析,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设疑:“阿炳长大后为什么没有从二泉中听到美妙的声音,只能听到了叹息、哭泣和呐喊呢?”学生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对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课堂进入了高潮,而这一问题的解答又直指课文的主旨。最后,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乐曲,学生再次静静地聆听,渐入佳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思想认识。难忘的乐曲,难忘的多姿多彩的课堂。
三、语文教学环节组合的和谐美
一堂课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按照一定的逻辑、条理、秩序组合而成的,有整体和谐美。教学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独特思路与学生学情的有机统一。只有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才能创造完美且富于艺术的课堂。如果将一盘散沙、各不相干的教学环节凑合在一起,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零散的东西不免具有偶然性,彼此之间见不出必然的互相因依的关系,结合成一整体后,偶然的就要抛开,剩下来的因素彼此之间就要见出必然的互相依赖关系,就像人体的各部分一样。”亚里士多德将一个完整的因素比喻为人的各个部件,各因素必然互相因依,就好比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与一堂课的关系,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再见了,亲人》,教学主要环节有:首先“预热”,从身边的亲人谈起,引出“英雄亲人”的话题;接着“深入”,重点学习魏巍的散文《再见了,亲人》,“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延伸“亲人”的广义内涵;最后“延伸”,由魏巍的另一名篇《我的老师》感受寓于平淡中的亲人之爱。整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体会到了“亲人”的内涵和亲情的分量。而这些教学环节既自成体系,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又逻辑密切,环环相扣,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和谐美。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就会断裂,思路也不连贯,造成教学的不和谐,影响学生的审美。
四、语文教学环节运行的节奏美
节奏美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审美追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过:“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是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会感到‘拗和‘失调,就不愉快。”音乐节奏美与教学节奏美异曲同工。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节奏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性。教学节奏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节奏过慢,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拖沓、倦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堂教学效率低。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应是张弛有度,体现教学的节奏美。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就是很好的范例。“定向”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开始的环节是紧张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接着学生“自学”文本,提出疑问,学习状态相对松弛。在学习“讨论”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又紧张起来。接着,通过答疑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松弛一下,到“自测”环节中,学习情绪又紧张起来,“自结”环节时,学生的学习就松了一口气。从课堂的总体看,课堂教学张弛交替,历经三次,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奏美。
五、语文教学环节推进的层次美
“好课像登山。”这是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经典思想。他说“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从山脚开始攀登,逐步登上山腰、山顶,感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上课的过程也一样。”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推进过程。适应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环节必然要具备推进的层次美。
例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再见了,亲人》,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这动人的高潮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窦老师围绕着“亲人”这一主题,作了步步递增的铺垫:“讲亲人”——了解内容,“句式训练”——概括内容,“诵亲人”——个性化阅读和语言内化,“别亲人”——情感与语言的自然外化。经过这样的层层递进式的铺垫,终于到达“戏剧”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