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法
文章的开头巧设悬念,别开生面。前三个自然段,作者先是别具匠心地绕圈子,环环相扣,层层衬托,而后始拨云见日,柳暗花明:黄山松——山上的松——山上名松——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通过这种烘云托月手法,彰显了黄山绝壁松的个性和光彩,自然令读者眼前一亮,急于读下去。
本文内容立意深刻,形象感人。作者挥毫泼墨,细致地描述黄山绝壁松险恶的生存环境、不屈的拼搏精神,其形其神,撼人心魄。全文始终扣住一个“绝”字,并将山谷中的松树与绝壁松相比较,凸显绝壁松的超凡出众。山谷中的松树枝繁叶茂,粗壮富态,却缺乏内涵;绝壁上的松树,枝干瘦硬,矮小丑陋,却洋溢浩气!正所谓:壮而庸,丑而美。作者巧用全景、远景、特写、写意等多种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敬畏的生机盎然的黄山绝壁奇松图。作者写松,实际上也在写人;作者赞松,实际上也在赞颂顽强的生命力。绝壁松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黄山的灵魂”。
文章的语言凝练浑厚,富有张力,并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使文句细腻灵动。如“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如“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如“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等情景交融,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跃然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