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人物

2009-10-31 10:46
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46期
关键词:卡门钱学森回国

钱学森:不能忘却的纪念

陆宇涵

在不久前出版的钱老著作《创建系统学》里,人们惊讶地发现,他晚年所做的研究工作,目标瞄准的是2049年。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

11月1日,京城,一场大雪。这是22年来北京迎来的最早一场大雪。

大雪来得早似乎是为了送别一个人。10月31日8时6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8岁。

一年多前,在世界航空界颇负盛名的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评选出的2007年度人物,钱学森当选。当选理由是:2007年航空领域最重大的事件是中国加入了顶尖俱乐部,世界格局由此改变。我们选择钱学森为2007年年度人物,不是因为他直接参与了这些项目,实际上,钱学森已经96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早已不再参与中国的航空项目了,但是他在中国航空科学与航空工业的创建中扮演了领袖角色。

求学之路

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钱学森在浙江杭州出生。3岁时,随父亲钱均夫举家迁居北平。12岁升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那里他度过了“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他曾不止一次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时任北师大附中校长的是著名教育家林励儒。当时,林励儒着力进行学制改革,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在他的领导下,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民主、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成为得天独厚的一片沃圃佳苑。

从那里出来,钱学森走进了治学严谨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始了专业学习。

1935年毕业后,他选择了踏上赴美留学的旅程,仅一年,就拿下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随后,为了投奔享誉世界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多年以后,冯卡门在其自传中回忆与钱学森的初次会面:“这个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我的所有问题,他思维敏捷,富于智慧,我立即建议他转到加州理工学院来深造。”

后来,钱学森不仅成了冯·卡门的学生和得力助手,还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由于在空气动力学和超音速飞行方面的卓越成就,36岁的钱学森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其间,曾随美国空军顾问团考察纳粹德国的导弹技术,被美空军授予上校军衔。

漫漫回国路

在专业领域成就越发显著的钱学森,却在1948年想回国。他对妻子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岂料美国政治形势骤变,反共浪潮袭来,移民局驱逐钱学森出境。时任美国国防部海军部副部长的金贝尔得知此事,立即打电话给司法部说:“绝不能放走钱学森!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钱学森回国之路就此遇阻。直到1955年8月1日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才允许他回国。

一个半月后,钱学森一家终于等来了回国的轮船。真正了解钱学森事件经过的美国人都明白,他的离去意味着什么。加州理工学院杜布里奇先生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曾非常满意地提到,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但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就是这一件事,会谈也是值得的。

从离开美国开始,钱学森就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中外记者无不对这位火箭专家返回中国后的生活充满好奇。1955年10月8日,香港《大公报》的记者拍下了钱学森一家从香港步入深圳罗湖口岸的镜头,他一手领着6岁的儿子,另一只手提着一把吉他。此时的钱学森并不知道,他的归来,使新中国的导弹研制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生的事业

回国不久,钱学森受邀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任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陈赓听后拍案大呼:“好!就要你这句话!”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我父亲这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几十年后的某一天,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说。

1956年春天,在钱学森看似十分平静的生活背后,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大工程正在酝酿,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他制定一个详细的导弹研制计划。不久,钱学森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在报告中,他对于发展中国的导弹事业指出了长远的目标。

也就是那一年开始,钱学森就和这些职务连在了一起: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而同时,一系列捷报不断传出:中国在19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两弹结合”首次试验一举成功,中国拥有了可以实战的核武器;1970年,中国又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可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导弹、航天领域的重大成果,从方案论证、技术攻关、组织协调,到发射试验,几乎都留有钱学森的智慧和汗水。

1980年5月18日,中国用自主研制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向太平洋预定海域进行全程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作为中国第一代导弹的终极目标,钱学森完成了自己的承诺和使命。

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引发巨大震动。两天后,美国合众社向全世界提供了一篇专稿——《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文章写道,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慧人物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许多年以前,曾经是美国陆军上校,美国政府因为害怕他回到中国,扣留了他五年之久,他的名字叫钱学森,在这个名字背后,有着一段任何侦探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象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事业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中国已然迈入了世界航空航天科技大国之列。而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却仍然没有停止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不久前出版的钱老的著作《创建系统学》里,人们惊讶地发现,他晚年所做的研究工作,目标瞄准的是2049年。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

猜你喜欢
卡门钱学森回国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巴:穆沙拉夫若回国将被捕
唐朝美女卡门
卡门教会我们的
奶牛卡门的朋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冯·卡门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