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尔登
关羽果然有些神性,例子之一,是他死后还著书立说,而且写了好些本,例子之二,是蜀汉灭亡时,关氏家族被消灭,几百年无闻,但在宋代以后,重新人丁兴旺。
英国诗人威廉·布雷克说过一句寒心的话:“被犁断的虫子总会原谅犁头。”原谅很少是直接的,因为那样一来,等于承认自己受损害,未免气沮。原谅的一种方式,是去赞美,“多么高贵的犁头啊,优美的形象,非凡的力量,划开地面像天神”,或者“被如此光彩夺目的犁头划断,是最大的幸福”,等等。
这是题外话了,今天要说的是关羽。《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是有点让人崇拜,不过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涉及关羽,更是七虚三实,他那些事迹,多一半在史书里找不到,如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之类,是后人编造的。但在早的时候,没有《三国演义》,也没有说关羽的评话或戏目,人们怎么想起来崇拜关羽呢?
荆州是四战之地,三国的时候,换过四五种统治者,那里的人民,过的是战战兢兢的生活。如果来打门的只是活人,也还罢了,古人迷信,楚人尤甚,认为死人会作祟。古时的强人,常获祭祀,便是怕他死后捣乱。关羽死在荆州,像他这样的勇将,做起厉鬼,想必也十分凶猛。可怜古人持多神论,白天被官兵欺负,晚上鬼祟环绕,很没有安全感,所以有枣没枣三竿子,无鬼而祭之,顶多费掉几两油钱,有鬼而不祭,万一生事,可不得了。
对关羽的祭祀起于荆州一带,渐有传播,在宋代以前,并不流行。在唐朝,武庙里有从祠的六十四员勇将,关羽是其中之一,并不显眼,而且中间还曾被赶掉。但在唐朝出了一件事。荆州的佛教徒中间,发展出一种故事,说关羽死后,在玉泉山做山神,后来受高僧点化,出力建寺,护持佛法。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对关羽地位的上升,实有推助之力。
关羽的老家在山西解州。在北宋的时候,道教天师派的教主张继先,制造出另一件事,说解州有蛟龙为祟,张继先受帝命去平妖,得关羽之助。张继先把关羽显灵的事报告宋徽宗,崇信道教的徽宗顺势封关羽为武惠公,后来又加封武安王。两人的双簧唱过,关羽便成持有国家颁发的证书的正神。
玉泉显灵,解州平妖,有了这两件事,关羽地位的上升之快,让人头晕。上层的兴趣,迟早深淀到民间,在宋朝,说书的,演影戏,很快就有了关羽的节目。这中间,观念的偏尚,起的作用比皇帝更大,特别是在南宋。南宋偏安江南,念念不忘恢复,有点像三国时的蜀汉,所以朱熹编《通鉴纲目》,以蜀汉为正统。所谓国乱思忠臣,这个时候,格外需要拿“关羽精神”激励官民。这时关羽的要点,已不是勇,而是忠,朝廷里的皇帝,一定想过“假如人人都像关羽”之类,在野的人民,顿时也热爱起关羽来,而且相信自己对关羽爱戴是自发的,和皇帝、大臣、教书先生都没有关系。
皇帝喜欢关羽,像明成祖南征,清人入关,都声称关羽在天上助战;康熙自称刘备转世,也自然是希望臣下都如关张那样赤胆忠心。老百姓也喜欢关羽,《三国演义》一出,更是家弦户诵,听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曾有个唱戏的,想唱走麦城,挂出牌来,不等开唱,戏台子就被人烧了,因为走麦城演关羽败死的事,人们不喜欢。
关羽被朝廷封帝,在佛家为护法伽蓝,在道家为伏魔帝君,在民间,打鱼的,捕猎的,剃头的,硝皮的,卖成衣的,卖香烛的,甚至淘大粪的,做酱菜的,都以关羽为尊神,办黑社会的,更不用说。古代供奉最广的,有孔子,财神,灶君,观音,关羽。其中建庙最多的,竟然是关羽。文有孔夫子,武有关夫子,以至明代徐渭感叹道,关侯之神,与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建文庙祭孔子的只是郡县,而祠关羽的,上至都城,下至村落,哪怕只有几家人,也穷其力而办,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徐渭有些不服气,其实文人也崇拜关羽,限于篇幅,不多说。且说关羽果然有些神性,例子之一,是他死后还著书立说,而且写了好些本,例子之二,是蜀汉灭亡时,关氏家族被消灭,几百年无闻,但在宋代以后,重新人丁兴旺。现在,他的后代应该还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