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鹏
几年前,当看到硬件产品的利润日益摊薄之时,IBM断然转身,由硬件制造商转型为软件服务商,现在,看到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进步,IBM又开始盘算更大的生意——将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合二为一,构建“智慧的地球”。
作为科技领域的“蓝色巨人”,IBM公司现在最热衷的话题就是它提出的“智慧的地球”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概念。
在过去数年中,自从把有过辉煌成就的PC、硬盘、打印机等硬件产品业务陆续剥离出去后,IBM的身影就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除了隐藏在戒备森严的机房里的服务器之外,它的产品几乎都是不可捉摸而又作用重大的软件解决方案。从金融、教育、能源到交通、制造、通讯等大量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里,现在IBM的产品就像“看不见的手”无处不在。
对大多数人而言,IT还只是一个由数据中心、软件、电脑、路由器和带宽构成的虚拟世界,而人们眼里的大楼、工厂、医院、公路则是另一个由各种基础设施构成的实体世界。但在IBM眼中,科技的进步可以让这些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融为一体。现在,IBM“智慧的地球”就是要把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科幻变为现实——将虚拟平台与人们所能感知到的物理基础设施全面进行融合。
按照IBM的解释,“智慧的地球”就是通过新一代IT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充分运用,比如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铁路、公路、建筑、电网、供水系统、油气管道乃至汽车、冰箱、电视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这些物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再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这类设备和方法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便可以通过互联网精确而又实时地从事生产、生活的管理,并最终实现“智慧的地球”这一理想境界。
事实上,IBM“智慧的地球”构想正在一点点的变为现实。
北欧瑞典。多年来,斯德哥尔摩这个北欧小城的交通状况跟纽约、东京、北京一样让人难堪。不过在IBM提供的包括数据中心、OCR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等一整套信息系统的帮助下,现在它已成功缓解了这个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个最直观的数据是,现在市中心的道路交通流量减少了22%,节省了政府在交通疏导上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更重要的是当地的空气污染下降了14%。
南亚印度。印度的一些电信运营商正在IBM的帮助下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以Bharti Airtel为例,这家曾经在印度电信领域中毫不起眼的小公司,由于将IT服务、系统计费等60个业务操作平台全部外包给IBM负责,该公司得以腾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用户开发业务,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将用户发展到了5000万人以上。
东亚中国。去年10月,耗资300万美元,由故宫博物院和IBM合作的“超越时空的紫禁城”虚拟世界正式上线,古代紫禁城的恢弘建筑、精美文物和城内的官员、百姓的生活和工作得以一一再现。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虚拟紫禁城”让古老的故宫在互联网时代迈向更深层次的开放,“它开辟了一个新鲜而奇妙的平台,让所有人都能方便快捷地分享中华文化遗产”。
IBM还与广东省中医院启动了信息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项目。作为中国服务患者人数最多的医院之一,广东省中医院每年有着近500万人次的临床病历信息。在IBM的帮助下,中医院可以对海量般的临床数据进行精确管理,并随时根据需求调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院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从医经历的内科主任医生说,以往中医医生的技能积累主要来源于个人实践和前辈的传授,由于信息共享能力的限制,“无论是医院的整体研究水平还是医生个人诊疗技能的提升,在对临床信息进行管理、分析时,往往都难以避免地出现重复投入的情况”。这套解决方案建成之后,临床信息的全面共享已促进了医院诊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
世界各地的这些案例看似毫无联系,但背后都有一个巨人身影——IBM,而把他们串在一起的则是IBM“智慧的地球”概念。
现在,作为这一革新的倡导者,IBM的正在研发适合各个领域的“智慧”解决方案:智慧能源、智慧金融和保险、智慧交通、智慧零售、智慧食品、智慧医疗保健……在更长远的未来,IBM希望将这些细分的系统融为一体,最终建成一个包罗万象的超级系统——“智慧的地球”。
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说,IBM将未来世界视为一个日益整合的、由无数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系统——包含60亿人、成千上万个应用、1万亿个设备以及其间每天的100万亿次的信息交互。尽管这个庞大的工程看起来让人望而生畏,但《第三次浪潮》作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夫勒曾说过,“必须从自己开始,提防不要对那些新鲜事物、惊人事物和看起来过激的东西,过早地置若罔闻”。
十年前,IBM的收入中硬件销售占到40%以上,十年后,剥离了绝大多数硬件产品业务,仅靠着那些看不见的解决方案,IBM也赚得盆满钵满——去年,它的营业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1036亿美元,净利润高达123.3亿美元。现在,谁又能说,在“智慧的地球”之下,十年后,IBM不会再次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