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波炒房潮

2009-10-30 06:02牛思远
南都周刊 2009年25期
关键词:温州楼市房价

牛思远

如果要评选中国楼市的热门词,“炒房团”一定会名列前茅。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词汇。从字面上看,“炒房”和“炒股”不过一字之差,后者早已被社会普遍认可为一种正常的投资行为,而前者至今无法摆脱充满争议的命运。

事实上,和这个群体的复杂组成一样,炒房团本身的定义也难以简单说明白:怎么样才算炒房?是单指做短线买进卖出还是包含了长线投资者?

可以理清的似乎只有他们自己的态度。无论是在媒体上频频曝光的温州人、山西人、深圳人,还是其他城市的楼市投资者,“炒房团”都是他们不喜欢的标签。在他们眼里,自己的购房行为,不过是和炒股一样无可厚非的投资行为。

然而,房价对普通民众的敏感性,注定了他们的愿望只能落空。

2001年8月18日,当157个温州人怀揣巨额的资金浩浩荡荡地进入了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在3天时间里买下了100多套房子,擅于炒股的上海人发出了惊呼:“炒房团来了!”

上海人的惊呼背后,是对这些外地人推高上海房价的恐惧。2001年前后,中国经济刚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各地房价基本都处于低位,唯有上海房价一路狂飙。第一个“温州炒房团”的到来,预示着温州民间资本对这片房产热土的关注——关注的结果,往往预示着房价的继续走高。

不过,此时的温州炒房团规模并不大,活动范围也基本限于上海、杭州等地,炒房团并未正式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但在开发商、地方政府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他们很快走向更多的城市。

从2004年开始,随着全国各地房价的缓慢上扬,炒房团开始由上海向长三角的江浙等地蔓延。而在中国另两个经济圈的北京、广深等城市,各类炒房团也零星出现。由于组团的方式可以通过集体谈判拿到更低的折扣,更多的投资客开始有组织地加入了这种钱生钱的快车道。

一年后,由于投资型需求比重过大,最开始受到炒房团青睐的上海房价狂跌。始于2003年的地产宏观调控也开始显现出效果,叱咤一时的温州炒房团开始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淡出不是退出。嗅觉敏锐的投资客们并没有就此退出舞台,用他们的话来说,“只是在下雨天打打盹,等待来日的天晴”。

2007年前后,伴随房价再次狂飙,第三波炒房团的高潮迅速在全国上演。温州炒房团再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赢得“楼市炒作名”,他们东征上海、杭州,南下广深、海南,北取京津、西至重庆、成都……在这轮炒房团浪潮中,除了名震江湖的温州太太团,山西煤矿主等新的钱主也开始初露峥嵘,他们合力推高了各地的楼价。

在舆论与民愤的压力下,上海、北京、杭州等地政府不得不出手,限制期房转让、二手房市场征收高额个人所得税、购房实名制等强力举措纷纷出台,炒房团开始了向二三线城市的撤离。其后,中西部的成都、重庆、西安等二线城市成了这轮投资潮的宠儿。但在市场步入拐点之后,全国楼市跌声一片,此轮炒房风波宣告偃旗息鼓。

今年年初以来,各地房价的渐次回暖,房企拿地也开始渐入佳境。“春江水暖鸭先知”,伴随交易的回暖和通涨的强烈预期,手握大把钞票、沉寂两年之久的炒房团又开始蠢蠢欲动,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全国核心城市开始找寻可以投资升值的新物业。八年间的第四波炒房团的身影就这样又一次走进了普通百姓的视野。可以想象的是,炒房团出没的这些城市里的普通百姓们,又一次陷入了对房价癫狂的恐惧之中。

此轮炒房团会不会像上轮一样,由三大经济圈开始,再向中西部蔓延渗透,目前还尚难定论,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的出现,无疑会预示着一个房价新波动周期的又一次开始。

到底是房价上涨催生了炒房团,还是炒房团的到来推高了房价,始终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或许争论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实条件下,炒房团早已演绎成了一个房价波动的参考指标,甚至远比所谓的主管部门的声音还来得可靠。

猜你喜欢
温州楼市房价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好玩的温州乐园
房价上涨抑制英国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婴儿
读者观点
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2016房价“涨”声响起
量价齐跌 颓势初显—2014年上半年楼市报告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
“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