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凤英
湖北省老省长张体学是一位恤民、爱民、为民的领导干部,被誉为“人民的公仆”、“布衣省长”、“咱们的好省长”。毛泽东非常欣赏张体学,称赞他是“党员干部的一杆旗”。1973年,张体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时年58岁。1990年重阳节,张体学的骨灰由北京八宝山迁往湖北黄冈革命烈士陵园,黄冈当地百姓扶老携幼迎接,万人空巷。此后每年清明节,都有许多群众自发前去为“老省长”扫墓。时至今日,也还会不时听到人们谈论“老省长”张体学亲民爱民、廉洁奉公的感人事迹。
张体学的部队,是秋毫无犯的人民子弟兵
张体学,原名张体照,1915年11月17日出生在河南新县八里畈乡柳林河村一户贫苦人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1933年8月。张体学正式参加红军,被编入红二十五军独立营当战士。
红军时期,张体学机灵果敢,英勇顽强,屡建战功。1935年,在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中。他主动向军长徐海东请缨,带领一个排,追击敌人,将敌一。九师师长牛元峰击毙。随后,他进入延安“红军大学”学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党中央派张体学等人返回鄂豫皖苏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在张体学、刘西尧、方毅等领导下,成立了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张体学任队长。这是第一支鄂东人民的抗日武装,尽管这支队伍开始力量较小,只有20余人和20来条枪,却代表着鄂东人民的希望。随后,为了合作抗日,中共鄂豫皖区委主动与退守大别山区的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二十一集团军谈判,改编为该部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简称“五大队”),张体学任大队长。这支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鄂东独立团、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从鄂东、鄂南两个方向对盘踞武汉的日寇华中派遣军总部构成了严重威胁,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而在老百姓心目中,张体学领导的部队是抗日英雄部队。
1945年3月下旬,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在湖北崇阳县大源端了国民党顽敌鄂南专署的窝子,活捉了鄂南银行专员李经世等人,打了个大胜仗。部队停下稍事休整,旅部驻扎在林家老铺,旅政委张体学住在老铺对面吴家湾。
新四军战士和百姓都相处熟了,建立了深厚感情。一天吃中午饭时,张体学看到桌上加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他指着碗问警卫员道:“山里群众招待贵客才用荷包蛋,这是后勤供应的,还是我们买的?”“不,是一个老婆婆硬要端来的。”张体学马上严肃的说道:“这哪行呐!你没有看到吗?战士冒雨行军,拿了群众的雨具我们都照价付了钱。还能因我一个人破坏群众纪律,搞特殊吗?”警卫员委屈地说道:“我是不肯接受。老婆婆说山里没有好伙食,又说我们打鬼子辛苦了,非要放在桌上不可。”“这里生活十分困难,弄一碗这样的菜很不容易。我们是老百姓的队伍,一针一线都要为老百姓着想。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次就可以接受下次,长此以往,还成什么样呀!你把这碗菜给老婆婆端回去。向婆婆道声谢,说明我们的纪律”。警卫员把这碗蛋端给老婆婆后,老婆婆说:“我出娘胎,就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兵,送给的都不吃,更不要说乱拿了。真是老百姓的好队伍呀!”
巧演“空城计”,掩护李先念中原突围
张体学在中原突围和坚守大别山的斗争中,充分表现了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无私奉献精神。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部队的包围圈日渐紧缩,仅剩以湖北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带,中原军区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6月26日,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6月23日,为了抢在敌人发动总攻之前出其不意地突出重同,李先念向中原军区独立二旅旅长吴诚忠、政委张体学交待任务,强调一定要守住佛塔山,把好南大门,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完成掩护任务。他还指示张体学带一支精干部队,秘密赶到宣化店,接替警备任务,演一场“空城计”,掩护中原首脑机关和军区警卫部队撤离宣化店。
张体学奉命率警卫部队秘密开进宣化店,以“换防”为名,接替了首脑机关的警卫任务。与往常一样,部队照样站岗、放哨、出操、训练,司令部机关工作秩序井然。张体学还特意安排亲自陪同李先念在宣化店镇街上散步,不时与过往行人打招呼。美、蒋代表看见宣化店依然平静无常,也就没有在意。为了迷惑美、蒋代表,6月26日夜晚,张体学特邀军调部第三十二执行小组全体人员到军区礼堂看文艺演出。美、蒋代表津津乐道地看着台上的京剧《空城计》,殊不知,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及主力部队正趁着夜色悄悄撤出宣化店。
6月28日,正当李先念率中原突围部队北路军秘密向平汉铁路开进时,心生疑虑的第三十二执行小组的美方代表突然提出要会见李先念将军。机警的张体学立即意识到这是敌人在试探,他们对中原部队的首脑机关是否还在宣化店心存疑虑。张体学通过中共代表任士舜向美方说明:“李将军身体欠佳,改日再行会见。”并将李先念司令员亲笔签名的明信片转交给美方代表。国民党代表经过笔迹比对,确认是李先念笔迹无疑,美、蒋代表相视一笑:“可以肯定,李先念还在宣化店,中原共军首脑机关还在宣化店。”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细心的张体学为了进一步打消美蒋代表的怀疑,他急令六团一营从大悟县吕王城星夜火速赶往宣化店,增加执勤的岗哨、巡逻队和操练人员,叫美、蒋代表蒙在鼓里,为军区主力部队隐蔽转移、胜利突围赢得时间。
6月29日下午,正当中原军区主力准备当晚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平汉铁路封锁线之际,张体学在宣化店举行宴会,招待第三十二执行小组全体人员。当美、蒋代表频频举杯时,张体学郑重宣布:“国民党军向我发动进攻,李先念将军已率中原军区部队突同。”美、蒋代表顿时目瞪口呆,酒杯从手中滑落,摔得粉碎。接着,张体学安排警卫部队,礼貌地将美、蒋代表送出宣化店。至此,由李先念司令员等策划、导演,张体学等演出的这场“空城计”精彩落幕,取得圆满成功。
按照中央指示,浴血杀出重同的独二旅“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争”。张体学毅然向党中央表示:坚决执行中央指示,返回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独二旅坚持大别山的游击战争长达一年之久,国数倍于己的敌军殊死周旋拼杀,牵制住国民党正规军六个多旅在大别山不能动弹,有力地支援了鄂豫陕、鄂西北和其他根据地的斗争。坚持到解放战争转入胜利大反攻。
当省长,张体学坚持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1956年,张体学担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实实在在,不做表面文章。他坚持把发展农业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放在第一位。他说,农村的人口最多、农民也最困难。他鼓励农民积极生产,争取多收粮食。在粮食收购统销中一定要坚持“留口粮,卖余粮”的原则。有一
年冬,他到黄陂县塔尔公社塔尔大队调查,发现这里有的社员已经断粮,他立即以省委的名义给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打电话,恳求李先念尽快拨一些粮食给湖北。几天后,中央给湖北省拨来3亿斤粮食,使全省农民过年都有米饭吃。
1957年5月,张体学带领一个工作组,深入到鄂西恩施、宜昌调查,研究山区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那时,交通非常不便,不仅没有公路,许多地方连土路也没有。张体学动员大家靠两只脚走路。他说,步行可以更广泛地接触群众,更深入地了解情况。他们雇了三匹毛驴,两匹驮文件和行李,一匹给女同志和病号骑。张体学穿着布鞋,挽起裤脚,带领大家往前走。渴了饮山泉,饿了在路边小店吃包谷饭。晚上,住农村客栈,自带行李睡门板。历时一个半月,步行600多华里,与沿途老百姓拉家常,了解群众疾苦,与县里同志交谈研究。
过去,大山深处的恩施地区五峰县百姓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出山。交通困难,成为五峰脱贫致富的瓶颈。1957年6月6日,张体学率领工作团来到五峰考察。张体学激动地对随行的同志说:“这里解放已经8年了,群众生活还这么苦,是我们没尽到责任。干部群众不喊困难,不伸手,说明革命老区人民的觉悟高。我们千万不能心安理得啊!要时时想到群众的困难,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
6月10日,张体学在五峰县座谈会上说:“要改变山区的面貌,发展生产,争取在三五年增加农民的收入,赶上江汉平原。根本问题是改善交通,发展交通,发展地方工业和商业,全面为农业生产服务。改善交通是多方面的,而修建公路又是主要的,山区的财政应集中力量发展交通。”他要求鹤峰、五峰、宜都等县的县长和恩施、宜昌两个专署的专员,确定专人负责领导,争取在两年左右修通一条简易公路,然后再逐步改修,以活跃山区经济,改善和提高山区群众生活水平。张体学回到省里后,很快决定拨款修筑五(峰)宜(都)公路,并嘱咐省交通厅尽快调派工程队来到五峰测量和施工。
1957年国庆节,五宜公路正式开工,沿线响起了开山筑路的隆隆炮声。五峰人民没有辜负张体学的期望,艰苦奋战一年修通了五峰境内的78公里公路,五宜公路在1958年国庆节正式通车。五峰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见到了标志着近代工业文明的汽车。在张体学的帮助下,鄂西山区修通了鹤(峰)来(凤)公路。山区的经济搞活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山区群众至今还怀念老省长张体学。
清廉省长张体学
张体学在对待家属方面要求极严。1954年,张体学的妻子林少南调进省城后,他对省委组织部说:“请你们不要把少南安排在武昌这边工作。”就这一句话,林少南被安排在汉口一个单位,一千就是8年。大儿子林牢生刚毕业,他又吩咐组织部的同志:“牢生不能留在省里,也不能留在市里,应该分到农村去磨练磨练。”林牢生被分配到红安县高桥区工作。
1960年3月2日,张体学到咸宁县横沟区横沟公社调查。接待他的是公社副社长胡扬祖。当接待员递上一杯碧绿色的茶时,张体学看到杯中茶叶色泽鲜明,清香扑鼻,便问胡扬祖:“今天这茶叶是公家的还是你自己的?”胡扬祖不好回答,只得支吾。张体学严肃地说:“你们为了招待省长,花钱购买茶叶,不应该呀!我看,谁喝谁付钱。今天我喝了,我付钱。”他随即叫随行的工作人员按茶价付了款。
1961年上半年的一天,张体学再次来到成宁县横沟区横沟公社光明大队检查防汛抗旱情况。到了中午,陪同的咸宁县委书记王秀生要张体学到县里吃饭,横沟区区长罗发贵要省县领导到区里吃饭,而张体学说:“就到群众家吃。”社队干部安排张体学到光明大队第二生产队孙家湾农民孙志煜家吃饭。孙志煜弄了八菜一汤,其中有一碗肉,一碗蛋。饭后,张体学问:“多少钱一餐?”县、区干部连忙说:“按上级规定,每人1角2分钱、半斤粮票。”张体学说:“这只值1角2分钱?除了米外,还有菜、油、盐,我看,至少要交两元。”这餐饭,张体学和他的秘书、司机三人共付了6元钱,县、区干部每人也付了2元钱。孙志煜执意不肯收,但张体学的态度很坚决,他只好收下。他说:“在我家吃饭的干部都是按规定交钱,从来没有一餐交两块钱的。”
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农村的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民能够吃上饱饭了,过上了较为顺心的日子。这时候,张体学来到通城县检查粮食生产和群众的生活情况。通城县县长高志杰陪着张体学在一户农民家中吃饭。主人热情地给每个领导都端上了一碗刚煮熟的红薯,张体学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还边吃边讲,红薯是山区老百姓的主粮,红薯丰收了,老百姓就不会饿肚子了。他正吃着讲着,突然发现高志杰把老百姓洗得干干净净后煮熟的红薯皮,全部剥掉了,觉得很可惜。他很想批评高志杰几句,但当着群众,又怕伤了他的面子,只好转弯抹角地问高志杰:“老高,你们县的粮食部门收购老百姓的红薯,是带皮收,还是剥皮后再收呀?”高志杰立刻意识到张体学的问话是针对自己的,顿时面红耳赤,于是又把剥在桌子上的红薯皮,全都捡回到碗里。这件事,当时曾被各级干部传为佳话,广大干部也由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干部和群众都称赞张体学是一位能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群众爱戴和拥护的好领导。
“没有张体学,就没有丹江口。”
2006年9月26日,备受世人关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阶段。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是与张体学的名字密不可分的。
湖北索有“鱼米之乡”、“千湖之省”的美称。由于湖北山多水网地带多,十年九灾,严重时则是泽国汪洋。
作为长江最大支流之一的汉江,水灾害极为严重。张体学自1953年主抓全省的水利工作以来,曾多次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湖北的水利建设情况,积极建议开展汉江治理工程。195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通过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提议。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张体学担任工程总指挥长,率领鄂、豫两省的10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丹江口,拉开了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序幕。
当时的丹江口只有38户人家,在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是个交通不便,生活贫困的边远山区,施工条件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为保障后勤物资供应,张体学调来了襄阳专区专员夏克专管民工的吃、用等生活问题,并指示襄阳商业局局长派专人前来解决丹江口工地的生活用品。他说:“除了雪花膏不要,其他什么都要。”
张体学经常与民工们一起挖土运泥,到民工住地,体察民工的疾苦。一天凌晨2点,张体学冒着初冬的寒风,探访河南省民工宿营地。在河南邓县民工住地,他发现部分民工竟睡在寒气逼人的野外。张体学心里感到很难受,对闻讯赶来的邓县的
带队领导说:“我们总部的工作做得太差了,民工来了几天,还没有把住宿的事情安排好,我这个总指挥没当好,让大家在寒冷的天气里露宿野外,我对不起大家,请你向民工同志转达我的歉意,我们一定设法、尽快解决大家的住宿问题。”张体学当即指示随行的同志与后勤部联系,天亮务必迅速组织人员搭建油毛毡房和茅草棚,解决民工住宿问题。几天后,工地上的民工全部住进了油毛毡房和草棚。虽然住的条件仍很差,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解决了近10万民工的住宿问题。仍然十分难得。
从1958年9月1日工程正式开工,到1959年5月1日第一期围堰基坑开挖完成,张体学绝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丹江口工地上,现场领导指挥施工,夜以继日,不辞劳苦。他的办公室就设在一只挖泥船上。1959年春节,张体学没有回家,在工地上与民工一起欢度传统节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前去视察时,看见他住在工地,吃在工地,曾风趣地夸他说:“体学呀!你到底是省长还是库长啊?”
修筑围堰工程动工后,张体学吃住在工地,参加劳动,同干部和工人打成一片。有一天,他深夜来到工地,看到许多工人光着脚浸在冰冷的水里挖土,马上返回宿舍,叫醒干部,把他们邀到工地。他一句话不说,脱下鞋袜,挽起裤脚,跳到水里,和工人一起干活。其余的同志也纷纷下水。干过一阵后,张体学把大家叫上坡,聚在一起,提了两个问题:“冷不冷?”“仓库里还有深简胶鞋没有?”他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管物资的同志连夜清仓,找出2000多双深筒胶鞋,第二天清早全部送到工人手上。这件事使大家深受教育。
为了确保丹江口工程于1959年12月胜利截流,总指挥部决定:春节不放假,施工照常进行。大年三十的下午,张体学在总指挥部召开连、营、团、师四级干部大会,向奋战在工地上的10万将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新年的祝贺。
四级干部会结束后,已是华灯初放。7师负责的右岸围堰耳堰发生了裂缝,张体学听说后,匆匆忙忙赶到右岸围堰。情况很严重,若不及时抢堵处理,一旦耳堰溃口,就会危及整个围堰工程。张体学下令一定要封堵住裂缝,不能让10万将士连续奋战150多个日日夜夜筑就的围堰毁于一旦。为加强人力,他立即下令,让7师再速调3000人来抢险。张体学把队伍分编成7个连队,每个连队负责抢堵一个裂缝。他说哪条裂缝出了问题,就拿师长、政委是问。一场抢堵耳堰裂缝的激烈战斗,在除夕之夜打响了。张体学和普通工人一样,跳进刺骨的泥水里,抢堵裂缝。一个民工在搬石头时,不小心把搬着的石块掉在了地上,正巧撞到了张体学的左腿上,他“哎哟”一声,摔倒在泥水之中。几个民工忙把他扶起来,发现他的右腿正在出血。卫生员给他包扎好伤口后,他又继续去抢堵裂缝。抢堵裂缝的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直到凌晨4点,7道裂缝全部堵好。张体学高兴地对大家说:“这个除夕之夜,过得痛快,过得非常有意义。”
1968年10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的第一号机组正式发电时,张体学亲自前来主持典礼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73年底,丹江口初期工程全部建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来建成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且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重要枢纽。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据统计,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运行30多年来,累计总经济效益为514.352亿元。几十年来,每当人们谈到丹江口水利枢纽,知情人总是十分怀念地说:“没有张体学,就没有丹江口。”
生命最后阶段的牵挂
1972年3月,张体学在武汉同济医院检查身体时发现身患肺癌。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知道后非常关心,立即委托纪登奎副总理给张体学打电话,催他迅速赴京治疗。张体学不愿意马上离开湖北,便对纪登奎说:“我感谢中央领导同志对我的关怀,目前我自我感觉还好,请中央批准我在湖北再多呆一段时间吧。”当时有很多人不解其意,后来才明白,张体学心中装的都是革命事业,惟独没有他自己啊。
张体学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的革命战友至今还关在牛棚里,我怎能安心去住院呢?”为了结这一桩心事,1972年8月24日,张体学以代理省委第一书记的身份召开省委常委会,和大家一道研究干部解放问题。会上,他深情地说:“我省干部绝大部分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都是遭受林彪反党集团迫害的啊。我建议:凡是没有重大历史问题的一律解放,一律安排工作,先安排县以上领导干部,下一步再安排县以下干部。”
张体学的建议获得到会同志一致同意。当讨论要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负责提一个初步名单交省委讨论时,张体学自告奋勇当这个领导小组组长。他说,我最熟悉干部,我当这个领导小组组长最合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日夜坚持工作。晕倒了,醒过来继续工作。经过三天三夜奋战,终于把全省304名县以上干部的名单排出来了。8月28日,张体学把这个方案提交省委讨论时,与会同志都为他忘我精神所感动,许多同志说,在这批解放的干部名单中,凝聚了张体学多少心血啊。
1972年11月30日,湖北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张体学郑重地对大家说:“我的历史任务完成了,我要向大家告辞了。……我有点小毛病,外出治疗一下,一周左右就可回来。”大家听得出来,这是安慰大家的话。张体学患的不是什么小病,而是难以治疗的癌症啊。这时,大家面面相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会散了也不愿退出会场。
在离开湖北赴京治病前,张体学最后一次到宜昌视察。他嘱托大家要一如既往地支持省委的工作,要想到全省大局,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早上三峡工程,它关系到江汉平原千万人的安危。早上川汉铁路,路线要走恩施自治州,把鄂西南发展起来,那里的群众还很苦啊!早上清江梯级水电工程,有利于湖北的能源交通建设,以及宜昌恩施的发展……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他心里仍然只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他自己。
1972年12月1日,张体学离开湖北赴京治疗。1973年5月,他获悉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知道自己生命时间不长了,便向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请示,批准他回湖北一趟,看望看望湖北的父老乡亲。回到湖北后,张体学含着热泪对湖北的同志说:“我人在北京,心在湖北。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湖北父老乡亲啊。湖北人民对革命是作过重大贡献的,可是现在生活还没有多大改善。我每想到这事,心里就难过,我是他们的省长,是有责任的啊。现在我还能为他们做一点什么事呢?就抓一抓农业学大寨的问题吧。”接着,张体学就于5月30日赴湖北英山主持农业学大寨会议。5月31日,张体学离开英山,临行前他对大家说:“我要和大家告别了,我走后,农业学大寨不能停,更不能中断,我把接力棒移交给你们,希望你们把农业学大寨继续抓下去。下半年我还要回来看望大家的。”张体学的一席话,让英山县委的领导同志热泪盈眶。
1973年9月3日,张体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1990年重阳节,张体学的骨灰由八宝山迁往黄冈革命烈士陵园,百姓扶老携幼迎接,万人空巷。此后每年清明,都有许多群众自发前去为老省长扫墓。时至今日,在黄冈街头,不经意就能听到“老省长”三个字。老百姓感觉到哪个干部不错,就会翘起大拇指称赞:“真是老省长带出来的干部!”老省长张体学,深深铭刻在老区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