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玲 潘崇道 袁 野
【摘要】文章结合未来网络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全业务网络建设过程中语音客户端、传输接入层以及核心网&业务网的各类技术选择框架,最后针对移动运营商提出了全业务网络端到端整体建设策略。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 政企客户 客户端 传输接入层 核心网
1 引言
国内电信重组预示着未来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竞争格局,而目前电信业最关注的焦点莫过于“全业务运营”,这也意味着运营商将同时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为保证在未来竞争中的主动权,中国移动必须重新评估并调整战略,充分利用既有的优势并尽快弥补“短板”,制定面向未来的全业务运营的端到端技术组网框架。
2 业务及网络发展趋势
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未来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用户信息化需求程度提高:在新的产业融合背景下,运营商以带宽出租(如批发和专线业务等)和语音服务为主的业务已不能适应未来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将从“Bit Pipe”向“Service”转变。这表现在,面对消费者市场,其商业模式从“分享用户的通讯消费(share of communication minutes)”向“分享用户的所有消费行为(share of total consumer spending)”转变;面向商业用户市场,其商业模式从“提供租用线路”向“帮助用户优化商业流程”转变。
(2)宽带化:预计2012年全球流量平均增长7倍,国内主流宽带运营商流量预期增长10~20倍,视频流量(IPTV、VoD、互联网视频)是驱动网络快速升级扩容的主要因素。
(3)多样化、融合性:移动业务不仅是话音和短信,更是娱乐、信息、定位、状态和视频通信。用户对融合性业务的需求有所增长,网络需要增加业务融合的能力。用户期望无论在家里、办公室还是旅行途中,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获得任何内容;而且,用户的体验也将实现最大的一致性。
伴随着业务转型的需要,IP化、宽带化以及融合(包括产业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成为电信网络的主流趋势,ALL-IP架构、FMC是未来3~5年的发展目标:
(1)ALL-IP架构的趋势,将使得现在以技术(如PSTN、SDH、ATM和FR等)和业务(如语音、数据和Internet等)来划分的“垂直网络”向“水平网络”转移,扁平化成为下一代网络的关键特征。
(2)FMC最直接的驱动力来自用户体验的提升,即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获得一致的体验;其次,FMC也是出于减低运营成本和提升效率的需要。FMC并不是简单的某个技术或特征,它包括多个方面,如产业融合(主要包括电信业、IT业、内容与媒体和消费电子等产业)、业务融合(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和内容等方面)、网络融合(包括统一的业务网络、统一的控制网络、统一的分组承载网和统一的BOSS等)与终端的融合(如双模终端、终端智能化即PC化、PC移动化)等。
综上,电信网络将发生端到端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业务网、核心网、接入网和终端等各个层面。
3 全业务端到端组网技术框架
3.1 总体选择策略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建设面向全业务的网络时,选择起点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新技术,充分体现中国移动的优势,在更高的起点提供企业、家庭、个人基础语音、多媒体及数据业务:
(1)满足业务对网络的需求,优选基于宽带、IP技术的设备和组网模式
未来面向全业务运营的基础网络主要负责IP流量的传送,多业务的IP化对网络带宽和QoS保证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移动网还是固定网,其宽带化成为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2)xPON技术是全业务接入的最主要手段,PTN/MSTP作为高可靠性业务的提供手段
图1 面向移动运营商的全业务端到端组网策略
以用户需求对接入技术的要求为主线,在组网上充分保障高价值用户的高安全性语音及数据业务的提供。
(3)充分依托IMS网络,为企业提供融合通信类业务
优先选择可与IMS网络匹配的设备提供端到端全业务服务,由IMS业务平台提供更丰富的融合类业务。
(4)用户端设备的选择应以面向未来企业ICT业务的提供为目标
未来用户端设备应集成语音、宽带接入、MAS等功能。
3.2 全业务端到端组网技术选择
(1)客户端设备选择分析
图2 语音业务客户端选择因素
表1为各类客户端设备支持能力分析:
由图2和表1可知,在客户端设备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IPPBX和ONU(xPON)+SIP终端的方式,以满足接入IMS核心网的要求。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为向企业提供ICT业务,用户端技术应向“企业综合网关”技术发展,并应根据接入的政企客户的特点,推动厂家为移动运营商定制合适的终端类型和端口配比。
(2)传输接入层技术选择分析
传输接入层技术的选择重点考虑业务安全性(隔离度)、QoS管理以及接入成本这几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见表2。
PTN和PON技术将作为今后的主流接入技术。用MSTP、PTN、光纤直连方式接入政企用户的成本高,适合高端集团客户和少量中端集团客户的接入;对于大规模的中端集团客户,建议采用其他成本较低的方式接入。见表3:
(3)核心网&业务平台选择分析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表4),IMS是未来网络的发展目标。
FMC的核心是3GPP与TISPAN共同制定的IMS。NGN中,窄带软交换将长期存在,提供固定话音业务;宽带业务将并入标准的IMS体系。
由表5可知,对于核心网&业务平台,IMS网络是第一选择。
3.3 整体技术选择框架
根据对用户端、接入层以及核心网的技术分析和比较,从长远考虑,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应选择面向未来发展的宽带化、IP化的技术手段,应具备向企业提供融合通信类业务的能力。进行端到端设备组网规划时,用户端到核心层的设备应互相匹配,尽量减少协议转换设备的使用。
综上所述,面向全业务运营的整体技术框架选择分析如图3所示。
4 结语
随着中国电信行业全业务运营竞争的铺开,中国移动除了关注业务市场的快速变化,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网络规划以及网络建设之外,需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来融合看待业务市场和网络建设,同时也需要更加完善自身以及与全业务运营相关的工作管理流程、技术支撑流程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全业务的各个业务市场的竞争中取得骄人战绩。
图3 全业务端到端网络组网技术选择框架
参考文献
[1]未来电信网络发展趋势[EB/OL]. [2009-5-5] http://net.it168.com/a2009/0505/274/000000274901.shtml.★
【作者简介】
黄玲:工程师,本科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现任职于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期从事GSM/GPRS核心网规划设计,已发表文章多篇。
潘崇道:本科毕业于重庆邮电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现任职于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数据通信网络和新业务的咨询、规划和设计工作。
袁野: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现任职于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研究光网络技术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