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浩泉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被棉农称为棉花的“癌症”,具有传播迅速、损失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造成棉花枯、黄萎病危害趋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乱引乱调种子。不经检疫,无病区从病区引种、调种,是造成病害迅速传播蔓延的主要途径。二是目前种植的抗虫棉品种,由于导入了抗虫基因后,使其抗病性能降低,多数抗虫棉品种抗枯萎病而不抗黄萎病,通常只有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品种可供选用。三是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期长,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病菌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导致病情逐年加重。四是防治工作跟不上。多数棉农不重视检疫和零星病地的防治,忽视种子消毒、轮作换茬等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一旦病害大面积发生时才防治,就会出现难度大、效果差、损失惨重的局面。近年来,随着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想提高棉花单产,就需要从防治棉花病害抓起。
为此,特归纳总结出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原则:必须以预防为主,防治措施要因地制宜,宜早不宜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做好检疫保护检疫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措施。在做好病害普查的基础上,划分病区和无病区,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调种时,必须履行种子的调拨和检疫手续,杜绝病害在收购、轧花、加工等渠道传播。病区的棉种要先进行消毒处理,并在隔离区试种一年证明无病菌后,才能在无病区种植。
2.铲除零星病点,控制病害蔓延在零星病区,要以铲除病点为主,采用轮作换茬、种子消毒、更换良种等综合措施防治,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把病害消灭在萌芽阶段。零星病点指田间发病株率在0.1%以下。此时病菌处于分散孤立状态,菌量积累尚少,是容易铲除的好时机。铲除病点方法是:棉花出苗后至开花期间,定期进行田间调查,发现病株做好标记,清除病株后,立即对病株一平方米范围内的土壤彻底消毒,将病点的病菌完全杀灭。每平方米病点,灌施90%氯化苦360倍稀释液45公斤,药液渗下后用干土覆盖。或在每平方米病点内,用90%棉隆可湿性粉剂70克,均匀拌入病点的土壤内,浇水15~25公斤渗入拌药土层,然后覆盖干土封严。
3.选用抗耐病品种发病较重的地块,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最经济有效。目前,我国生产上可供选用的抗枯萎病品种较多,在单一枯萎病地区,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但在枯、黄萎病混合发生地区,就需要选用兼抗枯、黄萎病的品种;而高抗黄萎病的品种少之又少,且产量和品质也不够理想,通常只有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品种可供选择。可因地制宜的选用鲁棉研15号、20号、31号、24号,冀棉616,中植棉8号等品种。
4.实行轮作换茬,控制病菌棉花长期连作,不但地力下降,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减弱其抗病能力,而且易对土壤造成病害,特别对属于土壤习居菌的枯、黄萎病,会造成不断的繁殖积累,使病害逐年加重。经过轮作换茬,由于寄主作物的更换,使病害寄生菌的繁殖、积累受到干扰,经过一段时间后,病菌就将逐渐减少或消亡。另外,轮作还可以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促使对病原物有颉颃(对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加强,从而抑制病原物的滋长。比如: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的棉花枯、黄萎病重病田,经过改种小麦、玉米4年后,枯、黄萎病的发病率降低到1%以下。
5.做好种子消毒防治枯萎病,种子消毒至关重要,一举可消除种子上的几十种病原菌,对防止带枯、黄萎病菌随棉种调引而传播扩散,确保棉苗不受种子所带病菌侵染危害,减少棉铃致病菌菌源都有良好效果。种子消毒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是多菌灵胶悬剂浸种。配置100公斤的0.3%多菌灵胶悬剂药液,需用99.25公斤清水,加入40%多菌灵胶悬剂0.75公斤,混合均匀后,放入40公斤毛棉籽,在常温下浸泡14小时,中间翻动2~3次即可。药液可连续浸种2~3次,不影响消毒效果。40%多菌灵胶悬剂,对棉花营养钵育苗的病土消毒同样适用,按相同的药剂量和使用方法,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比对零星病点铲除的效果,更为经济有效。
此外,对发病较轻的田块,进行药物防治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应及时进行田间调查,对病株喷施抗枯、黄萎剂,或恶霉灵、乙蒜素2~4次,有控制病害蔓延、减轻危害的效果。在喷药的同时,对发病株一平方米的范围内,用上述药物中的一种进行灌根处理,比单纯喷雾的效果显著提高。结合浇水和下雨进行喷药,可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