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艳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为:教者,讲也,教师即讲师;学者,背也,学习就是抄笔记,背课文的过程。但是,在已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语文教学的“老牛拉破车”已和我们国家渴望富强、文明而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关键词】语文;创新
On the Language of innovative teaching
Zhao hongyan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to teach those who, speaking also, teachers or lecturers; scholars, back also, learning that is taking notes, recite process. However, it i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ter buffaloes pull broken car" and our national aspirations have been prosperous, civilized and propose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between the sharp contradictions.
【Key words】 language; Innovation
应该说,从古到今,探索语文教学创新改革并取得成就都是不乏其人的,并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他们的探索留下了一串串永远闪烁光芒的足印。可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们都只惊羡他们的成就,感叹他们的事迹,却很少冷静地思考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更不必说在实践中向他们学习和看齐。
其实,名家的伟大来于平凡,成就出自探索。我们与名家的距离不应该那么遥远,我们以平和的心态走近名家,会觉得他们的知识与思想本来是可亲可学的,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改革传统语文教学的自信,获得语文创新的勇气,让学生愉快地阅读、幸福地写作、知识与能力并进,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针对新课程教学,在构建创新的课堂,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方面,我努力作了大胆的探索、尝试。现将语文课的一些零散体验整理如下:
1.“孩子们,我很高兴为你们服务!”——在教育观念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学生打游戏,骑自行车,一切他们喜欢的活动,哪怕难度再大,都能不待别人教授而自会,且进步很快。我常常思考其中的原因,觉得关键在于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怀着浓厚的兴趣。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习语文,我们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只管按自己的计划“讲”,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在无形之间成了一对矛盾关系。要改变此种状况,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核心是教师把学生当学习之主体,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是一切成功的语文教育家们的共性,也是我们普通语文教师要向名家学习的最重要的方面。就个人而言,我理解最深的是魏书生老师的说法:“我喜欢和学生商量”、“同学们,我非常高兴能为你们服务!”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到老师最和蔼可亲的笑容,然后告诉同学们,千方百计和学生成为心灵相融并且愿意互相帮助的朋友。这样既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消除了学生和我之间的距离,一见面就能和谐亲切地交流,有了融洽、和谐的气氛,任何学习内容,师生都愿意并且能够去完成。由强调苦学转变到使学生乐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双向的情感交流。的确,这样一来,在教育观念上突破了传统,为引导学生创新提供了根本保证。
2.“孩子们,我们带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次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在目标定位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强制性的学太多,缺乏师生“合作”。与新兴的创新学习相比较,目标教学也已属传统教学的范畴了。创新的课堂要求在目标定位上突破,不提具体的知识点、能力、情感上的具体化的目标,而是从以下七个方面有步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学会排疑解难;(2)学会举一反三;(3)注意特殊用法;(4)敢于质疑求异;(5)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6)克服思维定势;(7)勇于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至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则“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事实证明,在目标定位上的突破,能够解除学生思想上所受的束缚,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语文。
3.“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教材处理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对教材的处理,传统语文教学常常存在着两种倾向:先定格,然后让学生追根溯源,在文中找佐证;或采用归纳法,让学生按老师的暗示找词句,随后启发诱导,归纳总结出“定格式”的结论。从遵从“教参”和预先写好的教案的角度考虑,这种方式或许无可厚非,但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方面看,其弊大于利。所以,在语文课上,学生提出了涉及到欣赏、理解、写作等方面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告诉他们,“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众所周知,阅读鉴赏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借助个人体验而逐步展开的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诸要素,要求阅读主体分析研究客观存在,在已知领域有突破,在未知领域里通过推断产生新的发现,如果一定要把学生的理解“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以求得“一致”,那只能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我坚决反对直接把教参中的单一结论告诉学生,大力主张并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和肯定学生在认真阅读基础上的多元思考和对作品谈出自己独特而富于创造性的理解。在教材的处理上持灵活的态度,把教参真正只当作参考,有利于老师解放思想,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子。
4.“都这样认为吗?”“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在问题设计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不受教参的限制,不限于权威的说法,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有助于创新。但学生毕竟阅历较浅,知识面窄,思维能力还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其见解往往缺乏深度。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处于浅层次的时候,就必须用恰当的问题去将之引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我认为教师提问有三点须特别注意;(1)一般情况下,老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确需教师提问,则应把握住重点、难点、疑点,提出一个问题,要具备“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3)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某种错误的观点居然被多数学生认同,此时则需要教师凭自己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超的临场应变能力去巧设问题以拨正学生思维的航向。归纳起来,创新的课堂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有五类;求异性问题;想象性问题;比较性问题;争辩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5.“说真话,抒真情,让我们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在作文训练上突破,引导学生创新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贯注在里面。”总结起来说,写作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可是,在具体的训练方式上,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在内容上、文体上,甚至在思想立意上对学生限制过死,教师们学会了“把握规律”,学生们学会了“照猫画虎”。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训练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引诱学生言不由衷地说大话、套话和假话。如此一来,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慷慨激昂,但其心灵却是“空虚”的,个性被压抑,想象的翅膀也被折断了。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反思传统作法,否定 “套”——把学生牢牢控制在圈定的范围内的作法,而应开阔心胸,还学生以自由,告诉他们“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就是让自己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崇高情怀、平凡生活、现实佳景、幻想世界,无一不可入文,只要教师真正愿意解除学生心灵的束缚,学生就一定能迸发出创造的热情。
“让学生享受语文”既是语文学科构建创新的课堂出发点之所在,其理论源泉发端于古今中外真正的教育家们的思想(如中国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西方的“皮格马里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其正确性、可行性得到了当代勇于探索的语文教改家们成功实践的反复验证。因此,我们应该一致认同:传统语文教学中那些以“苦学”为特征,以“灌输”为手段的落后教学方式,该是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时代呼唤着创新的课堂!
收稿日期: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