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而整体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课文整体教学极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中心”让位于师生的共同活动。通过师生问答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自觉爱好,并且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有 于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规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驾驭知识的本领。学生由被动听课接受知识变为积极参与实践去获取知识,从而发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分析,启发学生总结课文段落及中心思想,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学生自身特点,重点地讲解结构复杂、令人费解的句子及语言点,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现象。但也不能讲得过细,每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当讲解重点。在讲解时还要作到精讲要点,讲练结合。组织学生模仿、巩固等操练环节,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整体教学遵循了语言与教学的规律,既训练了学生系统的语言知识,又使得这个过程有较强的实用性,使二者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合适的平衡和有机的结合
新课标任教版的课文篇幅长,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完整的情节。这样的课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尤其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材料。现在教师整体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重点讲解归纳法;先让学生在认读单词的基础上预习课文,划出重点以及自己的难点。教师将情况收集起来之后,加以分析、整理、归类,再予以重点、难点的突破式讲授,最后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全文。
句型操练法;从课文各段中提取最有代表性、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句型、词组,指导学生使用已学语言知识,进行造句、替换等练习,然后以这些句型为核心,加以发挥、补充和扩展,最后将分散的句型串连成篇,达到贯通全文的目的。
设疑问答法;教师设计出各种有关课文的问句,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查漏补缺,在解决课文内容的同时解决知识点的结构和应用问题。 オ
当然除了这些整体教学常见的方法的应用,每篇课文本身也是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文看作一个整体。开始时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只见树不见森林,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特别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整体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它是同传统的“块块教学”完全不同的一种更新的教学观念。它集串讲法、重点讲解归纳法、操练法和问答法的优点于一身,但又不是上述方法的机械相加。它强调课文内容的理解,强调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教材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用提问方式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通过“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教学状态,指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避免把词汇和语言点教学放在第一位,把课文的整体理解放在第二位,甚至弃之不顾,导致课文教学支离破碎的现象,因为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课文这一载体所传递的信息而非大堆枯燥的单词和规则。只有把知识融入丰富的教学情节中,才会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牢记学习内容。
日常会话及词汇教学(Daily Talk and Word Study)。在这一程序中,着重学生的实践和交流,进行有关教学内容等方面原对话、表演、讨论等;利用新学单词造句、替换、猜译等活动使课变得生动。
课文整体理解。这过程包含有课文引入、听录音等。教师以问、答、记、聊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与共鸣;同时板书一些关键词,视学生的反应情况以不同方式来解释。在具体方法上根据课文不同的情况采取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从内容(即情节、思想内涵)到形式(即词汇、句型和语法)的广泛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所提问题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概括性的理解。对篇幅较长、层次多的文章要求能适当分段并给出大意或主题句,对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的提问可围绕when, where, who, what, why等来提问,再利用图片、关键词等要求学生作完整的复述。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整体和语言点有较好的理解及掌握后让学生来运用所学课文的内容。对一些故事情节的课文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模仿故事情节;对非故事类情节的课文可推出一些话题让学生讨论,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对高中英语课文进行整体教学符合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听说活动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语言结构,也使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得以展现发挥。课文整体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各种有意义的整体语言活动和训练上而不是各个分解的语法和语言点,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符合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这一根本目的。
收稿日期: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