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王 苹
摘 要:认知语言学诞生后,不少学者从认知心理角度来解释修辞现象,成果基本集中在用认知心理理论解释某个辞格产生的心理机制或取得良好交际效果的可能性方面,但系统性不强。本文试图用认知心理理论解释修辞现象,尤其是积极修辞现象,认为积极修辞是把图示和背景调试到最佳角度的过程和规律。
关键词:修辞 认知心理 图示-背景 调试
修辞是为适应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它是对语言的有效运用。修辞可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自认知语言学产生以来,学者把认知心理学理论引进修辞学,试图解释修辞过程的心理因素。部分学者针对辞格的生成做出了心理学角度的阐释。迄今为止,关于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分析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数量都不是很多,研究的体系性不强,深度也不够。对于言语运用的最高级形式,我们认为有必要把修辞研究继续深入下去,从认知心理和接受心理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总结出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一、言语修辞的认知心理支撑
以往,修辞学界都是从自然语言角度给修辞下定义的,如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
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王希杰《修辞学的定义及其它》:“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张静《实用现代汉语》:“修辞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等。从认知心理角度界定修辞尚未有学者涉足。笔者认为,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修辞是调试心理图示和背景的活动过程,修辞规律是调试图示-背景过程中蕴含的方法技巧,修辞效果是图示与背景的角度和距离选择。消极修辞力求达到文从字顺、平匀稳密的平实表达效果,积极修辞则力求达到新颖奇特、逸趣横生的华丽表达效果。积极修辞的产生是建立在相应的消极修辞背景之上的图示突显。积极修辞正是对图示和背景之间角度和距离的调试过程。
二、积极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
积极修辞包括辞格和辞趣。目前学术界对辞格的研究相对较多。1923年,唐钺在《修辞格》中首先提出“修辞格”这一术语,“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辞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称语格)”。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问世,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科学的辞格体系,认为辞格是修辞上几种重要的模式代表。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语言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修辞手法”。可见,从自然语言角度,辞格就是格式化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回环、顶针、拈连、通感等。笔者认为,从心理认知角度,辞格是为使语言达到陌生化效果的图示-背景调试。辞格运用带给读者的新鲜感正是在陌生化的接受环境中产生的。
辞格的运用拉开图示与背景的距离,把图示从背景中突显出来,或者调换背景,使不协调的图示和背景结合起来,也可起到突显图示的效果。笔者把这两种方法命名为调试图示-背景法和变换背景法。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概括的六七十个辞格,无一例外都可用这种理论进行解释。
(一)变换背景法——譬喻、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比拟、讽喻、示现、转品
以下针对该类中较有代表性的辞格进行心理认知解析。
1.譬喻。即把本体比方成喻体。背景调试过程为:用喻体所在的背景取代本体所在的背景。
例如“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籍”“灯塔”各有自身所在的背景模式,譬喻中本体放弃了自身所在的背景,转而投向喻体的背景模式“汪洋大海”。
2.双关。双关有两个背景兼用的现象。在认知时字面义和深层义之间存在着时间的先后顺序,人们总是先在字面义存在的背景中认知字面义,再通过种种联想手段把握深层义,该深层义有自身的背景模式。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字面上释为晴天,深层义为情感,谐音“情”。“晴”与“情”的背景模式显然不同。
3.引用。被引的人、事、物等都有自己存在的背景模式,引用过程就是使被引的人、事、物等脱离已有背景而投向所创的新背景中。
例如“所以说价钱嘛,‘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是现代汉语俗语而用在了口语交际中,这一被起用的过程就是背景调试的过程。
4.移就。从自然语言角度说,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例如“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寂寞”是人的感情,用在“梧桐树”上,实现了客体主体化。这里将主体所在的背景抛弃了,移植到了客体所在背景里。
该类中其他辞格也都存在变换背景的现象,也都能起到舍弃熟悉的背景,投向陌生的背景,产生陌生化的美学效应,抑或朦胧的意境美,抑或在强烈的“不协调”中形成心理反差,突显焦点的功能。
(二)调试图示-背景法——借代、映衬、摹状、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回文、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针、倒装、跳脱
1.借代。是指用借体代替本体,调试图示和背景的间距,把图示从背景中抽象出来加以显化。借代从形式上基本可以分为五类: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采像过程中的人物与布景保持一定距离比紧贴布景更美观的理论,可以准确地解释该现象。
例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以“尸首”代“人”,属于部分代整体的类型,把焦点调试在首部使图示更具清晰感,文本表意更加精确化。
2.夸张。“夸张”本是摄影造型术语,引入语言学中,指运用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数量、速度等进行扩大或缩小,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从心理认知角度说,夸张就是在把握了图示-背景合适的间距和角度后,对图示的显化过程。对图示进行显化,包括放大、缩小和超前。把握图示-背景合适的间距和角度还可以把“夸张”和“吹牛”区别开。
例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此句中的焦点凝聚在“惊”和“泣”两字上,并对其进行了艺术化的扩大。
3.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在保持图示-背景适当距离和角度的基础上用增加同类结构数量的方式突显图示。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该句用三个同类句式的叠加突显了背景中的图示。
4.错综。有时为了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把本来写成整句的句式故意写得长短不齐,整散结合,参差错落的修辞手法。显然,语句过于整齐将变为呆板的背景,不能为图示提供和谐的背景,反而会影响图示美感的生成。拍照时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穿着色彩缤纷的衣服,应选择素净淡雅的布景;如果穿着色调单一的服装,则可选择色彩丰富的布景。文本中亦如此,若通篇皆为整句,则有呆板感;若通篇皆为散句,则有凌乱感。对于如何调配好句与篇的关系,使背景与图示相得益彰,可以从错综辞格蕴含的调配艺术上得到启发。
辞趣亦可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图示-背景理论进行阐释。辞趣指语言文字本身的情趣或风味。这种修辞的目的是利用语言文字意义、声音、形体上所附着的风致,来增加话语文章的情韵。辞趣可分为意趣(辞的意味)、音趣(辞的音调)、形趣(辞的形貌)三种。这三种类型都是通过变换背景或者调试图示-背景收效言语趣味的。比如音趣中的双声叠韵手段是在一堆杂乱的、无规律的语音背景中通过连接有规律的、有秩序的语音而突显出图示的特殊性的。意趣主要通过突显修辞的附加色彩义突显图示,把图示的色彩与背景的无色(无显著的附加色彩)或单一色(有色彩基调,如本文透露着褒扬的感情色彩)区别开来。形趣更是直白地张显了图示的调试结果。
三、结语
积极修辞的美感是通过图示-背景间的选择和调试生成的。背景的调试和换用可以使空间扩大化、陌生化,形成一种心理级差。如果言语表达适合题旨,这种心理级差呈现正偏离现象,如果表达不切合题旨,则呈现负偏离现象。修辞以适应题旨为第一要义,表达效果的好坏不能仅仅停留在图示-背景的调试层面,还要切合大语境下的背景。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胡钟才,李文方.简明摄影辞典[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曾雄伟,王琴.比喻修辞的心理机制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
[5]李连涛.“双关”的修辞心理机制[J].修辞学习,2004,(6).
[6]马瑞超.对偶的心理基础[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7,(1).
[7]江小敏.关于夸张修辞心理机制的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8]吴继光.论修辞格的心理基础[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田甜 王苹 宁波大学文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