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明办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激发群众发展动力,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山区省份,也是全国唯一不沿海、不沿边、没有平原支撑、生态脆弱的传统农业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历来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工作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激发群众发展动力,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步发展,将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省第八、第九、第十次党代会,都把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写进了工作报告;近年来每年省委的一号文件都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推动器。2006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环境立省、文化强省等战略目标,颁发了《贵州省农村文化建设实施纲要(2006—201年)》,明确了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定了一批农村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出台了《贵州省“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纲要(2006—2010年)》,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了目标,提出了要求。
在工作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目标,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展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教育活动,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斗志。
省委、省政府以重大纪念日和节庆日活动为契机,每年开展爱党、爱国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的新时期贵州精神大讨论;开展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等系列活动,激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大力弘扬新时期贵州精神;抽调专家和宣讲骨干,深入基层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科学发展观宣传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和先进事迹巡讲活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针对农村意识封闭、观念陈旧的问题,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理论学习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全省广大农村掀起“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的热潮;结合扶贫开发、科技扶贫等工作,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加强农民群众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弘扬和树立了新时期贵州精神,提高了农民素质,激发了农村的内在动力。如“大关精神”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成为贵州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余庆的“五心”教育活动和长顺的“三爱”教育实践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几年来,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
从1991年起,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省财政每年拨出150万元,用于资助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建设。各级各部门注重整合资源,新建、改建了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配置了设施设备,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阵地保证。
目前,全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基本完成,17332个行政村建立了基层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省共建成2520个农家书屋,158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建或在建952个乡镇文化站,1000个农民文化家园;大力实施“电视进万家”工程,向全省23750户贫困群众赠送了彩色电视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正向20户以上自然村寨推进;农村电影放映院线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
创新工作方法手段,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
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紧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手段,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广大群众在创建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和先进典型。特别是“四在农家”等创建活动,以农村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围绕增收致富、改善环境、提高素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了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变为现实。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村容寨貌更加整洁,乡风更加文明,不少“四在农家”创建点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长春同志、云山同志的充分肯定,社会影响广泛。
各級文明委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在创建工作中积极协调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公路、电话、互联网、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业增收致富工程,大力发展烤烟、茶叶、果蔬等特色、生态、高效优势产业经济,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抓好农民转业就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劳务经济,在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为推动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善,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和农村清洁工程,结合改厕、改灶、改圈、发展沼气、村庄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等惠民工程的实施,大力治理农村“五乱”现象,美化生产生活环境。各地各部门还以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卫生村镇、信用村镇、星级文明户、和谐村寨、道德评议、做一个有道德的
人、“婚育新风进万家”、“美德在农家”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省坚持面向农村基层,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自2005年以来,我省每年开展“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和旅游形象大使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切实增强了我省文化的自信心和竞争力。2005年的多彩贵州大赛中,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全省52274个节目近55000人参加比赛,540多万名观众观看了赛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群众在参与中愉悦了身心,使全省民族民间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蜚声海外,侗族大歌在全国青歌大赛中获得佳绩;全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大赛落地中国舞蹈之都贵阳市;《水姑娘》等在2008年的大赛中获得两金一银二铜优异成绩。
大力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在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目前,完成4000项非遗普查,全省共有62项101处民族民间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8名群众获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剧节目进乡村、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等活动,充分利用民族节庆日,引导群众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文化活动,一些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点,通过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组织开展了首届全省农民运动会。
各地各部门还以村组为单位,组织群众开展传统游戏、篮球、跳花灯等文体活动,引导群众文明健康生活。
不断开拓进取,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有关决策部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得到解决,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所以取得积极成效,就在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激发了农村发展内部活力和原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要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形成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要在提高发展能力上下功夫见实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提高农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教育、引导和必要的支持,加强培训和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变为现实,引导广大群众把“要我发展”的要求变为“我要发展”的行动,最大限度地把农村群众的创造活力释放出来,真正把要求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变为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
要在改善发展条件上下功夫见实效。农村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最有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因此,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发展创造条件。要圍绕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大力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条件和文化服务;围绕农村危房改造和特色民居建设,大力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围绕环境整治,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同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帮助农民建设和发展,实现共建共享。
要在增强发展信心上下功夫见实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组织来说是民生建设,对于干部来说是民心建设,对于群众来说是信心建设。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为为人民谋福祉的行动,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让更多的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实惠中看到希望,才能固牢发展的底气,增强发展的信心。
要在创新工作手段上下功夫见实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载体、管理体制、方法等,使创建工作更符合实际,符合群众需求,才能吸引广泛群众参与,更能取得实际效果。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农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肩负的责任更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