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心理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

2009-10-28 07:01朱娉婷
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09年9期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护理工作应从单纯的躯体护理转向身心整体护理,从单纯地治病而转为治人。心理护理因其在临床应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心理护理;顺化法;同化法

医学是以人类健康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人既有复杂的躯体生理活动,又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始终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人类的疾病和健康乃是个体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医学所应关注的不仅仅是身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而且还应探讨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更科学更深刻地揭示人类战胜疾病,维护健康的原则。因此,生物医学模式应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护理工作应从单纯的躯体护理转向身心整体护理,从单纯地治病而转为治人。

一、临床心理护理的缘由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不利于康复的行为,促使患者康复的方法。患病是人的机体出现故障,或大或小对人的心理都会产生影响,但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常心理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在患病机体与反常心理现象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因素起作用,即人的观念体系。

具体来说,人是高级生物,在生存过程中会形成一个观念体系来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在健康生存的时候,拥有一个与之适应的观念体系,相应的心理现象也表现为正常状态。而当一个人患病时,机体的疾病对个人的人生观念形成冲击,一些原来看得很重要,很有价值的东西变轻了;一些原先忽略的因素(如生命、健康)变得重要了,整个观念体系出现大混乱,发生大变动。这种混乱和变动,使人的心理失去稳定的支柱,于是表现出反常的心理现象。

由此看出,病人的心理是由疾病,观念体系和反常心理现象组成的一个因果反应系统。心理护理将有助于病人整理在生病状态下发生混乱的观念体系,新的观念体系重建后,病人的反常心理现象也就消失了,这无疑将极大地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二、临床心理护理的方法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同化法和顺化法。所谓同化法,是帮助病人把生病和住院遇到的新情况,整合到病人原有的观念体系中的方法。同化法适用于那些原有观念体系没有因病遭到重大破坏,出现反常心理现象比较轻微的病人。只要把病人病情、治疗方法、医院环境、医院的各项制度等,对病人来说较陌生的情况,及时让病人了解掌握,病人会自动把这些信息编织进自己的观念体系之中,从而消除反常的心理现象。

所谓顺化法,是指改变病人原有观念体系,使病人顺应生病后的新环境的方法。顺化法适应于原有观念体系已经因病遭到重大破坏,而且难以恢复的病人。这种病人原来的生存环境与病后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原来的观念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样,只有重建新的观念体系,才能使病人较严重的反常心理现象得已消除。

当然,不同特点的病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具体又可分为如下方法:

1.心理支持护理法:病人住院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病会不会好,对有些检查和治疗又不了解,顾虑很多,心神不定,对这种病人护士要向他们解释清楚,消除其顾虑及恐惧心理,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2.良性刺激护理法:通过疗效满意的病人现身说法,对没有治疗信心的朋友给予良性刺激以增强其治疗信心。

3.通过亲属做好病人工作:通过做好病人家属、亲友、单位同志等的工作而间接影响病人,使病人能安心住院治疗。

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态度安心治病。

5.改善环境,稳定病人情绪:对危重病人及时采取隔离,消除恶性刺激,合理调配床位,使危重病人和一般病人隔离,这是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

三、临床心理护理的目的和意义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使患者保持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正如现代护理工作的先驱南丁格尔所说: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凉冰冰的石块、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所以心理护理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了解患者所患的疾病,而且还应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病人疾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关心病人的生理变化时,又要注意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需要。总之,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将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为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乃是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在这种健康观和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心理护理必然成为护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者要有开阔视野、改善更新知识结构,从更高的层次上组织护理工作,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秀娣.临床心理护理理论初探[J].健康心理学,1996,4(2).

[2]翟晓梅,翟秀梅.浅谈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4,8(3).

[3]张水金.心理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1995,17(3).

[4]托·德特勒夫森,吕·达尔克.疾病的希望[M].春风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朱娉婷(1981-),女,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