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的巧妙导入

2009-10-28 10:15唐丽萍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越学越趣味性数学

唐丽萍

苏霍姆林斯基曾用简明的语言阐述:“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学习兴趣。而导入就相当于课堂教学这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导入安排设计得巧妙得当,就能引发学生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好的导入,能使课堂上师生情绪高涨,教师教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达到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效果。

一、趣味性的导入调动参与的内趋

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数学中的趣味性。其实数学本身存在着许多趣味因素,只要善于挖掘,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主动热情,越学越有兴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学。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儿歌、小故事、数学游戏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寓学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二、新颖性的导入营造活泼的氛围

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解,必然带来沉闷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变得没兴趣了,本来就没兴趣的学生长久下去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情境,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出一些新颖奇特的问题,设计一些让学生有耳目一新感觉的练习,通过出示新颖的题材,让学生收到以新引思,以新促思的教学效果。

三、直观的导入提升参与的广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特点的学科。在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任何一条法则、公式的推导、理解,都需要学生具有抽象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及新奇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演示的过程更感兴趣。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

四、挑战性导入强化参与的深度

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刻服困难而获得答案,才能得到满足,才会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探索的愿望,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困惑、迟缓;遇到新奇现象时,他们会感到惊讶、不解;当问题获得解决后,他们会感到欣喜、轻松。好奇心往往是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出于对某种问题的好奇,发生疑问,希望找到答案,因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融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设计适当的“困难性”题目,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挑战自己的智力,让他们品尝攻克难题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爱学。

课堂导入方式多样,不一而足。最重要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探求新知识的条件,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趋力,才会真正调动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猜你喜欢
越学越趣味性数学
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的创新产品
以画之名
趣味几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活用公式 水到渠成
杂谈初中化学的梳理识记方法
错在哪里
国际足坛108将
金书四卷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