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茂强 白双人
10年前,科学考察确切探明,在榆林广袤的区域内,每平方米土地下居然平均蕴藏着6.6吨煤、140立方米天然气、138吨盐、14公斤石油的富矿资源!
这组惊人的数字不胫而走,不知勾起多少富有远见的拓荒者建功立业的遐想和激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发现的震撼力绝不亚于1849年北美加利福尼亚掀起的世界性淘金狂潮。
从拓荒开发到繁荣兴盛,号称“金山”的加利福尼亚经历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春秋;而新千年之交,地处黄土高原的榆林,其迅速崛起并被确立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基地”,直至跃居国家能源接续地——“中国第一产能大市”,才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
10年奇迹:
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
2008年,榆林市生产总值达到1008亿元,跃居陕西第二,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740美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5亿元财政总收入221亿元,居全省第二,地方财政收入7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主要工业品产能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2009年上半年,榆林实现生产总值424.11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9.68亿元,同比增长6.3%;二产增加值336.14亿元,同比增长7.8%;三产增加值78.29亿元,同比增长16.9%,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困难阶段,榆林经济仍然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去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榆林视察时,对榆林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发展势头好,很有希望”,并指示要“珍惜资源,搞好深度转化”。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李源潮部长视察榆林时,特别要求榆林要搞好能源经济“百年战略”研究。
陕西省委、省政府认为,榆林是资源富集、产业聚集、企业云集的区域板块,是全省经济增长最快、持续性最强的地区,因而出台了支持榆林发展的10大类27条政策措施,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榆林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高效服务的试验区、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示范区、城乡统筹和强市富民的先行地区,使榆林成为全省发展的重要一极。
榆林,已经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高地,投资兴业的淘金热土。
三大建设:
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百年战略”
榆林市市长胡志强对榆林未来的发展描绘了宏图。他说:按照中央和省上对榆林跨越发展的要求和期望,面向未来十年,榆林确定了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为三大奋斗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人文优势,打造区位优势,集聚社会资本优势,培育科教后发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强力推进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三大建设。
建设“两区六园”和“四大产业集群”的现代能源重化基地
榆林市坚持区域化布局、项目化策划、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生态化导向、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实力基地、效率基地、绿色基地、和谐基地。重点工作包括:
着力打造产值千亿、百亿级园区。以榆林经济开发区带榆横煤化工区,以神府开发区带榆神煤化工区,经过5到8年的努力,实现两个园区产值超千亿。同时,着力打造定靖油气化工、绥米佳盐化工、吴堡煤焦化、府谷火电载能工业四个产值超百亿园区。
加快园区“五个一体化”进程。按照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模式,加快“两区六园”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两区带两园”体制改革步伐,健全其他四个园区管理机构,实现管理体制创新;试行项目退出机制,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打造10个产值超百亿企业集团:按项目投资额度,企业规模大小,试行分级服务制度;整合服务力量,选择优秀人才,为大项目,大企业集团展开一对一服务,在项目管理和协调服务方面有新的突破。
到2015年,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的支柱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增加值达到2700亿元,占到第二产业的90%,煤电和载能材料、煤制油、煤盐化工、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和其它工业成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新亮点,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份额占到第二产业的7%。毛纺、服装、轻工、医药、食品五大产业实现二次振兴,成为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建筑业产值大幅增长,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到第二产业的3%。
以多功能的特色生态农业推进能源接续地的可持续发展
胡志强市长指出,不能把农业仅仅理解为一个单一化的产业部门,尤其在能源重化经济区域,必须以超前的眼光,十分清醒地认识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的产业单一化,必然导致农民成为弱者,农村成为弱势,农业成为弱质。近年来,榆林采取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为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榆林将加快规划五大特色产业区域,发展六大特色产业,打造九大产品品牌,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通过推行土地流转加快生产要素的整合,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健全现代特色农业服务体系和建立长效投融机制,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到2015年,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将达到200亿元,特色产业面积达85%,良种覆盖率达95%,产品商品率达80%,加工转化率达5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六大农业特色基地基本建成,省级畜牧业基地基本建成,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使“大明绿豆”,“三边荞麦”,“陕北红枣”、“大漠蔬菜”等九大名牌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平均达到30%,具有较强的全国性竞争力,出口额达到5000万美元。
要充分发挥农业所独具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城市的生态系统基本上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对于乡村,是一个绝对依存的系统。能源重化产業又与环境生态问题存在天然悖论。必须依靠农村的发展提供清洁的水、空气和阳光,提供绿色食物和原材料,并消化、消解能源城市复杂的有形无形垃圾、污染,才能达成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榆林市加大了封山禁牧力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在城区开展工业“三废”治理和煤矿采空塌陷区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通过启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榆林市政府重点抓了50户耗能大户的节能减排和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对22户用能企业进行了能耗审计,对耗能
3000吨标煤以上的新上项目,严格进行把关。在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方面,按照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要求,榆林市政府出台了生态园区建设实施意见。去年全年万元GDP能耗降低4.2%,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34万吨以下,削减3.9%,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2.19万吨以下,削减1.5%,可以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
“十一五”后两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榆林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陕西省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而榆林前年和去年两个年度累计下降7.33%,仅完成目标任务进度的36%。随着重大项目的投产建设,减排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对此,榆林市政府采取产业调整与结构优化并举,工程措施与管理手段并重的措施,全力搞好节能减排。在坚决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下游和配套产业,促进能源化工和非能源化工产业协调发展。同时,还加快了生态农牧业、生态水利和绿色人居环境三大体系建设,通过经济林开发利用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实现沙漠增绿,生态增殖,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到“十一五”末,榆林生态建设将取得初步成效,万元GDP能耗达到2.01吨标煤,完成能耗下降20%的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11.05万吨和1.2万吨以内,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8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总面积达1000万亩。到“十二五”末,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要达到26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0%,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3.86万平方公里,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总面积达2000万亩,成为国内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市。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长城、河套经济圈“金三角”
榆林市新修编的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将榆林定位为国家能源化工服务基地、陕甘宁蒙晋接壤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为此,榆林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近期50万、远期80万、远景100万的人口规模,城市规划区22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4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96平方公里,实现一城三区组团发展。今年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7亿元,完成了城市40条道路的改造和20多条道路的美化亮化,新增供水管道6.9公里,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区气化率达70%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和文化品位,榆林新机场今年4月建成投用,开通了至北京、西安、成都和上海的航班。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3.99亿元,开工建设了红石峡摩崖石刻、汉画像石陈列馆、榆林国际大酒店、新闻大厦、体育中心等项目;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成立了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启动了“数字榆林”工程,通过“双创”、“创卫”等活动,全力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构建200万城镇人口的“大榆林”,是一个更高的发展目标。以榆林市区为中心,神木、靖边、绥德为副中心,府谷、定边等八个县城和大柳塔、锦界等六个重点镇以及其他集镇为支撑,打造“一小时经济圈”。预计到2015年,榆林全市城镇化率将提高到46%,中心城区由第二产业主体向第三产业绝对主体的转变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全市大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榆林将成为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商贸、交通、金融、文化中心。
“十二五”将是榆林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呈逐年加快趋势,根据对“十五”以来发展速度规律的分析,榆林市政府对“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速度和主要指标进行了初步预测,地区生产总值按年均20%、财政收入按10%增速计算,预计到2015年,榆林生产总值将达到3700亿元,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亿元。
“十二五”期间,榆林固定资产投资将大幅增加,五年累计将超过6500亿元,其中能源化工产业投资3500亿元,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投资150亿元,交通和电网建设投资1100亿元,城建和附属产业投资900亿元,环保和生态建设投资150亿元,其他方面的投资将达700亿元。届时,榆林将具备年产原煤3亿吨和油气当量3000万吨的能力,成为“中国第一产能大市”;建成15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火电基地和年产1500万吨的甲醇生产基地,成为国内重要的火电基地和国际知名的甲醇生产基地。
在发展过程中,榆林市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新审视榆林,定位榆林,提出了构建榆林经济发展主框架的“十大体系”,其基本思路为:建设国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做强“大农业”,建设省内一流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榆林”,建成晋陕蒙宁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实施“大生态”,成为国内能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的样板搞活“大流通”,建成活力强、承载度高、扩散效应明显的商品流通市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区域资本运营中心;发展“大文化”,形成传承力强、地域特色浓郁、现代文化积聚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构筑“大交通”,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和地下管网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立体交通体系,构筑榆林和周边重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兴建“大水利”,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发掘地下水,适时引进黄河水,成为西部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面旗帜创新“大科教”,建设省内能源化工人才培训基地、能源化工创新技术孵化转化基地、农牧业高新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强化“大安全”,建设平安榆林,安全榆林,使榆林成为全国安全生产的模范,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典型,西部知名的和谐城市。
展望未来:
胸有成竹的宏伟蓝图
据了解,未来十年,榆林市将投资1.5万亿元,建设10个领域80大类1000个重大项目,构筑大能化、大农业、大城镇、大生态、大水利、大交通、大流通、大科教、大资本、大平安“十大体系”,形成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框架,支撑榆林在更高水平上全面跨越发展。根据测算,能源化工类实施173个项目,投资9600亿元,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特色农业类实施100个项目,投资350亿元,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城市建设类实施252个项目,投资550亿元,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交通类实施34个项目,投资715亿元,打造公路、铁路、航空线路、海河航运、地下管网、北上南下、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环境。
而榆林市的近期目标则是到2012年,确保GDP年均增长23%以上,达到3000亿元,財政总收入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
目前,榆林正着手开展发展十年规划、四年计划研究的编制工作,开展榆林能源经济“百年战略”的课题研究,主动置身于全国和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国际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机遇,谋划未来发展。
胡志强市长说:“我们要勇于发现问题,寻找根源,重于谋划对策,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现实成果和整改成效来检验各级干部,努力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