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芬
所有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同行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从基础抓起,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借实践活动为习作铺路搭桥
羽翼再丰满的鸟,不凭借空气也永远飞不起来,同样,水平再高的作者没有材料也会一筹莫展。可见材料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那么小学生如何获取习作的材料呢?最重要的是立足于学生生活,使习作和相关的实践性活动紧密结合。我捕捉机会,多组织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如:队会、联欢会、读书会、演课本剧、京剧表演、为同学献爱心等活动。读书会上,大家交流读书心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王彤同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后感在全国获特别奖,并为学校领回了一面锦旗。
一提到演课本剧,学生们总是兴趣盎然,学生自编自导自排课本剧是那么投入,在编剧、排剧、演剧的过程中,学生反复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反复琢磨人物的语言特点、神情和每一个动作,他们在编排的过程中,感悟到要想突出人物特点,塑造典型形象,就应该抓住这诸多方面的特征,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班组织了“奥运有感”活动,学生们从体育场馆谈到会歌、吉祥物,从开幕式谈到金牌获得者……一篇篇体会深刻、激情澎湃的文章就这样诞生了。如《由“黑马”所想》、《震惊中外的开幕式》、《“紫蝴蝶”的启示》、《花环下的神枪手》等,有十几篇作文在“德云杯2009年全国中小学生汉语作文大赛”中获奖。
这学期班里的一名同学长了恶性肿瘤,我抓住契机,组织了献爱心活动,然后指导学生写感受,有的学生写道:“这神圣的募捐活动,震撼着每一个人,鼓舞着每一个人,大家都在接受一次爱的洗礼……”,还有的同学深有感触地写道:“募捐开始了,第一位上去捐款的就是刘明,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父亲在街边修自行车,但他一点也不吝啬,毫不犹豫地把一百元钱投入了募捐箱。”还有的同学由这次募捐想到了汶川大地震,称这次募捐是“爱心接力”。先让学生自己“心动”,再让学生“笔动”,学生才能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学生们在实践性的活动中有了亲身体验,认识了更多事物,丰富了情感世界,受到了启发,有了触手可及的写作素材,从而为习作奠定了基础。
我还经常创设生活情境,精心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强化自己的感受,在指导学生写介绍一种商品的习作时,我让每个学生都扮演推销员,学生们的参与兴致极高,他们有的乔装打扮了一番,有的同学拿来的蔬菜是刚从自己家地里摘来的,再看看他们的推销本领,真是独具匠心,把自己推销的蔬菜都介绍成了蔬菜“王”了。如:“我的芹菜可嫩了,只要轻轻一碰茎就会断,茎内溅出细小透明的水珠,清清的、凉凉的,逗人极了。”再如:“我的萝卜像胖娃娃的头,多可爱呀!表面的皮白而带青,皮里面的肉雪白雪白的,你如果咬上一口,哇,真甜哪!”我以此为契机,让他们把蔬菜的“好”写下来。一篇篇用眼、用手、用鼻、用嘴、用心感受的习作诞生了。
喜闻乐见的游戏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抓住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在乐中、在充满浓厚情趣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写作素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兴趣,为写作开辟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二、创造性地运用“下水文”
首先,“下水文”可为互动搭建桥梁。
“下水文”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自己撰写的文章,教师写“下水文”,首先给学生一个暗示,习作是师生共同的作业,老师也同样得习作;其次,他们会很感兴致地带着欣赏或挑剔的眼光来评价老师的作业,更有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他们会给老师的习作提出许多建议。这样,习作训练成了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过程。教师经常写“下水文”,无疑会沟通师生的情感,给习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可极大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其次,“下水文”可为情感体验抛砖引玉。
真正的教育是以情感为基石的,习作最令人担忧的是情感的沙漠化,怎样引导学生呢?教学时我总是苦思冥想,大胆尝试,用“下水文”照亮学生的心灵。教材中,有一篇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的习作,如何使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情感呢?我在习作之前反复思考,以自己的姐姐为素材写“下水文”,执教时,我先拿出照片,请学生看姐姐严重变形的手,然后再拿出姐姐画的画给他们欣赏,学生被一幅幅工笔细描的花鸟画打动了,接着我充满深情地读“下水文”《石底草》,学生被文中的故事深深震撼着,他们的情感激起了浪花,他们明白老师的“下水文”写的就是身边的人,这位亲人所做的事打动了老师,这样的习作写出来,才能有真情实感。
“下水文”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经历着情感的体验,他们马上收集头脑中的信息,生活中的哪些人感动过自己,使自己的心灵震撼过?在巧妙的设计中,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事与人,感受社会,他们从真实的生活中选择出素材,写出了内心的感受,写出了真情,打开了情感通道。《妈妈考博士》、《美丽的谎言》、《千里送真情》、《纸条信使》、《最美味的汉堡》……一篇篇赞美亲情、坚持不懈精神,讴歌热心助人的感人至深的习作问世了。
但“下水文”并不见得单为了学生提供范例,有时或许只是一个“靶子”,运用这个“靶子”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表达的冲动。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描写景物的习作时,故意呈现给学生一篇详略不得当,顺序较乱的“下水文”,请学生大胆点评,学生们热情高涨,拓展了思路,开启了他们的想象,师生经过互动式的讨论,碰撞,共同经历了一篇习作由劣到优的全过程。
另外,教师的“下水文”也可以是“滞后”的,即在习作讲评时呈现,这时的点评会更有针对性。
“下水文”是习作教学的一个依托,成为师生互动的一个平台,可达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教材小练笔,放飞学生思维
课内练笔能有效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有助于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落花生》一课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写平凡岗位上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做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学生们联想到园林工人、交警、清洁工……他们睁大眼睛观察到:“清洁工人双手戴着大帆布手套,拿着一把长扫帚,弓着腰,双臂有力地挥动,把枯枝败叶、纸屑、碎石……都扫成一堆一堆的小山。”学生随后的小练笔,拓展了想象,使清洁工的感人形象跃然纸上。
另外,我还尝试了围绕文章中心,“添叶加叶”式的想象。
《老人与海鸥》一课结尾的场面是多么壮观啊!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这个场面是温暖的,给人以遐思,怀念、激动、思考,这丰富的回味可使学生悉心体会人与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我以此为良机,组织学生讨论:“海鸥为什么会这样?你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因为老人把海鸥看成是自己的儿女,十多年来,风雨无阻给海鸥送食物,和海鸥做伴。此时他们的父亲去世了,他们要瞻仰自己的亲人。”有的同学说:“因为海鸥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多停留一会儿……”我捕捉机会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只海鸥,写出对老人的深情。学生们写道:“我拼命地呼叫着,喉咙都哑了,我极力地扑扇着翅膀,羽毛都掉下来了。”这些描写感受到海鸥内心的情感,真是令人震撼。
语文课文中许多作品情节生动,回味无穷,如《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主人翁的美好内心世界,令学生感动不已,使其对故事的情节还欣然探索。在教学后,我以《面对老人时》、《我来到墓碑前》为题进行练笔。学生的习作情节曲折,催人泪下,闪耀着奇异的光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习作需要想象,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真实的自己的话”。恢复孩子们的童真,放飞他们的思维,还他们原本的生活乐趣,让他们说真话,吐真情。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在习作天地里朝着放飞想象和创造的方向驰骋。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在习作教学中的摸索和探究,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仅本学期,所带班级发表习作8篇,获全国、内蒙各级作文大赛奖累计50余篇。一路走来,感触最深的是,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路,习作应回归他们。以童心写童真,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稚嫩的手来描绘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