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之旅登月

2009-10-26 03:02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09年9期
关键词:奥尔德阿波罗登月

赵 菲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首次将人类的登月梦想变为现实。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上,两位宇航员接到了一个历史上相隔最远的长途电话。电话那边,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太空英雄表达了敬意。然而很少人知道,在一份备用演讲稿中,美国总统早已写下了这样的话:“命运注定这些和平探索月球的人将永远安息在月球上。我们的两位勇士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知道自己没有生还的希望,但他们还是……”

“跨出人类的一大步”

1969年7月16日,载有3名宇航员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次太空探险的目的地是人类已仰望了千万年的月球。

为了与苏联争夺地外空间,美国总统肯尼迪早在1961年就宣布将实施载人登月计划,即“阿波罗计划”。其后8年间,美国先后发射了几十个月球探测仪器,用于了解月球表面的地理情况和勘察理想的着陆点,同时就登月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多次模拟实验。

在如此庞大的工程中,发生一些始料未及的事几乎在所难免。“阿波罗11号”在进入太空后不久,登月舱领航员奥尔德林忽然看见一道炫目的光线从船舱前部直剌向舱尾,待他转过头去,那道光却已无影无踪。这个异常的现象令奥尔德林的心瞬间缩紧,他连忙问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飞船领航员柯林斯是否也看见了那道光。同伴们的回答使太空舱里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他们说看到了,而且已经看到了上百次。

奥尔德林马上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专家取得了联系。经过分析,专家告诉他们,那些光线可能是高速重粒子。这些重粒子的威力大到足以穿透宇宙飞船和人体,不过短时间的接触不会给人造成严重伤害。由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阿波罗11号”只能在太空粒子的“枪林弹雨”中继续前进。

然而,就在登月舱即将着陆的时候,险情再次发生。此时,登月舱的计算机突然发出“错误代码1202”的警报。舱内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以前的训练中从未见过这个警报,于是马上向地面的控制中心询问。得到消息的控制中心顿时乱作一团,因为这里的专家竟也无一人知晓“代码1202”的含义。更令人紧张的是,控制中心此刻必须立即决定登月行动是否继续进行,因为只要再过一会儿,放弃着陆将在技术上成为不可能,这意味着一旦此次警报暗示致命危险,两名宇航员就只有死路一条。

就在人们焦虑万分的时候,有人找到了正在后台工作的计算机工程师杰克·嘉门。嘉门观察了几秒后说:“这是执行溢出警报,信息量太大,计算机一时处理不了,但不影响着陆。”控制中心马上将实情告知两名宇航员,于是几分钟后,登月舱顺利着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阿姆斯特朗缓缓走出登月舱,踏上了月球的土地。当他把人类的第一个脚印留在月球表面之后,阿姆斯特朗说出了那句令地球上所有人为之动容的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分钟后,奥尔德林也走出登月舱。两人先在地面上放N7一块金属牌,上面写着"1969年7月,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着陆的地方。我们代表全人类平安抵达此处。”随后,他们又将一面美国国旗插到了地上。

两个小时的科学考察之后,二人准备返回登月舱。忽然,他们看到了一件绝不应该出现在第一批登月者眼前的东西——一个折断的电路开关键。原来,由于宇航服过于肥大,出舱的时候不知是谁将启动引擎的开关刮断了。如果无法开启引擎,那么尼克松总统的备用演讲稿势必将派上用场。然而就在此时,奥尔德林在舱内发现了一支圆珠笔,几近绝望的他试着用这支笔拨了一下残损的引擎开关,没想到竟然将登月舱再次启动。就这样,两人得以同守候在飞船上的柯林斯会合。7月24日,“阿波罗11号”顺利返回地球。

连续登月,五成一败

对于充满未知的探月之旅,当时的人们显然没有必胜的把握,也许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但怀着对月球世界的无限向往,40年来,人类先后6次将足迹留在了那里。继第一次登月成功之后,美国在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间又先后发射了“阿波罗”12号至17号六艘宇宙飞船实施登月,其中仅“阿波罗13号”未能完成任务。

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升空,预定着陆点是月球的弗拉·毛罗高地。但是,在发射后的第二天,服务舱生命保障系统中的2号贮氧箱意外爆炸。休斯敦控制中心当即取消了这次登月任务。所幸“阿波罗13号”在完成绕月飞行后,平安地回到地球。

1971年1月31日,“阿波罗14号”踏上了登月之旅。为了方便在月面上运送科学设备和岩石标本,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宇航员特意带上了一辆“运输车”。不过这辆“运输车”实在有些简陋,宇航员必须推着它前进。好在月球的引力远小于地球,摆弄这辆“人力车”并没让宇航员太费力气。“阿波罗14号”的飞行指令长艾伦·谢波德在这次登月过程中创下了一个记录——第一个在月球上打高尔夫球的人。由于穿着臃肿的宇航服,谢波德在击球时只能单手挥杆,以致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第三次挥杆时,谢波德终于将球击出,在月球稀薄的大气层中,小小的高尔夫球以比地球上快得多的速度射入天幕,直至不见踪影。

同“阿波罗14号”相比,“阿波罗15号”的月面运输设备有了很大改进。这一次,登月的宇航员得以驾驶一辆重209千克的四轮电池驱动机车在月球上行动。这辆月球车共行驶了3次,行程总计约26公里。此外,“阿波罗1 5号”还将一颗人造月球卫星——月球子卫星1号发射到轨道上。

1972年4月16日,“阿波罗16号”飞船搭乘宇航员约翰·杨等首次登陆月球高地。月球车再次驰骋在月球表面,并采集了95公斤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1972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升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的最后一次登月行动。两名登月的宇航员中,哈里森·施密特是地质学家,也是直至今日惟一登上过月球的职业科学家,吉恩·塞尔南则是飞船指令长。在长达22小时5分钟的月面行走过程中,两人发现了一些橙色玻璃体。根据这些玻璃体中包含的稀有元素,科学家判断月球表面应曾有水存在。1998年,美国“月球勘探者”无人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再一次表明月球两极下面可能有冰态水。在即将离开月球的时候,塞尔南在月球的土地上写下了自己小女儿的名字——“Tracy”。而在返回地球之后,塞尔南开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人们从他那里第一次得知,人类在太空中可以用肉眼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

质疑不断,争议渐起

“阿波罗17号”返地后,美国的

“阿波罗计划”宣告结束,此后人类再没登上过月球。通过6次成功登月,12位曾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从月面收集了大量土壤、岩石标本,他们拍摄的影像资料也令世人大开眼界。所有这些,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然而,人们对美国宇航员登月的真实性也有不少质疑。

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人类从来没有登陆月球。那些航天员在月球漫步、插美国旗的照片和影像,全都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搞出来的“登月骗局”。甚至连那个月球也是“道具”,是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沙漠或迪斯尼的电影布景。

曾参与“阿波罗计划”相关工作的美国人比尔·凯恩撰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陆月球》的书,直接将“阿波罗计划”称作“登月骗局”。他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针对“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上埋插美国国旗的照片,凯恩在书中揭露说,宇航员的手在离开旗杆后,旗帜仍呈飘摆状,这说明现场有风存在。但是,月球上几乎没有空气,因此也就没有气流。所以,照片显然是在地球上拍摄的。此外,他还指出,在一些两位宇航员同时出现的照片上,两个人影子的方向不同,意味着拍摄现场有多个光源,而在月球上,除了太阳再没有第二个发光体

凯恩的书使人们对登月的真实性产生普遍怀疑。几十年来,又有人不断提出其他证据证明所谓的“阴谋论”,而NASA却拿不出记录“阿波罗11号”登月壮举的原始录像。据悉,目前相信“阿波罗11号”登月事件是弥天大谎的美国人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6%猛增到了22%以上,意味着至少6000万美国人成了“登月阴谋论”的信徒。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此外,美国的传媒几乎是无孔不入。假如政府有欺骗行为,各大媒体一定会大做文章。而至今美国新闻界并没有对此大肆渲染,其中必有一定道理。

另外,一些科学家也对所谓的质疑进行了批驳。比如科学家指出,“阿波罗11号”带到月球上的旗杆本是“7”字型,也就是说国旗上端的水平边是套在一根横杆上的,所以宇航员放手后,国旗仍呈现出飘摆的样子,而投向不同方向的影子,则是与透视角度及月球表面的坑洼起伏有关。

在热烈的争论中,2003年7月20日,美国在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仪式,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向当年乘“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的3名宇航员授予了“兰利金质奖章”,以表彰他们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这多少表示了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但是,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签名或合影,30年来他选择了沉默。这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惑。

就在人们为登月真伪争论不休时,又有人质疑登月的意义。他们指出,在实施“阿波罗计划”的11年间,美国政府共花去了255亿美元,动用了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余家科研机构和30多万服务人员,然而付出这些的目的却并不清晰。美国一位专栏作家曾就此评论道,探索太空本可以使用比人类宇航员成本低得多的机器人,而那些真正登上了月球的宇航员们,似乎并没有给人类带回太多有价值的信息。环保主义者则强调,以往的登月行动已经在月球上留下了不少的太空垃圾,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人类终将为此付出代价。事实上,从“阿波罗17号”宇航员拍到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上已经出现了一个由废弃电线和各种机器零件组成的垃圾堆。NASA承认,那些东西就是阿波罗月球卫星的残留物。

摘自《环球时报》

“免费”是多少钱

思思

“免费”是个神奇的价格,我们不能用评估其他价格的方法来评估它,它让我们感觉良好。让我们的欲望无限放大。但有时候“免费”会捉弄我们一把,促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想象一下,面前刚好有两种礼券供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1、免费的10元礼券

2、售价7元的20元礼券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和Shampaner,Afiely两位教授在2006年研究中的被测试者一样,那么你会选第一个,免费的那个。其实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这并不合理。当你再次考虑的时候。你会发现20元的更合算:你事实上获得了免费的13元。但“免费”这个词把我们脑子里的理智全屏蔽了。

再来看看下面两个选择,你会选哪个?

1、售价1元的10元券

2、售价8元的20元券

这个时候,大部分被测试者(64%)选择了20元礼券。

其实每种礼券的价格只多了1元,10元礼券的价格从0元变成了1元,而20元礼券从7元变成了8元。在不存在使人丧失理智的“免费”这个词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意识到20元礼券更合算,并按照最大优惠原则来购买产品。

以上研究证明了“免费”的力量确实强大,以至于我们毫无抵抗就做了错误的决定。为什么这个简单的词会有这样的力量呢?两位教授认为主要有两个情绪上的原因:“免费”让我们没有付出劳动就获得果实,感觉良好;同时,因为我们没花钱,所以就算选错了,也不会损失什么。

近几十年来广告和市场营销的专家们都熟知,把“免费”这个词嵌进任何一项交易中,都会提高商品吸引力,即便事实上你并未拿到任何免费的东西。想想那些随处可见的“买一送一”活动,其实你并没有拿到什么免费的东西,它们只不过打5折而已。虽然5折也很不错,但它听起来其实并不像“免费”那么吸引人,不是吗?

猜你喜欢
奥尔德阿波罗登月
我有一个“登月梦”
人类登月50年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登月50年模型图解阿波罗1号~17号大盘点!
为何我想不到阿波罗尼斯圆
心比天高一支笔 登月去
登月第二人再创纪录成抵达南极年龄最大者
由阿波罗尼斯圆衍生圆锥曲线的优美性质
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
奥尔德林的妙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