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
当今的大牌设计师又有哪些能让你目瞪口呆的新作推出?今年的新装,用哪些新颖设计和造型元素才算得上最靓,最风光?一类似的探讨,在今天扑面而来的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载体上都能见到。在全同各大城市,也都可看到香奈尔、法蒂龙等世界品牌以及李宁等国内名牌的服装挂满橱窗。在热闹非凡的大街小巷,人们身着不同款式、风格各异、色彩靓丽的服饰,充满自信地奔波忙碌……这样的场景、镜头,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国人生活中丰富与时尚的一面。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大民众在着装上的巨大变化,笔者不由得感慨万千。
一、蓝、黑、灰三色和“老三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喜庆洋洋;在穿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民众表现尤其突出:男人脱下了长袍马褂,女人替换下各色旗袍、中式短装及各种长短裙。男干部们基本上都穿着中山服,服装颜色多以蓝、黑、灰为主色,衣料以呢绒、棉布为主;学生多穿童子装;老年男人则穿对襟盘口蓝布衫,妇女则是大襟式盘口蓝布衫。虽然这些服装在样式和颜色上都很单调,不时尚也不华丽,却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很多要求进步,要求改造的人们也都穿上“毛式服装”、人民装、列宁装等。“老三样、老三色”就是那时对这些最流行服饰的统称。个别妇女或年轻女子穿着膝盖以下的素花或黑色百褶裙,上套白衬农,就算是最时髦的了。
1949年以后,工人阶级的工装也成为人们着装的一种荣耀。1 954年,国民经济还很薄弱,人们生活所需的棉毛衫裤、床单、毛巾、袜子等纺织品一律凭票供应。手工制作的棉布衣裤、绒衣裤和布鞋成为日常服装,这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是晚上飞针走线为我们缝自己裁剪的衣裤,有色彩的布料也是自己家里买染料着色。在那时的条件下,绝大多数民众穿着“补丁”服装,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只有在过年时才做身新衣服。当时的中国服装色彩单一,款式大同小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装饰性、艺术性以及个性风格等完全得不到体现,人们满足的只是实用、朴素。而是否常穿补丁衣裤在当时甚至还成为思想革命与进步的象征,成了考察十部的重要依据。艰苦朴素是全社会唯一遵循的社会风尚。
二、服装上的阶级斗争
“文革”十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旗袍、连衣裙、西装等服装成为封、资、修的象征,军便服则最为时髦,从而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当时年轻人最常见的着装是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腰间扎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红卫兵袖章,脚穿草绿色解放鞋。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除穿中山装、人民装外也穿起了军便服。这时服装不仅表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而且还被赋予了政治色彩。人们的穿着即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服装成为革命的表现,革命的一部分。
还在1964年5月12日,距离“文革”的发生还差13个月,上海南京西路高美服装店里发生一场争执。一位女顾客订做一条灰色华达呢裤子,要求把裤脚做小,遭到营业员的拒绝。营业员提醒她:“再改小就要形成包屁股、小裤脚了,这种奇装异服是不受欢迎的。”并对她说:“社会主义商业不能制作有害社会风尚的商品。”这位女顾客说:“难道我穿一条小裤脚裤子就影响社会风尚吗?做一条小裤脚裤子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吗?”双方不欢而散。当年的《解放日报》根据这事件,发表了一篇特写文章。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一场全社会对“奇装异服”的批判。其中一篇批判文章说:“裤脚做得小一点,皮鞋改得尖一点,初看起来,不过是个人爱好问题,但仔细一看,却不然。因为小和尖到某种程度,就会变成奇装异服。透过衣服、皮鞋等等,也可以看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情趣、两种生活方式的激烈斗争。”(转见《裤子上的阶级斗争》,《家庭与生活报》2009年6月26日)
当年《羊城晚报》还发表了一篇南“广州服装学习组”撰写的文章,回答了“什么样的衣服算是奇装异服”的问题。文章说明,女装的敞袒胸部的袒露领、包紧屁股的水桶裙以及紧束腰部而故意突出胸部的其他怪样衣服,都是奇装异服。至于男装的牛仔裤(一名瘦脚裤)、不男不女的花衬衣也属此列。文章还批评说:“这些怪样的衣服特点,一是卖弄风情,刺激别人的感官;二是有损健康,不利于肌体的活动。而所有这些奇装异服,又全是从西方抄袭过来的,与我们勤劳、朴素、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风尚背道。”从这些旧闻可见当年政治色彩已经完全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于现在的青年人是很难相信和理解的。
在当时那种经济条件下,大家追求的最美的非常标准的搭配是纯棉做的:白衬衫、蓝裤子——凡机关、学校的一切大活动基本都着这种装束。当然,家庭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年轻女孩,也穿着有大或小格子的线织、灯芯绒衣服和在衣领、领边以及胸前有手工绣花的素色衣。
三、缤纷时尚演绎时代进步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有了“快巴(也叫纤维)”、“的确良”、“粘锦华达呢”、“粘锦凡尔丁”、“棉涤纶”、“毛涤纶”、“无光纺(麻纺)”、“美丽绸”等服装化纤衣料,服装色彩逐渐丰富起来。1978年底,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带来我国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许多人都以衣着“广(东)货”为荣。这个时期我国最高领导人穿上了西装,很快两服成为全同最流行的服装。上至官员,下至农民工都纷纷穿西装;报章杂志罔书也在介绍怎样穿西装打领带,穿两装应该怎样配色等等。广大人民在着装上基本告别了“老三样”。这时期呢绒、毛、皮等材料制作的服装也逐渐多起来。
80年代,牛仔裤、喇叭裤、五颜六色的T恤、尖头皮鞋等大批量的同外流行服饰进入中国市场,首次对中国服装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带来冲击。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服饰美的心理日趋强烈和成熟。服装的科学研究、教育、商业都有了大的发展。中国服装无论是款式设计还是表现风格,基本上逐步和世界接轨,体现了服装的时尚、艺术、多元、个性等特征。90年代中期,以表现体形,具有大众化和随意性的牛仔裤、T恤以及可以显示女性体形的健美裤流行起来。不少年轻人在T恤文化衫上印文字、图案,以自己的风格诠释服装的内涵。化学纤维的发展,羽绒服的出现使人们冬天有了色彩靓丽的服装。这时世界部分品牌服装也登陆中国。中国服装首次突破传统,得到了解放。“老三样、老三色”彻底成为历史。
90年代后期,人们对国际流行时尚服饰的渴望使中国服装业在服装时尚与实用并重的前提下更注重细节,创新出了随和又散发另类味道,体现自然、独立、简洁又具个性化方式的服装。任衣料上以棉、麻、丝、毛等天然环保衣料为主,加上少量的混纺而穿着舒适;在花样上则注重面料和款式的双效结合,线条流畅,有如天成;同时辅以订珠、压褶、印花、蝴蝶花、镶钻等精致手工工艺,又在红黑白的经典色系中,辅以时尚流行色,给人以不同风格的服装视觉体验。特别是青少年的“哈韩”、“哈日”服装,女性的内衣外衣化、露脐装、吊带裙、拖鞋、肚兜等性感服饰的风靡,都与国际化的性感潮流同步。
进入21世纪,名牌时装走人寻常百姓家里,世界时装舞台与中同时装几乎同步发展,同步流行民众在穿着上随意、门南,从花样迭出的着装变化中充分品味自己的人生价值、个性特色以及爱好,体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物质文化丰厚、国家兴旺发达给大家生活带来的美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我们从广大人民群众在由款式基本统一、色彩单调到款式多样、五彩缤纷、风格各异的着装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一步步地开放、发展,感受到人们思想的日益解放、充实和丰富,感受到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在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