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来点哲理好不好

2009-10-23 05:27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哲理案例计算机

魏 宁

冯天瑾教授在《智能学简史》中写道:“我有一个愿望长期在心中蠕动,希望我国科技界和大学理工科教学要对哲理思维重视起来,这是个影响深远的问题!”“当我与同事谈到哲理时,我常见到不屑的一笑。当我给研究生讲课时,有时问他们一些已经在本科学过、稍带哲理的问题,例如:计算机为什么采用二进制,而我们人喜欢用十进制?几乎没有遇到能回答上的学生。他们说,前面课程的老师不讲这些。”“如果我们的科技只管‘是什么、‘怎么做的技术,没有思想,那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严重忽视在课程中渗透哲理思维,造成课程内容只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的现状。高中生已有相当强的发现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具备哲理思维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新课程阶段,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哲理思维,积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带有哲理性质的问题的探讨。

计算机、信息技术离哲理远吗?

当提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哲理思维吗?可能绝大多数人不会。但是在诸多科学技术领域中,作为最新学科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恰恰是离哲理思维最近的学科之一。这是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明与人类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体现和承载了人类自身面对世界的哲理思考。

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描述中,就强调了“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学习本身要求学生具备对于信息技术的哲理思维。其他诸如“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等也需要哲理思维的运用。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哲理思维呢?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培养方法。

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哲理思维?

1.信息获取——挖掘生活实例,渗透哲理思维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信息获取”部分主要涉及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这都是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从而避免对于信息抽象的讨论。这部分教学对于教师是有着不小的难度。严格意义上讲,信息的相关理论并不属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范畴,而属于其上位的信息科学乃至信息哲学。信息的无所不在让信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信息本质特征的探讨,本身就是在哲理思维的层次进行的。

具体说来,教师应避免直接涉及诸如“什么是信息”这样的定义式的问题讨论,而从生活中的信息实例及其具体特征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认识信息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及时抓住学生偶然闪过的智慧火花,不放过可能触及的哲理思维问题,超越教材中过于表象的案例,使学生真正深入剖析信息的本质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反例设问,疑难置辩】

课上,一位教师在讲述关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即“信息不能离开载体而独立存在”这一命题时,学生问:“俗话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比如孩子在外地的学校上学,当他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家长得到了一个确定的消息,没有来电话的时候,家长会理解为孩子在学校平安无事,这时家长得到的信息来自于一个‘没有的信息,换句话说,在这里,‘无信息的状态也是一种信息。但是由于信息是‘无的状态,显然不需要载体。那么信息是否可以不依附载体呢?”这是一个经过深刻思考的具有哲理意味的问题,教师没有简单处理这一疑难问题,而是发动班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反例设问,疑难置辩,逐步理清了信息载体的性质、信息载体的层次性等深层次问题,从而对信息的载体依附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信息加工与表达——借助生动案例,升华哲理思维

“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主要涉及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计算机来处理信息。这里表面上是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数据处理等应用软件的学习与使用,但在这些具体工具背后则是深邃的计算机哲理思想。面对形象工具的学习,我们应将一些问题抽象化,将学生认为表象的问题升华为带有哲理性质的问题,这样才能展示简单操作背后的深刻思想,体现计算机背后的哲理性。

面对相对抽象的哲理思维,教师可以将哲理蕴涵在故事、思想实验、悖论和谜题中,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哲理思维,避免直接讨论抽象的哲理性问题,在提高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哲理思维。

【思想实验,哲理思辩】

例如,对于“计算机能做什么”和“计算机不能做什么”这两个具有哲理性的问题,学生应该认识到计算机并非无所不能。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介绍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以举例说明计算机解决问题离不开各种程序,而显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现成的程序可以解决。我认为,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科学家设想的“和宇宙一样大的计算机”的思想实验来阐明这一哲理性问题。通过该思想实验我们最终会发现宇宙不够大,计算机并非无所不能。即使在计算机最擅长的计算方面,计算机的能力同样是有限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一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3.信息技术与社会——设置两难困境,启发哲理思维

在“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学生应该能对生活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使用中的正反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哲理思考。如课标中要求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等都属于哲理层次的辨析。

面对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应用中的诸多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及时跟踪现实发生的案例,引入课程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辩证地从哲理高度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的利与弊;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两难困境的讨论。信息技术与社会,即信息技术在社会应用中的影响问题,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从根本上是一种伦理价值的判定。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一些两难案例中深入思考,这里最重要的并非结论的一致,而是哲理思维的体验。

【真实案例,追根溯源】

一位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引入了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在美国某中学,一名叫奥布赖恩的学生感到自己没有受到音乐教师的公平对待,于是他建立了一个主页,上面有这位音乐教师的画像,并把这位教师描述成一个“不喜欢刮胡子的肥胖的中年男子”。学校为此罚奥布赖恩停课10天,命令他删除网站内容,并告之如果他不按要求做就开除他。奥布赖恩的父母对该校提起诉讼,指控学校的命令侵犯了儿子的自由言论权利。这一真实案例发生在1998年,是互联网相关问题出现较早的案例,相关的法律条文模棱两可。那么究竟学校和学生哪一方的做法正确呢?

这个案例一经教师讲出,就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辩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辩论赛,并在此具体案例基础上,追根溯源,从学生通过网络的个体行为逐步引申为探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其实,带有哲理性的问题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善于挖掘,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也许我们在课堂上将之一语带过,就错过了一个深刻思考的机会。正如一句俏皮话所说:“任何一个表面现象或简单问题,如果我们能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必将进入哲理层次的探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问题同样如此,你愿意轻易放弃吗?

(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猜你喜欢
哲理案例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