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研
中国企业在非洲从事工程项目的历史并不短,从最初的援建项目,到如今真正按照国际规则投标进入海外高端市场,经过十几年摸爬滚打和交学费,很多中国企业由衷感到,非洲市场的风险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
其中一些风险是只要“走出去”就必然会遇到的,比如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又如不同国家风俗、宗教乃至审美习惯差异带来的“水土不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还欠缺海外项目经验以及既懂外语又有技术还熟悉国际商务规则的复合型人才。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这种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
还有一些风险则是开拓欠发达市场时比较突出的。比如阿尔及利亚高速项目,在接手初期,国内所有工程公司都信心满满,但到了实地发现很多事情都和想象得不一样。在国内做工程,打个电话供应商自然就会送货上门,而阿尔及利亚物资十分匮乏,要想买材料必须先报计划先交钱,甚至还得送礼托人情,即使这样,还经常不能按时按量供给。由于工作签证的审批手续繁琐,往阿尔及利亚派工程人员,从确定人选到把人员输送到工地一般需要四个月以上时间。类似的问题使在欠发达地区做工程的成本要远高于国内,成本控制的难度相当大。一些企业把国内成本计算模式照搬到非洲,为了中标又拼命压价,结果在风险面前毫无抵御能力,造成工期延误和连锁恶性反应。
在非洲,中国企业面对的对手常常是西方企业。有的企业家往往认为中非是有传统友谊的兄弟,中国企业在这里开拓市场会比西方公司更容易。而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影响国际事务最深的仍然是美欧国家,在非洲也不例外。在阿尔及利亚,从机械设备到施工工艺奉行的都是法国标准;电视、广播和报纸,都被法国、美国、英国的强势媒体垄断;年轻人向往的旅游地点是法国、英语国家和中东富国;就连政府运行方式也是参照西方模式。工程的设计和监理、银行的贸易融资,各领域里风险最小、利润最大一块的都是西方公司把持着,中国企业要挤进去,就要按照所谓的国际标准,而这个标准常常就是由美欧说了算的标准。
这些年,欧美媒体对中国企业进军非洲的报道一下子多起来,其中不乏歪曲事实、挑拨中非关系的话语。一方面,这恰恰说明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非洲做出让欧美嫉妒的成绩。另一方面,这也提醒中国公司在非洲经营所面临的国家风险可能会增加。要化解风险,中国企业在海外要尽量避免树敌,不能把别人的生意全堵死。阿国项目在竞标时,中国和日本的企业同时中标,阿方曾透露过把全路段都交给中国做的想法,我们拒绝了,毕竟日本企业在阿已经营30年,把这么一个备受关注的项目全拿过来太惹眼,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后来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而必要的。
要降低经营风险,企业还需要在做好自身业务的同时多做一些公益事业,加强同当地社会的融合程度。中信-中铁建联合体在阿尔及利亚修路的同时,也进行义诊、培训当地工人,为经过的村庄免费建一些基础设施,并捐赠了一所造价1000万欧元的高等管理学院。这些主动承担阿国社会义务、积极回报社会的做法,对中国企业在阿承揽项目,乃至中国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形象,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国际工程是需要做长期铺垫的,甚至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中国企业已经走出海外,而我们的企业管理者目光也要放得更远,不能只从一个项目的利益得失上论成败。得到当地人的衷心支持,项目才算成功,生意才能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