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 艳
[摘要]欧·亨利被称为“现当代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人生经历光怪陆离,富有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一方面讴歌和赞美合乎人性的真善美,另一方面批判和鞭挞违反人性的假恶丑,两者相互映衬,巧妙融合,散发出永恒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人性;主题
欧·亨利(1862—1910)原名西德威德尼·波特,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人生经历光怪陆离,富有传奇色彩。欧·亨利早年丧母,从15岁起就自立谋生,当过药房学徒、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等。因银行丢失钱款而遭到指控,为避免受审,他流浪到拉丁美洲,后入狱3年,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文章喜欢用朴实、诙谐的语言描绘人世间的故事,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发读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树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给美国短篇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同时又以他那独具风格“含泪的笑”称誉世界文坛并产生了“惊人持久的影响”。为了纪念这位对美国短篇小说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用于奖励每年年度最佳短篇小说获得者。
一、讴歌和赞美合乎人性的真善美
讴歌和赞美合乎人性的真善美是欧·亨利文学创作的主流。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是在生活重压下落魄、挣扎的小人物,如不得志的演员、画家、音乐家、作家、幽默家的艺术生活和人生际遇,他们生活贫穷、遭遇坎坷,但都有着伟大的抱负和自我牺牲精神,在患难与共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在沉重的社会现实中常能透出一缕缕诗的意境,使人们增加面对困境与丑恶的勇气与决心。
《麦琪的礼物》中的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深爱,在这些温暖的感情面前,贫困可以变得微不足道。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祖传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心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爱情就在他们分别拿出礼物之时发出了万丈光芒,将读者的眼眶湿润。文章的最后说“他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简简单单几句话却又道出了“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的真谛,引导读者向文章外的空间思考从而得出读者自身的生活真谛。这样构思,将爱的喜剧效果和悲剧的成分融于一篇小说之中,这悲喜之间的矛盾给我们留下了深深思考,形成了欧·亨利小说的独特风格:“含泪的微笑”。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通过这个带着些悲剧情调的故事,我们从一个角度感受到欧·亨利为我们传达的从苍凉中透出的温暖——关于“礼物”的价值。即使这一份礼物似乎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它们却成了世间最珍贵的礼物,变成一份真挚的爱赠给了对方。我们从中体会到那对夫妻的纯洁和善良,体会到他们永恒的爱情,同时也领会到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作者对他们也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祝福。《麦琪的礼物》中的“麦琪”,是指《圣经》所载基督降生时从东方来耶路撒冷给他礼物的三个贤人,从此有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文章以麦琪的礼物比喻德拉夫妇在圣诞节时互赠礼物,作者说“他们就是麦琪”,表达了对男女主人公纯真圣洁的爱情的一种热情赞美。
《麦琪的礼物》之所以写得如此真实、生动、感人,是有其深厚扎实的生活基础的,甚至是带有欧·亨利爱情生活的自传成分的。那就是作家欧·亨利在缅怀其爱妻——阿索尔·艾斯蒂斯。艾斯蒂斯酷爱文学,宽厚善良,能歌善舞。婚后二人感情不错,但生活贫困,经常要靠岳父家的救济。艾斯蒂斯体弱多病,女儿出生后,她又重病了一个多月,差点丧命。1896年,波特所在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波特受到牵连,为了避免受审,波特只身离家,流浪到美洲的洪都拉斯。1897年,得知妻子病重的消息后,波特便不顾一切赶回家来看望妻子,可是妻子已经与他永别了。他将对亡妻的思念隐晦地投射到和自己妻子一样善良、纯情、聪慧的主人公德拉身上,德拉就是艾斯蒂斯的化身。她们同样生得瘦小灵活而又美艳动人,为了成就丈夫的艺术,为了爱,而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波特的笔名“欧·亨利”也源于对爱妻的思念,艾斯蒂斯很喜欢家里那只叫“亨利”的猫。她一叫“哦,亨利”,猫就跑过来,乖乖地俯在她怀里,一动不动。
在《最后一片树叶》中,一位贫困的老画家为挽救一位女画家年轻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生命,很好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人们应相互关心,相互友爱,让这个冰冷的世界多些温暖。贫穷潦倒的老画家贝尔门,虽然相貌丑陋,但他却有一颗热情、善良的心。女画家琼珊身患重病,她把生存的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窗外的最后一片即将飘落的树叶:“等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来,我也要去了。”为了帮助她重树生的希望,打消她因藤叶片片凋落而日愈一日想死的“傻念头”,贝尔门不顾年老体弱,在严寒的冬夜,冒着暴风雨在绝壁墙上画下了永不凋落的树叶,终于使琼珊战胜了死神,而老画家却因此被肺炎夺去了生命。这片叶子象征贫穷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作者用这样的手法,热情地讴歌友谊,表明在恶劣的环境中,友谊有可能成为人们活下去的理由,成为人类的“最后一片树叶”。
对人性美的赞美,还包括那些在某种力量的感召下,所产生的良心的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等人性的闪光。例如短篇小说《重新做人》,在爱情的感召下,盗窃高手吉米决心洗手不千,规矩做人,然而为了救出意外反锁保险库中、生命岌岌可危的孩子,他冒着失去爱情和自由的危险“重操旧业”,当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准备跟着警察再去蹲监狱。警探被他的牺牲精神所感动,表现出很人性的一面,放弃了逮捕吉米的念头,成就了他的浪子回头。作者歌颂了吉米高尚的心,也无言地赞扬了警探的善良,将人间的温情发挥到了极至。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警察与小偷之间身份的反差所映衬出的人间真情的力量,保全与牺牲之间选择的反差映衬出的人们良心的高贵,身份卑微如窃贼一样的人也可以拥有一颗崇高的心。
二、批判和鞭挞违反人性的假恶丑
欧·亨利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走上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残酷无情的竞争和贪得无厌的榨取,扼杀、扭曲了人类的情感。抨击违反人性的小说在欧·亨利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跟歌颂合乎人性的小说一样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形象,利用荒诞的手法反映西方世界荒诞的生活现实。《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抨击违反人性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幽默风趣,讽刺辛辣,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多变。作者以强烈的人物预想与社会现实的反差,错位表现出这一巧妙的构思,让人欲笑无声、欲哭无泪。主人公苏比“曾经拥有母爱、友爱、雄心、纯洁的思想和体面的衣着”,后来他是成了衣食无着的流浪汉,在冬季即将来临的时候,想方设法让警察把他逮捕入狱,以期获得一个避寒栖身之所。他吃白食、砸碎橱窗、冒领财物、骚扰妇女、扰乱治安,但无论他怎样胡作非为,警察并不理会。最后当他路过一个教堂时,被里面传出来的阵阵舒缓的赞美诗钢琴声所深深感动,使他想起少年时的纯真和做人的尊严。上帝的仁慈、博爱使他决心弃旧图新,重新做人,打算找份工作,结束流浪生活。然而就在此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逮捕,次日法院判他三个月的监禁。作者通过苏比主观愿望与无情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来反映那个时代平民的生活,揭示社会矛盾。从苏比屡次触犯法律想进监狱而失败,当他立志改邪从善时却无辜遭到拘捕的经历中,可见美国的法律是如何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他砸了商店的大玻璃,警察却只朝他看看;他在教堂前聆听赞美诗反倒成为罪人,苏比的遭遇正是无数生活在底层的美国劳动人民的缩影,在令人发笑的情节中却包含着作者的愤怒。就在读完作品的一瞬间,人们产生的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
欧·亨利小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从各个不同视角,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实面貌。他深切同情、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诉说他们的苦辣酸甜,热情讴歌人性世界中的真善美,同时他的作品中又不乏对种种丑恶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抨击。因此,他的小说的总主题表现出强烈的人性意识,发射出人性美的光华,让人性美的奇葩绽开在每个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