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长征路的女将军

2009-10-23 05:27
文史春秋 2009年9期
关键词:方面军贺龙长征

伯 鱼

贺捷生是贺龙元帅的女儿,是一位在襁褓中“走”过长征路的女将军。她从一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靠的不是父亲的荣耀和光环,而是父辈赋予她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我在京采访了贺捷生将军。进入贺捷生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贺龙元帅的半身遗像。遗像庄重地摆放在高桌的正中间,高桌的两旁是两瓶四季长青的文竹。客厅中间有一长桌。

贺将军听说我从天津来,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让人端来茶水、瓜子、水果,与我们围坐在长桌前攀谈起来。73岁的贺将军看上去只有60岁,她温和善良,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微笑,没有一点军人的威严。尤其是说起话来语调柔和、谈吐文雅,仿佛在给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的采访首先从她的名字问起。贺将军娓娓道来:“作为军人家庭,取名捷生和打胜仗有关系,我是在捷报频传的时候生的,加上我的姓,就是祝贺胜利的意思。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对于父辈们来说,是他们一次荣誉的记载;对于我来说,是一生的鼓励。”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第一方面军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11月19日,以贺龙为总指挥的第二、第六军团(后改为第二方面军)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

长征前的11月6日,湖南省桑植县的一个农家大院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贺龙的夫人蹇先任在红军捷报频传的锣鼓声中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贺捷生。孩子出生的消息电告给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贺龙,贺龙听后非常高兴。比贺龙还要高兴的是孩子的母亲,因为红二、六军团正准备长征,如果孩子能生下来,贺龙的妻子就能跟随丈夫参加长征;若孩子生不下来,就不能参加长征。

当时革命军人都希望生男孩,以子承父业,扛枪打仗,消灭反动派。正巧,贺捷生出生的前十多天,房东家生了一个男孩。有人提议两家把孩子换换,贺龙将来就可以带着儿子去打仗。蹇先任对来人说:“那要等她爸爸回来。”贺龙从前线回家,看到女儿,爱不释手。当妻子问他是否同意换个男孩时,贺龙说:“不换,女孩也是自己的嘛!”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由于形势严峻,部队一律不准带小孩,包括毛主席也把孩子寄养到老乡家了。红二、六军团长征前,贺龙找到一位乡亲,要求把孩子寄养到他家,这位乡亲说回家和老婆商量一下。一周后,贺龙再去找他,他的家已经搬走。无奈,贺龙做好了带上孩子长征的准备。他向党委作了汇报,经党委研究,贺龙可以带孩子长征,路上遇到合适的人家,再把孩子寄养出去。就这样,一个出生不到半个月的婴儿,在父母、战士的怀抱中,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参加”了举世闻名、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为了纪念长征,贺捷生挥笔写下了一首感情浓郁的诗。

《在那个秋季》

落叶像漫天飞舞的彩蝶,

纷纷落在故乡的江河里;

澧水向东、澧水向东……

一边唱着离别的悲歌,

一边哭泣。

迎着寒风,

迎着枪林弹雨,

红军行进在黄叶落尽的山谷里,

铁流向西、铁流向西……

背后是亲爱的人和亲爱的土地。

谁能想得到,

刚刚丢下的犁耙,

会永远腐烂在田野里?

谁能想得到,

拴在门前的那只小羊,

会一直咩咩地叫到断气?

我就诞生在那个落叶缤纷的秋季,

枪炮声淹没了我的嚎啕和抗议。

爸爸骑在风驰电掣的战马上,

我躺在爸爸温暖的怀抱里。

我最先看到的是他星光般的眼睛,

我的第一个玩具是爸爸的手枪,

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杀人的武器。

也不知道爸爸是一个方面军的总指挥,

他麾下的大军将要长驱万里。

更不知道他是未来的一位共和国元帅,

在饥饿的时候我会向他大发脾气。

红军第二、六军团在长征中节节胜利,他们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于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基本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接着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于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第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第二、六军团及其总指挥部和第三十二军组成第二方面军。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经过同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坚决斗争,捍卫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通过草地,翻越岷山,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

在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位外国传教士会织毛衣,听说贺龙带着婴儿,就询问贺龙孩子的性别。如果是男孩,就给织毛衣;是女孩,就给织毛衣裙。贺龙告诉他是女孩。他遗憾地说:“女孩不能跟你扛枪打仗了,也当不成将军了。”

没曾想,60年后,这位传教士到肖克将军家做客,问起贺龙女儿的情况,当肖克告诉他,贺捷生已经是将军时,这位传教士又高兴又惊奇。当然,这是后话。

长征途中,大人吃不上粮食没有奶水。开始贺捷生还能吃点用父母节省下来的口粮制成的面糊糊,到了草地,面糊糊也少得可怜。由于第一方面军比第二方面军早一年长征,过草地时已把能吃的草几乎吃光了,第二方面军到达荒芜泥泞的草地时,新草又没长出来,所以在草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饿死了许多人。当时,贺捷生还没有长出牙齿,不能吃树皮、草根,一位战士见她饿得哭不出声来,便把草叶捣碎煮熟喂她吃,她不肯吃。战士哄着她说:“革命胜利了你想吃也吃不上,所以一定要吃,咬紧牙也要吃。”也许是她听话,也许是她命不该绝,也许是她太饿了,竟然一口一口吃了起来。

后来贺捷生回忆说:“爸爸、妈妈一提过草地就心酸,他们曾对我说,红二方面军是打着胜仗过来的,牺牲的人不多,没想到,过草地时却饿死了那么多人。你能活下来,因为你不仅是我们的孩子,而且把你当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带你的红军叔叔都对你寄予很大的希望。”

贺龙夫妇到达延安时,贺捷生由于缺乏营养,1岁多了还不能走路。林伯渠去看望贺龙,见贺捷生面黄肌瘦,不能站立,就想方设法搞来一只羊腿,让贺龙的夫人每天给孩子煮着吃,这只羊腿吃完了,贺捷生也能走路了。她虽然会走路了,但还患有鸡胸和大肚子病。贺龙请来医生为她治疗,医生看后对贺龙说,这孩子的病不难治,吃药就行,可是延安没有这种药。后来,贺龙委托两位在白区工作的同志带贺捷生去治病。贺捷生在这两位同志的带领下,辗转千里到达江西,寄养在一户农家。1949年她才回到父亲的身边。

1949年贺捷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她是踏着烈士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自己的人生的。贺龙元帅和女儿谈话时,从来没有提过将来让孩子当什么官,而是要贺捷生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技术,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贺龙对子女要求很严,从不准孩子搞特权,不准向组织伸手。贺捷生回忆道:“父亲要我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干点力所能及的事。”

1958年,贺捷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选择了一条艰苦的生活道路,主动要求到青海支教。当时青海还有土匪活动,援青人员坐在一辆破旧的客车上,沿着崎岖不平的道路颠簸,不时还有流弹飞来。一位老师晕车,与贺捷生换了座位。没曾想,一颗流弹击中车窗,玻璃碎片把这位老师划得满脸是血。

好不容易才到达西宁。贺捷生被分配到青海民族学院任教。学院的条件相当艰苦,他们睡的炕席上到处爬满了虱子;没有电,贺捷生晚上点着煤油灯备课、批改作业;课堂四处透风不拢音,她就大声讲。开始讲课时,她的嗓子都喊哑了,后面的学生还听不清。站在课堂中间讲,因为口音的关系,青海的学生又记不全笔记。贺捷生的个子小,写板书只能写一半,还要跑到中间去讲。为了教好课,她每天用大张的纸写好板书,提前挂到黑板上。这样,她在青海教一堂课的工作量相当于内地的三堂课。

当地没有自来水,不论老少,吃水要到河里去打。那里的气候恶劣多变,刚刚是太阳高挂,忽而狂风大作,冰雹倾泻而至。1958年“大跃进”后,青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度荒的省份,贺捷生没有走,在最困难时期她坚持留了下来,把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献给了边疆的教育事业。直到她1962年调走时,人们(包括学校和当地的领导)也不知道她是贺龙的女儿。

贺捷生回到部队后,当过记者、编辑,军事科学院军事研究部室主任、副部长、部长、党委书记等职务。199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她把一生最富有活力的20年献给了军事百科事业,主持完成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型专业百科全书,是我军文化事业的一项宏伟工程,是军事科学研究的里程碑。全书共1300万字、15000幅图片。贺捷生是这项工程的实践者、组织者。

此外,她还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发表过百万字的文艺作品。她曾任中共党史研究会理事、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她的工作成就完全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而这奋斗的力量来自于父辈的教导和永世不竭的长征精神。

1997年,贺捷生离休。她说:“我离休后很忙,每天要用半天的时间给生病住院的丈夫做饭送饭,还要抓紧时间学习电脑,以便通过电脑更多地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不少单位约我写稿,我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说我的生活是很丰富的、很充实的,也很忙碌的。”

猜你喜欢
方面军贺龙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面世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