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出处
“实事求是”一语。最早出现在《前汉书》的《景十三王传》。说是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师古有注说。实事求是的意思就是“务得其实,每求真是”。具体来说,这个河间献王刘德“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就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简单些说,这个河间王可算是一位藏书家,他收藏之丰,竟与汉家朝廷一样多。他所收集,都是善本。是秦始皇焚书前的原书原样,是地地道道的儒家真传。为此,他不惜出巨金征集,并认真复制,以留其真本正本于世。所以,这里讲的“实事求是”。按其本来意义,应是一个藏书家的原则:务求真本正本善本。
现在中国人讲的“实事求是”,却并不就是它的原义。现在讲的是经过毛泽东改造了的“实事求是”,是一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词汇。按毛泽东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事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与河间王的本来情形是大大地提高了、改观了,提到并改观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对于“实事求是”的本义,《辞海》的解释也有提高与改观。它说:“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相”。“亦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办事。”前者从河间王的故事而来。后者所据为《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中一句话:“老弟肚里实在博学。但上头的意思是要实事求是:你的文章固然很好,然而空话太多,上头看了恐怕未必中意。”从《前汉书》的记载看,河间王的“根据实证,求索真相”,是指在收藏古书问题上的一种态度,一种原则,而不涉及其他。“修学好古”一语便点明了它的本质所在。师古关于“务得其实,每求真是”,从《前汉书》中所能得到的证明材料,也是在古书收藏这一方面。而《官场现形记》所说,似乎也不一定包含“实实在在办事”之类的意思。总之。“实事求是”一语,从公元前一百多年到现在,两千余年间,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与改造、提高的过程。
天府之国本指关中
史书载,刘邦原已决定建都洛阳,齐人娄敬以为不妥,而极力主张建都长安。娄敬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以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刘邦又问群臣,都主张建都洛阳。认为“其固亦足恃也。”又问张良,张良说:“洛阳足有此固,其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故,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之说是也。”刘邦于是“即日车驾西,都长安。”
张良论关中,除着眼于军事外,还指出“沃野千里”和“河、渭漕挽天下”两点。《资治通鉴》有注:“沃者,灌溉也;言其土地皆有灌溉之利,故日沃野。”“汉漕关东之时,自河人渭,自渭而上输之长安。”关中当时水利事业发达,灌溉与水运都居天下前列。对于水运的功能,张良还从军事角度作了评价。《资治通鉴》又注释天府说:“府,聚也;万物所聚,谓之天府。”“府者,物所聚也。天物所聚,不假人力,故日天府。”
早在秦建国前,关中已号称天府之国。《国策》即说秦“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积蓄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
现在一般称四川为天府之国。很多人已不知天府之国本指关中。这一演变是怎样发生的,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