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两个不同的贺老六?

2009-10-20 09:05顾银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猎户祥林嫂戏剧

顾银乔

我们在教授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常常会找来越剧《祥林嫂》的视频资料,在课前放给学生看一遍,使他们产生一点感性的认识,也给他们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其实,这样做既有利也有弊。因为小说《祝福》和改编的戏剧《祥林嫂》在故事情节和主题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有机会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却导致戏剧的情节先入为主代替了小说的情节,使二者混为一谈。下文就以贺老六这个人物为例来进行对比,分析一下二者的不同之处。

小说中的贺老六是个虚写的人物,一直没有正式出场,形象也很模糊,作者甚至连他的身世、年龄、职业都没有交代。他的情况是由卫老婆子和四婶闲聊时带出来的,在小说里只有几十个字,占的分量很小。他是农民还是猎户?没有说;他是不是穷人?也没有说;他是不是30多岁?也没有说;“八十千”钱(合80大洋)是不是借来的?也没有说。然而,我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他有自己的住房,也有山地(可以打柴、摘茶)、桑地(可以养蚕),由此看来,贺老六还真不是个穷光蛋。他家至少也是个自给自足的中等人家,要是放在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中,评他个中农甚至富裕中农也是完全可能的。

而戏剧《祥林嫂》为了迎合观众的需要和口味,编导们对贺老六这个人物进行了很大的再创造,说他是个山里佬,穷猎户,30多岁了,因家贫娶不起老婆等。又让他从幕后走上台前,还给他设计了重要的唱腔“我老六年纪活了三十多”,增加了不少戏文,使他成了戏里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根据贺老六的唱词,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为了娶老婆,半辈子“翻山越岭起五更,风餐露宿落半夜,日晒雨打山间守,冰天雪地把猎围”,“八十千(财礼)我半是积蓄半是借,拼拼凑凑凑拢来”,“谢媒的钱还不算数”,这办喜事的钱也还没算在内呢,看样子是债台高筑,婚后日子也难过啊。花了那么多的钱买个寡妇,成亲时还闹成这么大的风波,险些儿连拜堂也拜不成,幸好到了洞房后两人终于和睦,第二年又生了个儿子。可怜老六又因得了伤寒去世,留下祥林嫂孤儿寡母辛苦度日,后来儿子阿毛也被狼叼走,大伯来收屋,把她赶出家门,祥林嫂这才又回到了鲁镇。这样就把贺老六这个穷猎户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因此,越剧《祥林嫂》中的贺老六已经不是小说《祝福》中的贺老六了,这两个人物虽然同名同姓,却已不是同一个形象了。面对这两个不同的贺老六,我们该如何来看待和理解呢?这对学生必须要有个交代。

先说小说《祝福》中的贺老六吧,因为小说是以祥林嫂为中心来展开情节的,贺老六虽然与祥林嫂结婚生子,并共同生活了好几年,但是他毕竟是个很次要的人物,他在小说中的地位甚至比不上柳妈。柳妈在小说中还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向前发展,是个次重量级的人物。而贺老六的出现仅仅是祥林嫂不幸命运中一个小小的插曲罢了。因此,鲁迅先生根本没有让他出场,也没有必要让他出场,更没有必要让他的形象鲜明起来。否则就会有喧宾夺主、分散笔墨之嫌,也会有横生枝节、节外生枝之累赘。所谓的“月明星稀”就是这个道理,正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才没有必要使贺老六的形象“明亮”起来,否则他就会夺走祥林嫂的戏,抢走祥林嫂这个形象的光辉。小说的情节要服从小说的主题,如果小说的情节偏离了主题,那么这个情节再好也是多余的。

再说,戏剧《祥林嫂》对贺老六的再创作有成功的一面,也有违背原著的一面。成功的一面是使贺老六这个形象生动、丰满了起来;另一面却严重违背了原著,把一个中等富有的贺老六写成了贫困潦倒的穷猎户。其实,大家只要想一想就可以明白,一户贫困人家结婚能拿出“八十千”钱(合80大洋)作财礼吗?这“八十千”钱是个什么概念呢?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就有比较的说法:第一,祥林嫂到四婶家做帮工,每月工钱才500文(相当于半块银元),辛辛苦苦做一年的活,才有6块大洋的收入。她干13年的活,平时一文不花,还拿不到80块大洋;第二,福兴楼的清炖鱼翅,这么名贵的大菜,才一元钱一大盘。可知这一元钱的价值有多大了;第三,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办喜事(财礼不算),才花了“十多千”钱。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祝福》这篇小说时,就不能依照戏剧《祥林嫂》中的某些情节来说事,尤其是不能把戏中的贺老六拿来与小说中的贺老六相提并论。否则会陷入前后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也会损害小说原著中的完美艺术形象。

两个贺老六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表现手法不同。小说《祝福》是采用虚写的手法来写贺老六的,具体是通过卫老婆子与四婶的对话(闲聊)来交代他的故事的,他究竟是农民还是猎户?他究竟是多大了才结婚?结婚时有没有借钱来着?何时得的伤寒?去世时多大年纪?等等,都是很模糊的概念。鲁迅先生并没有允许他在小说中正式露面,可见这个人物作用的次要性。而越剧《祥林嫂》中的贺老六是采用了实写的手法,通过编导的再创作,使他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一个正式出场的重要人物。从而使他的形象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山里佬,穷猎户,30多岁,因贫穷而未婚配,借钱买了寡妇祥林嫂为妻,第二年生了个儿子,后得伤寒去世。

(二)家庭成分不同。小说《祝福》中的贺老六家有自己的住房,还有生产资料:山地(可供打柴、摘茶),桑地(可供采桑、养蚕)等,至少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家庭。还有在结婚时,能一下子拿出“八十千”钱来作财礼(小说中也没有说他是借来的),这还不包括媒人钱和办喜事的钱呢,因此这贺老六的家绝对不是贫困的。而越剧《祥林嫂》中的贺老六,通过其自己的一段自我表白式的唱词可知:他是一个30多岁的穷猎户,因为无钱娶黄花姑娘成亲,才成了“大龄青年”,后来没奈何花钱买了个寡妇祥林嫂做老婆。那“八十千”钱也“半是积蓄半是借,拼拼凑凑凑拢来”的,婚后还要背上一笔大债务,日子说多难有多难。

(三)作用和效果不同。小说《祝福》中的贺老六完全是为了陪衬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而虚笔设置的,目的在于突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因为小说的主要场景和内容都是“祝福”,而不是为了表现贺家的不幸以及祥林嫂一生的所有苦难经历,因此小说只是用他来烘托一下悲剧的气氛,便又马上回到“祝福”的主题上来罢了。否则,小说就不能用“祝福”来作标题了。而越剧《祥林嫂》是为了满足舞台戏剧表演的需要和观众对戏剧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需求来塑造贺老六的。编导们把标题也改为了“祥林嫂”,显然是为了表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故事。因此,祥林嫂与贺老六的婚姻生活自然就成了戏剧表演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剧如此改编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并且也只有这么改,才更有“戏”,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所以,我们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在让学生观看了视频资料越剧《祥林嫂》后,应该及时指出小说与戏剧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明确两个贺老六的形象存在不同的意义,千万不能掺杂了情节,随意“发挥”。

[作者通联:浙江桐乡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猎户祥林嫂戏剧
两个猎户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两个猎户
劣势中暗藏机遇
戏剧类
舍不得就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