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并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培养。要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终生得心应手的工具,就必须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激发自学动机
要当个好的语文教师,重要的一环就是应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动力。”学生们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也会信心十足地去研究,去探索,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就应饱含感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试想,教师如果上课时无精打采,轻声细语,那么整个课堂必然死气沉沉、枯燥无味,更谈不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认为教师上课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时而来个暴风骤雨,时而来个微波闪闪,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设疑,师生研讨探求答案,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热爱科学之情感,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要多从正面启发引导,运用现有的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使其产生成为专业人才的渴望以及为国做贡献的决心。学生在报效祖国的道德感驱使下,读书的自学责任感就会增强,并成为一贯的意识行为。
学生自学必须要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基础,为此,教师就要指导督促学生扎实过好双基关,以此为其自学提供必备的条件。
二.传授自学方法
强调学生的自学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还要备“学”,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不只是停留在传授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教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
在学生自学开始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自学欲望,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指示自学的方向,明确自学的重点;指点自学方法,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如在引导学生自学《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先介绍“五岳”之一泰山的优美风景以及历代文人遗迹,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雨中”登泰山的乐趣,这样大大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接着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思考问题进行自学: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本文是以“我”的行踪顺序来组织材料,你能理解文章的结构吗;如何理解过泰山而不登泰山“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这句话语的含义;文章是怎样表述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的;文章引用文献有哪些特点。这样的设计,不仅向学生提出了自学的具体要求,而且给学生指出了自学的路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引导适当势必能够全面促使学生系统而顺利地进行自学。
三.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自学习惯。颜元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根本途径是督促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逐渐增强训练。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在课堂上的统一安排的阅读、朗读、背诵课文,写作文,做练习之外,在课外还应该安排自学练习:每周朗读1-2则的古代诗词;每天写一则日记;做课外阅读抄评笔记。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自学资料,指导学生养成借用工具书进行自学的习惯。用这样适度“加压”的方法来消除他们的惰性心理,恪守“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叶圣陶语)的人生信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时刻牢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多方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李培君,教师,现居福建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