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的第二个宝宝出生一个月后的一天,我带着他在社区里散步,与一群年轻妈妈们谈起了各自的育儿经。我说准备给宝宝断奶了,事实证明此举非常不明智。热烈的讨论一下子变成了冷淡的礼貌性的问答,接下来,妈妈们一个一个找借口离开,剩下我一人从此被排除在她们的群体之外。我的尴尬源于全世界无论东西方都赞同的观点——母乳对宝宝是最好的,母乳喂养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妈妈们的一种神圣义务。
母乳好到“超乎想象”
从成为母亲的第一天起,你整天接受的都是“母乳最好”的信息,让你沉浸在母乳“超乎想象”的非凡功效上:母乳能使孩子更聪明,可以让孩子的IQ比其他喂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高出7至10点;母乳最能提高宝宝的免疫力;母乳还可以减少宝宝以后发生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母乳喂养后,宝宝的皮肤会更好,就连便便都会散发酪乳的味道。总之,所有信息都是一个意思——选择母乳,没错的!
然而,医学杂志中的文字显然没有流行文学那样受欢迎,也不容易被人们了解,尽管它们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母乳喂养或许更好一点,但并没有上述神奇的功效。在各方面的研究中,如母子关系、IQ值、白血病、胆固醇和糖尿病等是否受喂养方式影响,至今还没有能证明它们的科学实验结论。
母乳好处误解的来源
众所周知,母乳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母性抗体,可以被婴儿吸收。但此现象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中,对于人类来说,效果反而相对较弱。人类自身生来就带有抗体,获得抗体的过程早在孕期就通过从胎盘中获取而完成。当婴儿被母乳喂养时,接受的抗体类型主要为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它会直接流入胃肠道,起到一些抵抗感染的作用,而非进入血液中,为宝宝的终身健康做出什么贡献。
过去的几十年间,母乳的好处被人们描绘出一道道光环,但它们实际上都没有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相反,大多数有关母乳好处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以外获得的。一般的实验形式都是:选定两组婴儿,一组是接受母乳喂养的,一组是不接受或较少接受母乳喂养的,然后进行对比,得出母乳喂养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更聪明等诸如此类的结果。但是,它们都存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
理想的研究应该对母亲进行随机性的分组,一组母乳喂养,一组采取其他方式,然后观察结果。但是,研究人员无法从伦理上要求这些母亲应该以何种方式喂养她们的宝宝。所以,他们只能选择一种观察式的研究,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美国,选择母乳喂养的女性多为白人、高龄母亲及受高等教育人群。除开喂养方式,研究人员应将宝宝的家庭背景等等纷繁复杂的可变因素都考虑进去,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和发展。
在过去10年,有研究人员试图采取更加精确详细的方式来阐明真相。2005年他们公布了这样一项研究:参加研究的是523对同胞兄弟姐妹,每一对孪生宝宝都接受不同的喂养方式。研究人员对比了他们的糖尿病和哮喘发病率、体重、血压、各种过敏症、母子或母女关系亲密状况以及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其中的差异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可以忽略的。尤其在智力方面,由于影响智力的因素很多,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环境的变化、受关注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也会产生差异,因此,母乳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多少,根本没有定论。事实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夸大了母乳的好处。
最适合的选择
目前的种种证据表明,母乳能够帮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肠胃疾病、痢疾或呕吐,但是对孩子长期的健康和生活并没有必然的影响。而配方奶粉之所以不被人接受,一些片面研究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例如上世纪70年代,在南美和一些非洲地区,用配方奶粉代替母乳喂养的婴儿,其死亡率很高,着实令不少母亲为之震惊。但事实上,在这些被研究的地区,由于经济和卫生条件所限,受污染的水被用来冲奶粉,奶粉也受到污染,从而酿成恶果。
全面来讲,母乳对孩子是最好的,但并非远远好于配方奶粉。有了这样的认识,母亲们应该可以更加从容地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研究人员并非要打破母乳喂养的传统,而是希望人们在遵循它时是更理性、更私人的选择,而并非出于对传统的盲目迷信。
对于职场女性来说,母乳喂养所要求的全天候哺乳很有难度。尽管有很多人说,母乳喂养的一大好处是“免费的”,但是这对于有工作能力、有事业追求的女性来说,未免有些冤枉。因此,职场女性也不必过于不安,无奈而忧心地选择“退而求其次”的喂养方式,相反,她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既有利于婴儿,又可以兼顾工作的方式,这对于家庭的长期发展和女性的自我价值实现都有好处。
但是,母乳喂养时与孩子的那种亲密感和母性的体现,却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这种与孩子肌肤相亲的温暖体验是母亲永远难忘的经历。
[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