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维学
海西战略与两岸交流合作
党中央把海西战略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必将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推动两岸的交流合作。
阅读1:
5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明中央把海西战略上升为全国性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海峡西岸区域发展的重视、支持和期望。这一决定,不仅有利于加快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朝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步伐更快、层次更高的方向迈进,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与新突破。
一、海西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对台领域的重大实践,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两岸民间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走过了极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为热络两岸同胞情感、增进共同利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受李登辉、陈水扁“台独”分裂施政和“台独”势力阻挠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总体上仍处于自发无序零散、低质量浅层级不稳定状态,缺乏坚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缺乏全面系统的战略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的位置极其重要,但其发展相对滞后,成为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洼地”。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加快海西建设、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条件逐步成熟。一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的福建省大力推进海西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福建在对台交流交往中充分发挥独特的“五缘”优势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二是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和平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两岸协商取得重大成果,两岸高层互信明显增强,两岸“三通”基本实现,强化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呼声不断升高,为海西区加快发展、加强与台湾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强劲动力和便利条件。三是全面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是两岸共同因对金融危机和国际挑战的内在需求。为减缓金融风暴冲击,加快“拼经济”步伐,马当局积极推行两岸开放政策,希望尽快与大陆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为帮助台湾缓解经济困境,大陆在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的同时,把海西经济区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实行更为灵活、更为开放的政策,进一步密切两岸交流合作。两岸执政高层的积极政策,为把海西区建成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政策保障。
因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科学发展观在对台领域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它是福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在两岸关系缓和形势下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海西是深化两岸人民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繁荣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域和重要平台载体,是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实践主体,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更大更新的进展与突破
《意见》明确了建设海西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在对台部分,到2012年,“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到2020年,“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达成上述对台工作目标,未来的海西区建设将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两个方面尤为重要。
首先,发挥福建省独特的对台优势,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三大前沿平台。一是以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加强海西区与台湾在产业、农业、金融、旅游、服务业、贸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形成两岸产业合作基地、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等手段,把海西区建设成“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二是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提升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把海西区建设成“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三是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的基础条件,推进对台直航,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健全两岸人流、物流往来的便捷有效管理机制,把海西区建设成“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
其次,赋予海西对台先行先试的政策,允许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中,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先行先试,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取得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福建省委领导精辟地总结出海西区在两岸交流中三个方面的先行先试:一是在加强闽台沟通上先行,即围绕“海空并进、人货并举、多点直航、信息直通”,密切与台湾的沟通联系;二是在紧密经贸合作上先行,即最大限度地实现商品在两岸间自由流动,积极推动建立两岸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三是在产业深度对接上先行,即打造一批上规模、高水平的两岸特色产业合作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海西区着眼于闽台共同发展,两岸共同繁荣。加快建设海西区的过程,尤其是海西区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后,将极大增强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区的经济实力,同时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实现新跨越、加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一是海西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基础的完善与三大前沿平台的建成,将促使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向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随着福建在先行先试优势的进一步发挥,两岸人民往来更加便捷高效,海西区对台磁吸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台商投资、台胞往来大陆的热情进一步提升,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将进入全新时期。
二是两岸在海西区内形成“互补、互利、互动、互信、互助”新格局,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培植坚实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随着两岸经贸合作区域建成,产业全面深度对接,金融合作不断取得突破,闽台经济、社会融合不断加强,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海西区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进一步增强文化在连接两岸同胞感情方面的纽带作用。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扩大与深化,更多台湾民众亲身参与、分享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带来的机遇与实惠,这将使两岸民众进一步加深了解,增强互信,增进深化合作的共识,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向心力与认同感。
三是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基础将更加坚实,条件将更加成熟。海西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形成海峡经济区,实现海西和海东的大合作大发展。繁荣稳定的海峡经济区是建设“两岸共同家园”、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是未来两岸往来的交融地区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体系的衔接地,将为加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通过把海西区建设成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在两岸经贸合作正常化、制度化方面,先行探索,积累经验,同时进一步密切海西区与台湾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增进海西区经济实力和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都是对海峡经济区最有力的推动。
四是岛内民意走向、政局演变和统独力量对比将进一步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迈进。“台独”势力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压缩,民进党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台海和平的民意基础将更加坚实。
三、岛内各界看好海西发展前景,对参与海西建设充满浓厚兴趣
福建率先倡导、实践“海西”以来,一直受到岛内各界的关注。如今,海西从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自然成为岛内各界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
岛内各界一致看好海西发展前景,高度评价海西战略对发展台湾经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参与第一届海峡论坛的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朱立伦表示,海西前景广阔,一定后发先到。加快海西建设对台湾经济,特别是对桃园航空城建设意义重大。致力于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台湾“副总统”萧万长认为,海西将密切两岸经贸关系。5月18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洪读认为,海西能跟台湾结合到一起,对台湾是个很好的消息,也是两岸共创双赢的好机会,将会产生1+1>2的效应。双方通过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借鉴经验,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风险和竞争。国民党副秘书长、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高度评价海西战略是“有利两岸共创和平、共谋发展的经济战略规划”,可以成为未来两岸共同市场的试点,为建构“台海和平区”创造经济与社会条件。台湾“中华文经观光协会”创会会长许文彬表示,大陆支持海西对台湾同胞来说是一大喜讯,台北股市、汇市大涨就是因为各界看好两岸的经贸合作。
岛内各界对海西区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新党主席郁慕明认为,由于闽台“五缘”关系,海西区发挥先行先试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对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海西战略将进一步拉近台湾和福建的距离。台湾《工商时报》认为,海西区主要面向台湾,是两岸关系的一块试验田,理当能以全新的思维为海峡两岸试验出具有突破性的交流合作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岛内民众对于“进军海西区、携手拼经济”表示出极大热情与浓厚兴趣。《中国时报》、《联合报》载文认为,海西战略将台湾纳入中国的区域发展规划,表明台湾将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角色,而不是啦啦队。台湾应主动积极参与大陆发展契机与市场,达到两岸共存共荣发展。由于加快海西区建设为台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兴业舞台,岛内工商界、尤其是金融业者纷纷展开布局,加速进入海西。金融业者表示,将以参股福建的地区性银行,或是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集中资源向大陆台商提供最好的服务。今年报名参加在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贸易交易会的台湾企业大幅增加,台商与内地企业的洽谈合作更加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