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丹 韦梦燕 汪 莉等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以观察其对疼痛的反应,探讨如何减少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方法 将新生儿监护室中胎龄>35W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在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在桡动脉采血时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美国国际圣路加医疗中心NICU评估量表进行疼痛的评估,观察两组在穿刺采血时的疼痛反应。
结果 对照组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新生儿所表现的状态比干预组更紧张,大部分新生儿尖叫,关节僵硬,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穿刺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桡动脉穿刺采血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可减轻新生儿刺激时的疼痛反应,提高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
[关键词] 非营养性吸吮;桡动脉穿刺;新生儿疼痛反应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15-02
中图分类号:R 47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19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日益受到重视。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感受疼痛,无法回忆起出生后早期的经历,早期的疼痛不会对其以后的行为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不论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疼痛对于新生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由医源性刺激所引起的新生儿疼痛越来越引起关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给医源性刺激所引起的疼痛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以达到减轻、控制乃至消除新生儿疼痛的目的,提高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从而提高对新生儿护理的质量。
对象与方法
1.观察对象 选择2008年3月~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需要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新生儿100例,其中早产儿32 例,足月新生儿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出生时的胎龄、体重及Apgar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具有可比性。
2.干预措施
干预组对新生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即在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患新生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进行吸吮,采血全过程保持安慰奶头嘴在新生儿口中,对照组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全过程中不给任何干预措施。采血工作全部由同一名技术熟练的护士统一操作。
对照组在桡动脉穿刺采血时,操作者左手握住新生儿手部,掌面向上,使腕掌部伸仰45°,常规消毒皮肤后在新生儿第二腕横纹中点距桡侧1/3处与皮肤呈15~30°进针,至头皮针内有回血能抽取1~2ml的血量表明采血成功。干预组在采血时用安慰奶嘴给患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采血方法同对照组。
3.评估方法 采用美国国际圣路加医疗中心NICU新生儿疼痛的评估量表[2]对新生儿采血后的状态、哭吵、行为
进行评估。具体方法为:对新生儿的状态、哭吵、行为按照1
~5级评分,其中新生儿状态方面的表现为放松、熟睡、安静,哭吵方面的表现为不哭,行为方面的表现为自然体位、四肢放松时代表无痛,评1分;状态方面的表现为清醒、烦躁、不满表情伴活动、额头皱起、手足乱动,哭吵方面的表现为呻吟,行为方面的表现为不安静、心率呼吸改变时代表有些痛,不舒适,评3分;新生儿在状态、哭吵、行为方面的表现介于1分与3分之间时评2分;状态方面的表现为背弓形、极度紧张、不伴活动的不满表情、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哭吵方面的表现为尖叫、无声的流泪,行为方面的表现为关节僵硬、运动失调时代表最痛,评5分;在状态、哭吵、行为方面的表现介于3分与5分之间时评4分。评估由同一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执行。
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潯廓s)表示,采用tЪ煅椤<剖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意义。
结果
1.两组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比较 干预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90.0%(45/50),对照组为64.0%(32/50),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2=8.13,P<0.01),干预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采血时两组新生儿状态、哭吵、行为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在采血时其对疼痛的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在状态、哭吵、行为3方面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新生儿状态、哭吵及行为评分比较(-潯廓s)
组别n评分(例)
1分2分3分4分5分
总分 平均分
干预组500138651603.30±0.68
对照组5000228201983.96±0.92
tе-------4.079
Pе-------<0.01
讨论
1.非营养性吸吮减轻疼痛刺激反应及其机理 新生儿对疼痛的运动反应主要有伴随哭闹和扭曲的痛苦面容,四肢屈曲、内收[3]。所以对新生儿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疼痛的刺激患儿易出现烦躁、哭闹、手足乱动等状态和行为的改变。由于患儿的躁动使桡动脉穿刺点定位不容易准确,导致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下降,也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非营养性吸吮(NNS)是指婴儿口中仅放置安慰奶头以增加吸吮的动作并无母乳或配方乳吸入。研究者报道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能直接或间接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掺巧胺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4]。研究还发现,当婴儿的吸吮频率达30次/min时,非营养性吸吮即可发挥止痛作用[5],表明非营养性吸吮可以降低新生儿的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应,减轻新生儿的激惹状态,同时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吸吮对新生儿是一种有效的感受信息方式,能分散注意力,可以显著减少疼痛。因此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时给予安慰奶头吸吮,能够减轻疼痛刺激,减少哭闹而使其安静,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极大地减少了疼痛对新生儿的损害。
2.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水平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认知。在美国患儿的疼痛的护理,是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以外的要每天观察的第5个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首先要从护理教育方面入手,加强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讨论、讲座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重新评价过去在新生儿疼痛护理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自觉地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尽量减少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的伤害。一般认为,
能引起成人疼痛的诊疗操作也必然会引起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疼痛,综合应用多种措施(环境的、行为的、药物的)能够预防、减轻和消除新生儿疼痛。新生儿一旦显示疼痛的迹象,医护人员必须对新生儿疼痛进行恰当地评价、预防和处理。
3.重视对新生儿人性化的护理 新生儿对疼痛不会表达,只能依靠细微的行为和生理改变来表现[7]。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因此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操作水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更注重人性化的护理,尽可能减少侵入性医疗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在操作中掌握轻、稳、准的原则。给新生儿进行操作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的刺激。同时努力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伤害。在每天的巡房中应考虑新生儿舒适与否,任何操作应先在患儿床边观察片刻后再给予恰当的处理。每天执行各种医疗和护理操作前应先计划好,集中治疗,以减轻对新生儿的不适。
我们认为,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可以作为NICU护理中预防和缓解疼痛的常规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1]陶 莉,周 伟,陈克正.新生儿疼痛[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2):123-125.
[2]倪家骧,樊碧发,薜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5.[3]李 红.新概念护理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1-194.
[4]乐 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
[5]石树中.新生儿护理学[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43.
[6]Carbajal R,Chauvet X,Couderc S,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analgesiceffects of sucrose,glucose and pacifiers in term neonates[J].BMJ,1999,319:1393-1397.
[7]张瑞东,陈锡明. 新生儿疼痛的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2):71-72.
(收稿日期:2009-06-01 修回日期:2009-08-15)
(编辑:崔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