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学社会科教育一瞥

2009-10-12 04:27何清凤
师道 2009年9期
关键词:应急教材日本

何清凤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国内专家学者都关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而对诸如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情况则缺少应有的关注。日本中小学社会科建立于1947年,替代了战前修身、历史和地理三学科,作为民主主义新教育的象征而成为中小学课程中的核心学科。

贴近孩子生活的教材

日本社会科的教材可以是地方性的教材,只要通过文部省的审核就可以投入使用。因为这样,不少教师编写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大体方向一致,但具体的一些操作,着重于本地的现实状况,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就简要介绍几例地方性教 材的内容。

1. 关于废弃物的处理的教材,会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富士山粗大垃圾的处理。

“修学旅行”是每个日本小学生的“必修课”。如学校会组织学生去富士山看火山地貌、捡垃圾。这样的风景陶冶下,孩子们看到垃圾给美景带来的破坏,都非常积极配合清理工作。孩子们还有机会去垃圾场调查细致的处理方式,通过亲身劳动来体验书本外的真实生活。这与倡导本土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名胜古迹成了“修学旅行”首选地的原因。“修学旅行”不仅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探索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这些举措与中国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思想有一脉相承之处。

2. 关于社区生活和生产的教材,会让孩子们了解社区的消费状况和商店街市的买卖情况。

有的教师就让孩子们去了解当地著名的静冈橘子。首先,从“触摸到的东西”入手,如观察买橘子的人如何挑选,卖橘子的人如何经营。其次,通过“触摸到的东西”去探索“用心领悟的东西”——社会的存在意识。此时教师就会运用恰当的指导,因为人们的消费愿望等种种“用心领悟的东西”,既不能用教材简单地固化,也不能单纯地指望学生自己消化,尤其是让学生通过鲜明的表象看到“买与卖”的社会意义,更不是看看、听听就能够理解的。这就存在着一个教师将教材的意义和界限明确,上升到意识化的过程。

此外,让学生亲手体验学习制作以橘子为原材料的食品等活动也颇受欢迎。

这些看来好像都很有难度,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他能做好吗?比如说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方法以及基本程序,然后画出示意图,写出调查报告。我一想到这一系列的任务都是由八九岁的孩童来完成,就不由地叹服于日本教育的效度。事实胜于雄辩,不少日本小学生做出来的报告可以媲美大学生的作业了。

个性化的教学

起初,日本教育要让学生绝对平等地学习,但很快日本就发现了这种“绝对”平等的坏处,这与教育追求个性化的初衷相悖,在文部省的鼓励下,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也渐渐出现了——

(一)让黑板成为学生的发言记录

在中国,黑板是教师板书的载体,但在日本一些社会科的课堂上,教师写在黑板上的不是准备让孩子们掌握的知识,而是学生的发言内容。这种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观点与见解进行思考、对比,也有助于学生将感性的和粗浅的片面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这种距离感的拉近让学生更加活跃于课堂,也让他们明白抒发自己观点的重要性,知识的授予也是从学生的能力增长上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上的。

(二)展现每个学生个性的工艺品

走进日本小学的教室,你可以看到很多工艺品,走廊、校道里也摆放着许多艺术作品。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个性化的制作,既然大家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学生的作品无论好坏都应该被展示出来,正是这种尊重使孩子走在了“自由、平等”的学习之路上。

切实可行的课程评价制度

很多课程都会有一套较全面的评价制度,日本小学有它自己的评价制度。比如拿孟令红先生翻译的教材中关于“水”单元的教学评价看:单元的教学评价都有“兴趣、热情、态度”、“科学的思考”、“技能、表现”、“知识、理解”四个方面的标准。虽然,不能说每一堂课都要兼顾到四个方面,但都要对某一方面有所侧重的。例如,“水跑到哪儿去了”中,对于洗的衣服里水的去向问题,就是侧重“技能、表现”方面的评价。这里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实验方法并进行验证的,以及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把实验中的各种细节与水的状态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再思考。因此,教学评价就是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具体评价。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小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在坚持一致性的基础上,具有可行的操作方法。

深入童心的应急教育

特别要指出来的是日本社会科对孩子们应急事务的教育。日本是个多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国家,他们在应急险情的教育上早已从娃娃抓起。

一位来自四川在日本生活过的女记者说到自己女儿在日本所受的小学教育时,提到女儿的社会科课内容相当多都涉及到应急教育。日本的避难训练其实是从保育园就开始了,即使是在保育园里的三个月大的婴儿,也要由老师抱到一起训练,在老师臂弯内躲在床边。到了小学, 这位记者的女儿还在社会科里做关于消防的社会调查。她的女儿跟着班里的小组,去消防队了解消防部署过程、消防基本程序,然后画出消防部署图。这又令笔者感叹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另外,这位女记者说,她在日本教小学生学中文的时候,有时会让孩子们画画,再用中文说明画的内容。一个6岁孩子的画让她感触特别深。他画了一栋楼,尽管这栋楼缺了很多元素,但是却清楚标注出了逃生通道。“日本的避难训练真的是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里。”

北京的一位校长应日本某教育组织的邀请,赴日做教育考察。她在接受记者的访问时提到:“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物质条件不是最重要的,观念的作用不可小觑。”日本有众多博物馆和科技馆,陈列内容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是理想的课外学堂。例如在奈良大和房屋研究所,孩子们能通过模拟演示体验免震住宅的工作状态;在神户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孩子们能通过简单实验了解地震原理,将防灾遇险时的求生知识意识化,而不是“填鸭式”地灌输。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应急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还注重弘扬日本人民的不屈和互助精神。神户防灾中心有段介绍阪神大地震的影片,通过一位幸存者的目击口述地震发生、救援、灾后重建全过程,处处突出人们的友爱精神和责任意识,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今年四月日本的小学教材改革,第一次发放补充教材,其中包括科学教材的补充,涉及到应急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增加。

我们常常提起“减负”“素质教育”。日本则提倡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倡“宽裕教学”,这两种精神在教学中常常表现在孩子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和参加兴趣班上。日本小学生必须参加社团活动,而且每天要有三小时的训练,因此你能看到放学后很多学校里仍然呈现出一派活跃欢腾的景象。

(作者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萧田

猜你喜欢
应急教材日本
教材精读
探寻日本
应急管理部即将举行全国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
应急管理部老年大学学员作品欣赏
准备好应急包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日本神社
应急预案的编制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