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波
“一个教师,在工作中应不断淘汰自己,更新自己,创造自己,要争做思想之师、学习之师、研究之师、智慧之师……”(摘自《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时时咀嚼这句话,可思忖多了,实践长了,反而越感到沉重。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神圣的事业,让我深切体味着“痛并快乐着”的教书人生,苦苦追寻着“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个中玄妙……
在说出自己的感受前,请允许我先向您展现一段真实的课堂情景:
这是一堂极寻常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我请黄鹏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节的第一句话。他站起来读了,可是读得结结巴巴,而且有一个字发音错误,当时我眉头一皱,有点恼了,心想:上课你是怎么听的,不是刚有人读过吗?课文后面生字表中还有这个字的注音,你是怎么预习的?但转念又想,他的语文基础的确很差,对这样的孩子我要有耐心,把他教会。于是请他再读一遍。黄鹏读了,这次比刚才流利了一些,但是,“霭”的发音仍然是错误的。我提醒自己。学学于永正老师的“第八次”吧,于老师为了教会一学生正确朗读一句话,不是重复了八次吗?于是我请他再读。黄鹏迟疑了一下,又读了。这次读得更为流利,那个字的发音接近正确。这时,我微笑着对黄鹏说:“你进步多了,只是,这个‘霭的读音你注意一下,应该是ǎi,请你再读一遍。”他读了这个字,正确,接着我让他把句子连起来读,可又读错了。我抱着一定让他读正确才让他坐下的决心,耐着性子说:“别紧张,你会读正确的,再读一遍,好吗?”他红着脸,点了点头,又把句子读了两遍,终于读正确了。我满心欢喜,抓住这个教育良机,转向大家说:“看看,黄鹏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把这句话读正确了,说明学习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你努力去做,发扬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精神,你就会成功!”我还充满激情地提议:“我们全班同学,为黄鹏的成功鼓掌,表示祝贺。同时,也把对这个过程的感悟送给自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掌声虽然响了起来,但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热烈,当时在上课,我也没有太在意,继续下面的教学。
第二天,当我在阅读学生的循环日记时,我惊呆了,不,是震惊了或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当时的我,只觉得有一种被人透视后的无地自容。
那篇篇循环日记记录了我课堂上的这一教学行为。其中一篇写道:“张老师,你知道吗?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你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幽默、风趣、生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让我们倾倒,并时时有陶醉的感觉。我们特别欣赏你在教学中的民主作风,我们是那么尊敬你!可是,你知道吗?我并不欣赏今天语文课上的你,请让我说给你听,好吗?
“老师,你不够尊重学生。当你要求黄鹏一遍又一遍读书时,你是否体会到了黄鹏的心情?当时的他是多么紧张、恐惧!平时学习不好,现在因为上课不认真,被老师请起来读自己不会读的课文,这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可怕的了,可是你还让他一遍又一遍地读,全班60多人默不作声,只听着他一个人的声音。老师,换一个角度,你的心情会怎样?当你要求黄鹏朗读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他的声音是微弱的吗?难道没有看到黄鹏眼中的泪花吗?他其实很痛苦,但是出于对你的尊敬,还是在你的要求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了,可是每读一遍,不都是一次煎熬吗?
“老师,你是多么虚伪。黄鹏这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经历这么多遍,这不就是在全体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愚笨吗?黄鹏也许认为自己在同学面前丢了脸,可是,你还说,他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并要我们向他学习,为他鼓掌。我想,当你在课堂上让黄鹏反复多次读那句话时,你的心里很着急,甚至会有恨的想法,因为他浪费了你上课的时间,可是,你还在表扬着他,你是不是言不由衷呢?
“老师,课堂是属于全体同学的,我们全班63人,就因为黄鹏同学读那个字和那句话耗去了近4分钟,你的做法对吗?你怎么就没有想到课后单独对他辅导呢?而且,黄鹏在单独面对你时,也许不会这么紧张,会读得更好,你的心情是不是会好些呢?”
最后,这位学生写道:“老师,这是我在课堂上的真实想法,课后,我和同学交流,很多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于是就写下来,告诉你,因为你经常教育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课堂负责。你不会生气吧?”
汗颜吗?我找到黄鹏,就课堂上的这件事,听听他的想法,我得到的回答是充满羞愧的轻声怯语:“老师是为我好!我在读课文的时候不该太紧张。”
让我们自问:
老师,你的好意为什么不被学生认可,反被误解,甚至根本不领情。
老师,你的爱心为什么反倒成了对学生的伤害?
老师,你所遵奉的教学行为为什么被学生拒绝?
深刻反省吧:我在学习他人时,是否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只知道“拿来”,只学习其“形”,并没有真正领悟其“神”,而且没有充分考虑到受教对象和场合的诸多不同?要知道,“学习了再多的教育技能也不等于拥有了教育智慧”。在课堂上,虽然我的出发点是为了教会这位学生读书,但是我更多的是关注对自己教学目标的追求,而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承受,这是否又犯了教师的本位主义?是不是功利教育熏染下的教育经验主义?而且由于学生的屈服,更助长了我的“霸气”,更坚定了对自己做法正确性的认可,因为我们总喜欢颐指气使,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学生,还要美其名曰:这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精神!虽然在指导的过程中,我并不缺少对学生的鼓励,但这不是在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而是在不断地加压,让孩子们心头的弦越绷越紧。我在强人所难,让学生痛苦不堪。为什么就一定要他立刻做到正确?为什么就不能等待或延迟?当我在追求自己教学的成功时,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我已多少失去教师的本真,沦为教育的机器。虽然整天高呼着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像呵护草叶尖上的露珠一样呵护学生的心灵,可我却在自己固守的经验、教条中伤害着学生,还自以为是地为自己标榜:“我给予了学生多么大的耐心。”今天学生斗胆向我道出了一个孩子或者说是一群孩子的心声,虽让我始料不及,瞠目结舌,但继而更多的是觉醒。“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呀!这是一种怎样的讽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