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调研与思考

2009-10-12 04:27聂小文杨艳平
老区建设 2009年17期
关键词:乡镇农民农村

聂小文 杨艳平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如何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使农村群众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是摆在当前基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通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确实取得了较大进步,这点毋庸置疑

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把它作为解决民生、关注民生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农村公共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具体体现在“五个有所”上。

1.基础设施有所加强。近年来,各地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加快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不断改善农村的道路、饮水、居住条件,人民群众生活硬环境得到较大提升。以樟树市为例,近三年,该市共建设农村公路399.8公里,农村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率达到93.09%;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较大进展,自2005年起,全市共解决农村4292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的目标。

2.农村教育有所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寄宿宿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要求。各地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调动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樟树市为例,近三年来,该市累计投资5819万元用于改扩建农村中学危房和基础教育设施,改建农村中小学危房校舍10.39万平方米,实现全市农村教育无危房;高考和中考升学率达70%以上。

3.医疗条件有所改善。随着县、乡医疗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医疗机构活力明显增强,医疗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乡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以樟树市为例,几年来,该市共争资5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了7所卫生院住院大楼。目前,该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7家,所有卫生院的设备均达到江西省乡镇卫生医疗设备配置标准,3所中心卫生院达到民生工程建设标准。

4.保障体系有所完善。以樟树市为例,目前,该市审定的农村低保对象有8136户,17762人,其中常补对象2906户,5332人,非常补对象5230户,12430人,比扩面前增加了5921人,扩面率为50%。农村五保对象有2538户,2572人,其中分散供养383人,集中供养2189人,集中供养率85.1%。政府全额资助农村五保对象和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五保户和低保对象取消了救助起付线,增加了救助病种,提高了救助比率和救助标准,同时每年还为每位五保老人发放200元的爱心医疗救助卡。

5.文体事业有所发展。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各乡镇的行政村相继建设了一批中心村活动室和文化体育设施,配置了一批运动健身、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较大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和体育生活。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不断提高,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樟树市为例,乡镇共建设35个文体活动室;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虽然进步较大,但与“五有”目标相比,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依然偏低。近几年,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同城区义务教育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短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普遍存在教育经费、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育生均经费普遍较低问题;农村学校设施普遍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逐年选拔进城区学校;城乡教师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挫伤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对乡村中小学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门偏重于抓城区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关心不够。

2.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依然欠缺。“行路难”、“喝水难”仍是目前广大农民群众的难心事。部分乡村道路年久失修,部分行政村的村内道路条件基本没有改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较重,很多农村道路两旁堆满垃圾,无人处置、无人清运,严重影响农村百姓的身心健康;农村水体污染仍然十分普遍,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水有的不经处理违规排放,农民饮用水和农村耕地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受到一定威胁;农村水利设施有的落后,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影响农村生产条件。

3.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依然较差。由于财力限制,各地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较少,致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部分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大部分卫生院至今只有B超、心电图、洗胃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人员明显不足,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卫生管理体制机制还欠完善,乡镇卫生院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个别乡镇卫生院存在等、靠、要思想,经营观念比较落后,服务观念不强,服务领域不宽,不少卫生院仅靠1-2名技术骨干支撑门面,不能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依然缓慢。各地农村基层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乡文体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文化体育资源严重不足,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不相适应。农村文化牵头人缺乏,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部分乡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没有实现全覆盖,缺少丰富、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农民群众的生活单一乏味,“赌博文化”、“酒桌文化”在农村依然存在,违法犯罪现象依然存在。

5.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依然不全。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生活水平处于低保线临界状态的低收入户,按政策不能纳入低保范围,但家庭往往会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贫困。现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运行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农民的期望值很高,因此,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报销难、报销程序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困扰参保农民。

三、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真正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调结构,抓基础投入。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加强农民群众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把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大建设资金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市、乡要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比例,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增量主要用于农村。积极协调落实市级开行资金,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市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二是加大农村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通村路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修建通村路和村内路,逐步解决农村道路状况,力争“十一五”期间,使各地9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70%的建制村村内道路有较大改善,农民“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快推进农村改水步伐,增加农村专项改水资金规模,优先解决喝大井水和地表水农民群众的饮水条件,确保农民群众饮水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集中式供水,推广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扩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地区农民群众的受益面。三是加大农村环境改善力度。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规范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搞好农村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2.强体制,促教育发展。一是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市、乡财政和教育部门要按照规定标准将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中小学校和学生手中。研究制定优惠的税费政策,减免学校建设工程的有关费用,教育用地、教育资源转让所得要全部返还,用于学校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教育资助体系。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取消所有代收费项目和服务性收费项目,进一步扩大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逐年提高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三是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体系。结合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适当调整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对那些规模较小、条件较差、质量偏低的小学进行撤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每乡镇保留1所初中,将撤并后的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原中心小学改造成农村寄宿制小学,将所有村小及教学点一律撤并到所在乡镇的寄宿制学校就读。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村中小学校舍完好率达100%,农村寄宿学校数量基本满足学生需求。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农村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对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四是激活农村教育师资体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定期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同等条件下,有农村支教经历的优先评定职称,晋升职务。

3.浓气氛,强社会保障。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应保尽保”、逐步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原则,逐步构建框架相对统一、待遇大致相当、体现社会公平、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车和专场文艺演出等宣传方式将农村低保、五保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结合实际编写农村低保宣传手册,下发到市直有关单位、农村村委会、乡镇民政办,做到宣传政策到位,落实政策到人。二是切实加强领导。把低保工作作为一项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政治任务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及时督办检查,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政府主管,民政牵头,财政审计监督,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把低保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三是优化工作环境。加大经费投入,注重在镇政府和村委设立低保工作站并配备相应专职工作人员。建立起农村“低保”信息网络,努力提高农村“低保”服务效率和质量。四是扩大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在确保把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纳入救助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4.建网络,重医疗服务。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加快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一是完善网络建设。大力完善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进一步对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装备,努力实现到“十一五”末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每个行政村都建好一个卫生服务站,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人员资格符合规定要求,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等优质、便捷、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改善医疗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城市医疗人员对口支持农村,提高乡村医院的诊治水平。同时,制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加大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立有利于优秀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农村工作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由人事、财政等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专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服务和农村医药市场,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与义诊活动,打击城乡结合部等地的非法行医行为,保证农民群众的就医安全。

5.抓重点,活文体氛围。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快研究制定措施妥善解决,加快填补农村文体建设的空白。一是构建服务体系。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农户或民营经济组织兴办、组建文化大院、文化室(站)、图书馆、健身室、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桌球、农民个体电影放映队等文体产业,允许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重点发展乡镇、村文体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性文体实体。二是盘活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村镇文体机构和设备的作用,建全和完善乡镇和各村文化活动站、图书室、篮球场等文体设施,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精神文明层次和身体素质。加强对民间艺术团体的扶持和监管,鼓励其在农村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寓教于乐和健康的文体活动。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体育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体育辅导员队伍。三是实施载体带动。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扩大农村广播和有线电视节目的普及率,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五进农家”活动,即:法制进农家、道德进农家、文化进农家、项目进农家、帮扶进农家,引导农民做遵纪守法人、道德高尚人、知书达理人、勤劳致富人和群众贴心人,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聂小文,杨艳平,中共江西省樟树市委办公室干部。

[责任编辑:徐永祥]

猜你喜欢
乡镇农民农村
耕牛和农民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今年起3年内新增财力全部留给乡镇
农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