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春晓》英译文的语篇衔接探讨

2009-10-10 05:27张晓春
关键词:翻译

〔摘要〕从文献上看,许多中国学者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文研究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被用来分析诗歌以及诗歌的英译文,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功能分析法。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的几种英译文作了语篇功能分析,主要分析了各种英译文的衔接系统。其目的是:(1)通过语言学分析来解释汉英翻译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比如“对等”、“相似”以及“三美”;(2)透过分析帮助我们揭示译文和原文以及各种译文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翻译;英译文;语篇衔接;《春晓》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2-0109-04

一、引言

关于中国古诗的英译标准,国内外学者对此没有一致的看法,都是见仁见智。许渊冲曾提出译诗的标准“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1]。黄忠廉指出: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后者要求做到意似,而形似只是尽力而为之;前者则要求在意似的基础上讲究形似,力求使二者达到高度的统一,取得风格的“似”[2](165)。

Nida曾提出著名的动态对等论: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文体对等[3](159)。 Nida后来又提出“功能对等”,他认为,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因为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了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4](viii)。黄国文认为,选择就是意义,特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意义,形式是意义的体现[5](106)。

有人认为,古诗词翻译的主旨在于意境的传达;也有人认为,对古诗词的理解在于读者。黄国文指出,要翻译好一首诗,首先要对它进行解读,揣摩作者的意图,理解诗的含意,体会诗的意境,然后才能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诗所要表达的意义。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在古诗词翻译方面不一定会想到从事语言分析的人所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文学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的分析将会给研究者带来一定启示[6](19)。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有许多国内外学者曾从文学批评、文学翻译和诗歌翻译的角度对其英译文作过研究。近年来,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紧密结合。我们曾从韩礼德[7]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该诗的几种英译文进行过经验纯理功能分析(见[8])。本文从韩礼德的语篇纯理功能方面对《春晓》的几种英译文进行语篇衔接功能分析,试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描述和解释,并探讨翻译中的“相似”、“对等”和“三美”等问题。

二、语篇衔接的简单回顾

语篇纯理功能(简称语篇功能)是韩礼德所说的三个纯理功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主要由三个语义系统构成:主位-述位系统、信息系统和衔接系统[7]。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从衔接角度看,如果对某一个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那么这两个成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衔接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Halliday和Hasan主要讨论了五种,即: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9]。

胡壮麟和张德禄在研究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语音系统在语篇衔接手段方面的重要性。胡壮麟认为,除了词汇和语法衔接手段外,语音模式,包括头韵(alliteration)、半谐韵(assonance)、辅韵(consonance)、正韵(rhyme)等(包括韵律和抑扬格等),都可以表达语篇意义并起衔接作用[10](168)。张德禄指出,语音模式还包括平行结构,“语音模式也能直接表达意义,特别是谋篇意义。例如,诗歌中的格律与押韵显然直接体现谋篇意义,是诗歌成诗的关键之一,是使诗歌成为连贯的语篇的关键因素。同时,它们也直接与语篇的主题相关联,对主题起强化、衬托、体现等作用,显然直接对语篇连贯起建设性作用,是明显的衔接机制。”[11](28)

音韵之具有语篇衔接意义,可见朱光潜的绝妙评述。他认为,“韵的最大功用在于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它好比串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尤不可少。”[12](173)

三、《春晓》原文的语篇衔接分析

我们准备从语音模式的衔接功能角度对唐诗《春晓》作重点分析。孟浩然的《春晓》原文如下: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篇五言四行格律诗,它的语音模式包括:平行结构、正韵、头韵、半谐韵和辅韵,这些都是作者用来连接语篇、起谋篇意义的衔接手段。原诗由四行构成,每行由五个汉字或者说五个音节组成,这种平行结构将原诗衔接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该诗的押韵形式是AABA, 其中第一行的“晓”,与第二行的“鸟”,以及第四行的“少”押正韵 /ao/,这种押韵即正韵就是作者在诗歌中用来起谋篇意义的重要衔接手段。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的语篇衔接机制在原诗中的运用,例如头韵出现在“春”、“处”和“处”之间押韵 /ch/; 辅韵出现在“春”、“眠”和“闻”之间押韵 /n/,以及在“风”,“声”之间押韵 /eng/;半谐韵即元音押韵则出现在“春”、“不”、“处处”和“雨”之间押韵 /u/,以及在“啼”和“知”之间押韵 /i/,还在“落”和“多”之间押韵 /uo/。因此,可以说原诗是由平行结构、正韵、头韵、半谐韵和辅韵这些衔接手段来连接语篇并把语篇联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的。

四、《春晓》英译文的语篇衔接分析

以下是我们收集到的三种译文。译文1由Bynner 和江亢虎所译(见[13](63)),译文2是吴钧陶的译文(见[14](322)),译文3为刘重德所译(见[15](379))。

译文1: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译文2:

The Spring Dawn

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译文3:

A Spring Dawn

The dawn came unnoticedly amid my sleep sound,

The birds are singing merrily here and there now.

Having heard the noise of the night wind and rain around,

I wonder how many bloomsve fallen to the ground.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这三种不同译文语音模式的衔接作用。

(一)译文1的语音模式衔接分析

该译文是一篇不押韵的四行自由诗,每一行的音节由十个到十二个不等,其中第一行和第二行是由十一个音节构成的,第三行有十个音节,第四行则有十二个音节。因此,我们说这篇译文没有运用诗歌的平行结构作为谋篇的手段,或者说运用得不恰当。该译文的每行的正韵形式是ABCD,四行之间互不押韵。我们可以看到该译文中出现半谐韵和辅韵作为语篇的衔接机制,例如:在 “spring” 和 “singing” 之间押半谐韵 /i/ , 并在 “spring”、 “morning” 和 “singing” 之间押辅韵 /η/;在 “remember” 和 “many”之间押半谐韵 /e/; 在 “now” 和 “how” 之间押半谐韵 /au/。

(二)译文2的语音模式衔接分析

译文2是一篇押韵的四行格律诗,每一行均由十二个音节组成,这篇译文采用了诗歌的平行结构作为衔接手段和谋篇机制。该译文的每一行之间互相押韵,其押韵的形式是AAAA, 分别在 “peeping”、“cheeping”、“weeping” 和 “sleeping”之间押正韵 /ipiη/。我们在该译文中还发现有头韵、半谐韵和辅韵这些语音模式作为衔接手段,例如:在 “slumbering”、“spring”、“singing” 和 “sleeping” 之间押头韵 /s/;半谐韵出现在 “spring”、“is”、“singing”、“dripping” 和 “wind” 之间押韵 /i/, “how” 和 “now” 之间押韵 /au/, 以及 “many” 和 “petals” 之间押韵 /e/;辅韵则用在 “slumbering”、“spring”、“peeping”、“singing”、“cheeping”、“dripping”、“weeping” 和“sleeping” 之间押韵 /η/。

(三)译文3的语音模式衔接分析

此篇译文是一首押韵的四行格律诗,每一行均由十二个音节构成,该译文的作者使用了诗歌的平行结构来作为语篇的衔接机制,从而达到语篇的整体连贯。此译文的押韵形式为ABAA, 其中第一行、第三行和第四行押正韵 /aund/,其押韵的词是:“sound”、“around”和“ground”。我们还发现译文中出现辅韵这种语音模式作为衔接手段,例如:在 “amid”、“sound”、“and”、“heard”、“wind”、“around”和 “ground”之间押辅韵 /d/。

(四)原诗与三种译文的语篇比较

原诗是五言四行格律诗,文字简洁,描写真实,平铺直叙。作者孟浩然运用诗歌的平行结构、正韵、头韵、半谐韵和辅韵这些语音模式作为衔接手段,来达到谋篇的目的,从而使整个语篇成为一个连贯的有意境的格律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译文1把原诗由押韵的格律诗译成了不押韵的自由诗,虽然译者也在个别诗行运用了半谐韵和辅韵,但整体语篇的衔接机制不如原诗运用得那么自如和恰当。由于形式体现意义,改变了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因此该译文未能达到原诗的意境,不如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2的作者把原诗译成了押韵诗,但不是原诗的押韵形式,由原来的AABA形式变成了AAAA;该诗每行的音节也一样多,运用了诗歌的平行结构来达到衔接语篇的目的;此译文也采用了头韵、半谐韵和辅韵这些语音模式来作为谋篇的机制,但作者为了达到押韵的目的而增加了一些拟人成分,如 “wind weeping”、“petals sleeping”,与原诗的简洁直朴的措词不相符合,该诗整体上达到了与原诗形似、风格似和大部分的意似。译文3的译者基本上保留了原诗的韵式,即ABAA,但还是与原诗的韵式有点不同,原诗为AABA,在运用诗歌的平行结构、正韵和辅韵这些语音模式作为衔接手段方面基本上与原诗一致,同时措词也接近原诗的朴实无华,该诗比译文1和译文2都略胜一筹,整体上实现了与原诗在意义上和形式上的对等,基本上表达了原诗的意境,达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

五、 结语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纯理功能为理论依据,从语篇衔接的角度,在语音模式方面,对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一诗的几种英译文作了功能语篇分析,并在分析的同时对原文和译文以及几种译文之间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是功能语篇分析的一种尝试,通过语言学分析来揭示一些翻译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解释汉英翻译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如“对等”、“相似”等,同时透过分析帮助我们揭示译文和原文以及各种译文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希望能给翻译研究带来一些启示,在古诗英译的时候如何力求做到意似、形似和风格似,或者力求使译文在译语读者心目中产生与原文在原语读者心目中大体一样的心理感受,即:意美、音美、形美。

〔参考文献〕

[1]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忠廉. 翻译本质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Nida, 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J. Bill, 1964.

[4]de Waar, Jan & Eugene A. Nid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 [M].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6.

[5]黄国文. 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6]黄国文.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8]张晓春.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古诗《春晓》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

[9]Halliday M.A.K. & Ruqaiya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76/2001.

[10]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1]张德禄. 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J].外国语,1999(6).

[12]朱光潜. 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

[13]文殊. 诗词英译选[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4]郭著章, 傅惠生.汉英对照千家诗[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15]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责任编辑:何伟)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